各体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各体文学论文 >

小说书写中隐含读者的应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9 共42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隐含读者的小说创作探析
  【绪论】“隐含读者”对小说写作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一章】隐含读者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章】作者对读者的认识及其交流
  【3.1  3.2】小说叙述角度与情节安排
  【3.3 - 3.6】小说话语选择与叙事者干预
  【第四章】小学写作文本外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小说书写中隐含读者的应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以上我们从隐含读者的视域出发,对小说写作中读者对作者的影响诸问题进行了分析。如果说,这些分析只是就事论事、或只触及现象的话,那么更深层次的分析就应该是,为什么作者总是逃脱不了读者的影响,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必须听命于读者?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是生产者,而读者是消费者。作者生产的虽只是精神产品,但一旦进入消费市场,仍不免要受到市场法则的制约。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也已多次提到文学活动与消费活动、读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如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者的需求是生产者生产的目的,读者的阅读期待也就应该是小说作者写作的目的。如果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生产者受到消费者的影响,甚至听命于消费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在小说写作和阅读过程中,作者受到读者的影响,甚至也听命于读者,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国内已有论者指出:"文学成为商品之后,它就不能不接受经济规律的操控,不能不陷身'生产-传播-再生产'这一现实流程,按照消费需求来确定生产,并将目光瞄准人数最为广大的大众,屈从于大众。"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解释了文学创作为什么受制于读者的问题。

  其次,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消费者"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人们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例如,当人们在消费中对某些产品感到不满时,就希望有新的功能更好的产品出现;当人们感到应当有某种产品才能满足其需要、而眼下还没有时,就强烈地要求有这种产品……每一种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向生产者提出,规定和引导着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对于生产的引领作用。并且,只需把"产品"一词改为"作品",即可将这种理论用在文学审美活动上。

  因为,前述的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发生的情况,都毫无疑问会在人们的文学审美过程中发生。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解释了读者在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总之,我们不但可以借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解释文学活动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而且,从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理论中,我们可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理解。对于这一点,国内有的论者已经看到:"正像消费者的喜好和兴趣必然对生产者发生影响一样,读者的接受程度必然会有力地影响作者的文学生产";"越是在商品消费社会,越是在文学成为一种商品的时代,这类读者(指的是大众化的读者--引者注)对文学文本就越是拥有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权,正是他们的消费观念最终制约和引导着文学文本的价值走向……"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将文学作品理解为消费品、将文学创作及欣赏活动理解为生产及消费活动,才能真正理解文学创作活动受制于读者的必然性,以及将小说写作置于读者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专著:
  
  [1]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3,81.
  [2]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行为。朱立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3.
  [3] 汉斯·罗伯特·姚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读者反应批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47.
  [4] 艾弗·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97.
  [5] 王秋荣编辑。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9.
  [6] 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9.
  [7]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86.
  [8] 萨特。什么是文学。萨特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70.
  [9]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37,93-94,87-89.
  [10]菲根。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它和方法[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106.
  [11]魏列萨耶夫。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6,39.
  [12]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34,254-255.
  [1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55.
  [14]李建军。小说修辞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1.
  [15]玛格丽塔·阿特伍德。与死者协商--一位作家论写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46,154,156.
  [16]金宏达。张爱玲文集[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81.
  [17]邓九平。汪曾棋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33.
  [18]吴松南。"第三类语言"面面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1.
  [19]杰拉德 · 普林斯。 叙事学。 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16,18,130.
  [20]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30.
  [21]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0:306,319.
  [22]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263.
  [23]马原。小说密码[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10,90.
  [24]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01,115,118,152,168,170,335.
  [25]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6]李莉。左琴科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5:108.
  [27]葛红兵、王朔。王朔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6.
  [28]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3,249.
  [29]约翰·盖利肖。小说技巧二十讲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7,9-10,14-15,18,21,23.
  [3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12.
  [31]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83-84.
  [32]陈果安。小说创作的艺术与智慧[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72-73.
  [33]严锋。感官的盛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66-169.
  [34] 孙国亮 . 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博弈与文化建构 [M]. 上海 :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64-75.
  [35]冯友兰。歧路灯序。歧路灯[M]:朴社出版经理部,1927.
  [36]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2.
  [37]奥尔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8.
  [38]翁贝托·埃科。谈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221-224.
  [39]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45.
  [40]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259-260.
  [41]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6.
  [42]朱光潜。谈文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86.
  [43]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
  [44]张廷琛。接受理论[C].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71.
  [45]吴研人。两晋演义序[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46]王朔。我是王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47]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707.
  [48]郑崇选。镜中之舞--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
  [49]赵与峕。夷坚志[M].上海:中华书局,1981:1817-1818.
  [50]马大康。文学活动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1.
  [5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7.
  [52]南帆。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2.
  [53]郭昭第。文学元素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438.
  [5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24.
  [55]契科夫。契科夫短篇小说集[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6]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1,102,411.
  [57]王蒙。杂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3.
  [58]宋兆霖。百年外国小说精选[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103.
  [59]萨克雷。名利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0]李普。赵树理研究资料[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18-19.
  [61]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99.
  
  报纸:
  
  [1] 小说为何而存在。浙江日报[N]:2012:8.
  
  期刊:
  
  [1] 米歇尔·比托尔。小说中人称代词的运用。小说评论[J]:1987:4.
  [2] 刘心武。同文学青年对话。飞天[J]:1981:2.
  [3] 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人民文学[J]:1958:7.
  [4] 陈咏超。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民族文学研究[J]:2004:1.
  [5] 查建明。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的译介及其"影响源文本".中国比较文学[J]:1999:4.
  [6] 黄文峰。浅谈小说的开端。漳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5:2.
  [7] 李世新。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青海民族学院学报[J]:2004:3.
  [8] 何顿。写作状态。上海文学[J]:1996.
  [9]陈才训。中国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缺席的文化思考。天津社会科学[J]:2005:4.
  [10]荀立波。关云波。网络文学创作中的读者介入类型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12:4.
  [11]关云波。论读者参与创作小说的后现代叙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4.田明刚。论隐含读者。嘉应大学学报[J]:2001:5.
  [12]周晓梅。吕俊。译者--与隐含作者心灵契合的隐含读者。外国语[J]:2009:5.符有明。论读者的阅读个性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J]:2002:5.
  [13]李曙豪。论编辑活动中隐含的读者。编辑之友[J]:2002:6.
  [14]曹禧修。小说修辞学框架中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当代文坛[J]:2003.5.
  [15]赵亚珉。论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4.2.
  [16]杨小芳。简论隐含读者。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2.
  [17]王卫东。论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J]:2006.3.
  [18]詹珊在。论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几种表现形式。海南大学学报[J]:2007.3.纪德君。明清时期读者对通俗小说编创之影响。明清小说研究[J]:2009.1.
  [19]张智虎。对隐含读者范畴的再理解。陕西教育学院学报[J]:2012.4.
  [20]雷宇。读者强权与网络小说的嬗变。北方文学[J]:2011.11.
  [21]汤小红。网络穿越小说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12:11.
  [22]龙柳萍。论消费时代的网络类型小说--基于读者接受视角的审视。广西社会科学[J]:2013:4.
  [23]敬鹏林。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力量。保山学院学报[J]:2014:3.
  
  论文:
  
  [1]关云波。论读者介入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云南大学[D]:2012.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各体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