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居全球环境问题之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各国利益,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果世界各国不携手行动起来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必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气候变化无国界,科学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非一地或一国之问题,也非单纯的气候问题或环境问题。 面对全球变暖,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凭借一己之力予以应对。 唯有通过国际合作,携手应对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唯一可行选择。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遏制全球变暖,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为实现此任务,世界各国在 1992 年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为保护共同的生存环境迈出了第一步,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和 200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的“巴厘岛路线图”,则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线。
本文在梳理气候变化问题形成、发展的基础上,对近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代表性的干动向进行综述,旨在为我所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提供参考。
2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形成共识
2.1 IPCC评估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推力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成立以来对推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PCC 评 估报告为国际社会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直接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气候法律文件的制定。
IPCC 第 一次评估报告完成于 1990 年 8 月 , 这份报告以科学为依据证实了气候变化的发生,从而促进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间对话,直接推动了 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IPCC 第二次评估报告于 1995 年提出,为促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 》的具体法律文件即 《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和签署做出了重要贡献。 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在 2001 年完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执行提供了科学支撑。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于 2007 年发布, 报告直接推动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也为国际社会采取进一步的气候治理行动和构建 2012 年以后气候治理国际机制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和信息。 第四次评估报告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对巴厘岛会上达成巴厘岛路线图和 2012 年以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于 2014 年完成 , 该报告给世界各国首脑、 国际社会提供相对科学客观的信息,提高各国决策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提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采取的一些措施和路径选择,这将有助于推动各国就气候谈判进程形成共识。 评估报告将对 2020 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进程和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2.2将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位置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减缓气候变化高度关注,减排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谈判的主旋律;但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更缺乏具体行动计划和时间表。 2002 年气候变化公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强调要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问题,需采取适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2004 年第十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气候变化适应和相应措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计划》, 把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 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大会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位置。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 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评估报告”, 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适应气候变化,希望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各国经济发展计划之中,特别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如此。
适应战略是补充减缓气候变化的必要策略,与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有一定差距,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和脆弱。 因此,适应战略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密切。 《巴厘行动计划》还明确阐述了未来适应行动应包括的最重要的 5 个方面, 确立了国际适应气候的制度导向:加强国际合作,以支持适应行动的紧急实施,其手段包括脆弱性评估、行动的优先性排序、资金需求评估、能力建设以及应对策略、将适应行动与国家和部门规划以及具体项目和方案相结合、激励适应行动实施的方法,以及能够提高气候恢复力并降低各缔约方脆弱性的其他途径。 要考虑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特别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直接需要和迫切需要,并进一步考虑受到干旱、荒漠化和洪水影响的非洲国家的需要。 风险管理和风险降低策略,包括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例如保险。 减灾策略和手段,以期应对那些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特别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损失和灾害。
发达国家应本着共同发展的精神,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 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要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机制,特别是要提高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早期预警和灾害管理的能力,以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2001 年达成的《波恩政治协定 》建立了气候变化适应基金 ,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显着成效。 2013 年 12 月 9 日,我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在充分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的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适应目标、重点任务、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为统筹协调开展适应工作提供指导。 我国还积极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 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实施了一批研究项目。 我国与加拿大、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开展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务实合作。
2.3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企业界高度关注
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议题,离不开企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密切合作。 全球大公司日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寻求新增长点已成为更多大公司优先考虑的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评出的全球 500 强企业及美国“标准普尔 500”企 业中 ,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已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对公司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很多的大公司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公司发展战略。 《金融时报》评出的全球 500 强企业中 76%公司已开始执行不同形式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中国企业界 2013 年 7 月 30 日发起并签署《中国企业界关注气候倡议书》,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企业长期战略。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向全国企业倡议: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与企业发展共赢道路,主动减少排放,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低碳产品推广力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
2.4气候变化研究成为各国科技发展新亮点
政府研发预算的投向是科技政策的体现。 许多国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新亮点。德国在“高科技战略”气候保护框架下成为气候研究的先驱国家。 德国将在未来 10 年内额外拿出 10 亿欧元用于气候保护研究,政府计划通过加强产学在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促进在大气保护领域的科研进步与创新。 德国经济界有望拿出 5 倍于政府投入的经费来从事气候保护技术研究。 日本政府大幅增加了环境领域的研发预算, 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研发预算为 128.89 亿日元,约占环境领域研发预算总额的 49.44%. 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 21 世纪气候变化预测创新计划、地球环境研究综合推进费、地球变暖对策技术开发事业等。 2008~2011 年,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将投资 2.37 亿英镑实施一项跨部门的研究计划---“在环境变化下生存”,以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韩国政府也增加了环境研究预算,其中,韩国政 府 将 投 资 185 亿 韩 元 开 发 碳 捕 集 与 封 存 技 术(CCS),试图 利用增加的研发预算 , 获得捕集二氧化碳的基础技术,再通过建立国内前沿项目与国际学术研究的合作关系,实现二氧化碳气体的封存。
今后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为:气候变化中自然变化的幅度和速率;大气温室气体变化趋势;进一步研究区域、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全球气候变化观测理论、方法、技术与改进;重建长序列、高精度过去气候变化记录;气候变化事实、规律、驱动机制,及其突变与非线性特征;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等。
2.5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路径
遏制全球变暖, 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 经 济 是 未 来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的 大 方 向 . 在2009 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 ,各 国形成共识: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是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路径。 低碳发展是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又保护气候的唯一选择。 低碳经济表面看来主要是为了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其实质是要求人们活动行为的低投入、优投入、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效益的统一,以及人类社会系统、科学技术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 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低碳内涵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生活方式等。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 低碳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各国将低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路径,作为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气候变暖已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低碳经济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路径,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低碳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低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战略任务。 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途径,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尽快实现由“高碳发展”向“低碳发展”的跨越。
一、我国海洋安全现状我国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虽仅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作为海洋大国,但有将近一半的海域存在争端,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外部在海洋安全方面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源于中国海洋空间所处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我国拥有岛屿...
解决南海问题首先必须彻底抛弃闭关锁国的狭隘性和视一切境外组织为敌方的受害意识, 靠拢并接受基本的国际道德规范, 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组织, 同时进一步使我创立的国际组织更具有公开性和可信度, 为我们的国家利益伸张提供具有广泛人类性和普遍个体性的国际道...
第二节中国跨境追赃的障碍。应当指出的是,就像追赃和追逃往往是伴随发生的两个行为一样,追赃所遭遇的法律困境也和追逃所遭遇的法律困境有种种相关之处,追赃的顺利实现往往有赖于追逃的成功。因此,在追赃与追逃同时进行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追赃会遇...
在现行国际法体系下, 国家远海防卫的范围可拓展到攻击国的海域、特定第三国的海域以及公海海域;在平时, 国家还可以开展武器试验、远海演习训练、设置海外基地等远海防卫相关准备。...
第二节世界其他地区投资协定中的国际投资仲裁透明度规则NAFTA首开先河引入透明度规则不仅对国际投资仲裁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间投资协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NAFTA成员国的影响和实践的引导下,世界其他地区也纷纷在投资...
在法律英语中, 模糊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法律文本的概括程度, 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应对错综复杂的法律事件, 另一方面能给予执法者一定的自由量裁权。...
摘要自从美国1950年建立第一个防空识别区以来,引来了多个国家的陆续效仿,现在防空识别区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践了六十余载,尽管在适用规则、面向主体、范围等方面,不同地区、国家对防空识别区的界定各有差异,但这一概念无疑已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文化影响着国家各个方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往来,更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各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为实现交易达到目标而彼此间进行的沟通交流和切磋协商。谈...
2012年11月18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21届东盟峰会上,《东盟人权宣言》(ASEANHumanRightsDeclaration)经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公布,这是东盟地区第一份综合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权文件。东盟领袖称签署《东盟人权宣言》具有里程碑式...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犯罪(一)环境问题的产生所谓环境(Environment),一般认为是围绕人的空间,及其中可以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之总和。有时候,相关的社会因素也会被考虑为环境。各国对环境有自己的界定,但总体上大同而小异。美国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