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分析了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生管理心理、教师管理心理、学校领导管理心理、学校群体管理心理和学校心理卫生,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学校管理心理学论文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探讨这类论文时有所帮助。
学校管理心理学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一篇:心理效应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巧妙运
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差而自尊心强, 叛逆而又富有正义感等特点, 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 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适当地避免"破窗效应""刻板效应", 有效地利用"霍桑效应""鲶鱼效应"等心理效应, 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 期望效应;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和规律, 是指某个人或事物的行为、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一般而言, 这种连锁反应会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1].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 班主任或辅导员若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或合理使用一些心理效应, 往往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避免"破窗效应",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969年, 美国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 (Philip Zimbardo) 做过一个实验, 他首先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第一辆车的车牌摘掉, 并把顶棚打开, 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第二辆车正常停放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结果当天第一辆车就被偷走了, 而第二辆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完好无损。于是, 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 车就不见了。基于辛巴杜的实验, 政治学家威尔逊 (Thomas Woodrow Wilson) 和犯罪学家凯琳 (Kaylin) 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 他们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猖獗[2].
"破窗效应"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启示是"教育无小事".众所周知,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自制力较差, 而从众的心理却特别强, 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 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 即使只是一件小事,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 就有可能对班级的管理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因此, 在职校班级管理中, 如果犯了错误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 不但容易使其有恃无恐, 其他的学生也会纷纷效仿其错误行为, 班级管理就会失去控制。反之, 错误的行为如果得到及时批评和制止, 不但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知错就改, 而且能增强其他同学的是非观念, 减少违规行为。因而, 在职校班主任工作中, 特别是在公物维护、宿舍管理、学生违纪等常规管理方面, 一定要避免"破窗效应", 要尽量将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避免"刻板效应",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刻板效应"即"刻板印象".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们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或物的某种概括的看法, 这种概括可能没有事实依据, 而且多以负面印象为主。例如世界范围内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认为女性弱男性强, 这种对女性的固定笼统的看法并不考虑个别差异, 因而并不客观。而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 这种"刻板效应"也普遍存在, 比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对那些懂礼貌、成绩好、工作能力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喜爱之情, 并愿意更多地关心和爱护他们;而对那些成绩较差, 有过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厌烦甚至歧视的情绪, 并在心里排斥他们。这种不顾个体差异或"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做法, 会使后进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 不思进取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因此, 班主任在管理学生过程中,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避免"刻板效应".
作为职校班主任, 我们要始终明确每个学生都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他们有不成熟的表现, 在成长过程中会迷茫、会犯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 班主任不能要求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十全十美, 从不出错, 这与发展观点是相对立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 作为职校班主任, 要彻底摒弃认为品行差的学生, 学习暂时不好的学生永远都是差生、不会有进步和发展的陈旧观念, 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克服"刻板效应", 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常用"霍桑效应", 静听学生心声
1924年11月, 美国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邀请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 (Mayo) 等人进行了七个阶段的试验, 他们通过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 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 但是最终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 他们选定的实验组的劳动效率却一直没有上升。后来, 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一项专门实验, 即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 让工人们尽情地宣泄对工作、管理的不满, 最终这一谈话实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大提高了。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事实上也指的是"宣泄效应".这一效应对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发是:学生在校生活期间, 难免会对学校制度、班级管理、教师等存在困惑和不满, 甚至产生反对意见, 但又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和方式。因此, 班主任要积极尝试用不同方法来与学生进行交流, 为其答疑解惑, 并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教师、班级工作或学校管理的不满和意见。这样, 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 产生主人翁的意识, 从而促进班级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班级意见簿, 并由专人管理。意见簿可以相互传阅,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写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负责人每周向班主任汇报情况, 班主任要做到及时处理集体性的意见, 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对先进事迹公开表扬, 学生对学校制度规定的误解做出必要的说明和解释等。学生有了倾诉和宣泄渠道, 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二是班主任利用早操、大课间、活动课和晚自习等时间走近学生, 多询问、多交流, 也可以利用电话、班级微信群、QQ群等工具, 引导学生把不方便面谈的信息与教师进行文字的沟通, 这样学生才能一吐为快。这更有利于班主任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 更加深入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三是利用校园主题活动、每周班会课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针对某些两难问题或敏感问题进行集体的交流讨论, 如"男、女生交往""染发烫发"等, 通过讨论总结, 能更好地统一认识,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他们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 也能逐渐增强班级凝聚力。
四、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让期望变成现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个美丽的传说, 也叫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 说的是古希腊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 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 爱不释手, 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 看着看着, 美女竟活了[3].后来,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Rosenthal) 和雅各布森 (Jacobsen) 通过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一效应。1963年, 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 先对小学生做了一个通常的测验, 然后随机抽取出18名学生的名单写在纸上, 并郑重地告诉教师和校长:"名单上的这些孩子都是很有潜力的学生。"半年之后, 他们又来到该校进行调查, 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进步很大。后来通过追踪调查, 这18名被随机抽取的学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在学校教育中, "皮格玛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信任的、赞美的目光和鼓励的、期待的言语有一种巨大的能量, 它能改变学生倦怠、消极的行为。当学生获得教师的信任和肯定时, 他对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这种社会支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 能促进其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他会用尽全力接近并达到对方的期待, 以避免对方失望, 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要给予学生信任和期待, 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对他的期待。班主任要善于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期望, 用鼓励和信任去鞭策学生, 让每名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的殷殷期望和重视,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实现教师的期待和自己的梦想。
五、利用"鲶鱼效应", 张弛有度, 积极奋进
挪威渔民发现,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 很快就会死去。每次渔民们从海上归来, 为了不让鱼在途中死去, 他们便在沙丁鱼舱室里放几条鲶鱼, 这样, 沙丁鱼在受到威胁后会紧张地不停游动, 这样每次都能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 这就是广为人知的"鲶鱼效应".
职业学校的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 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差, 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而"鲶鱼效应"却给班主任很好的启示:只有在适度的紧张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得更好。由于长期担任毕业班班主任, 深知"专升本"考试对学生的重要性。在学生复习升本的过程中, 针对有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 班主任一方面要尝试给学生创造引起能情绪紧张的氛围, 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 当然把握好"度"是个关键, 防止因紧张过度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另一方面要学会制造"鲶鱼", 以保持班级积极的学习氛围。"鲶鱼"可以是促人上进的某个先进学生, 也可以是能使学生有紧迫感的倒计时牌, 还可以是每次模拟测验的年级排名……总之, 只要能让学生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有适度压力和紧张感, 班主任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来制造"鲶鱼", 促使学生你追我赶, 积极奋进, 确保最终在"专升本"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六、善用"瓦拉赫效应", 发现学生闪光点
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h) 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可是他的成长之路却充满传奇色彩。在他念中学时, 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 结果一学期下来, 教师给的评语是这样的:"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 难以造就文学之材。"于是, 父母听从他的意见, 开始让他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 又不会润色, 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强, 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教师的评语更让人难接受--"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他成才无望, 只有化学教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 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 建议瓦拉赫学化学, 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 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都有长处和短处, 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最佳点, 并使之得到充分发挥, 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这种现象被称为"瓦拉赫效应"[4].
根据"瓦拉赫效应", 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 学生虽然普遍文化基础差, 但才艺特长却很突出。所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来展示自我。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的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 在课余时间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和展示中体验到了强烈的成就感, 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拓宽兴趣爱好,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明确努力的方向, 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明亮, 杨坤梅。心理效应在中职卫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 (1) :154-156.
[2]董力方。巧用心理效应管理学生[J].学周刊, 2011 (28) :25.
[3]李敏。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12) :75-82.
[4]胡俊江。教师要学会应用"瓦拉赫效应"[J].教学与管理, 1997 (9) :44.
文献来源:韩娜。心理效应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巧妙运用[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11):68-70.
学校管理心理学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二篇:学校安全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保险监会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每年非正常死亡的高效学生就达到了3千例, 尤其是去年媒体公布的几起高校杀害事件, 在社会影响巨大, 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研究刻不容缓。
关键词:学校安全; 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相关的安全问题是明显的, 能看见或者能听闻的, 这必然会引起大家的重视, 从而做好警惕性的防备, 但是, 心理健康问题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很容易忽视,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就很容易造成相应的安全问题, 为学生、家庭、学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加强高校校园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解决校园安全管理问题
创建一套适合高校学生安全评级的规范体系, 为管理学校安全的相关部门拟定相应的对策, 为学生提供有效准确的帮助, 引导学生处理相关的安全实在性的问题, 有效的防止学生安全事故, 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以降低因安全事故而导致的各种损失。
(二) 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安全, 保障学生学习生活
加强高校校园学生安全, 不仅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能够及时疏导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 这对降低学生自我伤害, 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中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问题
目前,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这主要是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 由于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当前在高校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人问题, 这方面主要是高校学生因为所处的环境或者其他因素而造成的迷茫、焦虑等问题;二是学生感情问题。在高校学生因为个人感情或者因为感情破裂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造成的问题;三是学生社交问题。在高校学生中, 因为专业不同而导致各个方面的社交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扩张, 使得交际沟通不畅, 很容易导致学生间引发冲突。四是学校教育安全问题。对于校园安全问题, 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 对学生心理安全没有建立完善教育体系, 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如果上述问题在学校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那么学生的安全健康也会得到改善。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也对学生的安全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总而言之, 高校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现目前, 高校针对学生安全的管理工作在开展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即使开展了, 其发展情况也不乐观, 并未形成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而高校因为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不同安全事件, 这不仅对学生会造成伤害, 还会影响到其家庭, 对校园的安全秩序也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所以, 如何管理学生的安全, 已经成为不少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影响高校校园学生安全的因素
(一) 校园内部环境社会性
高校这个场所比较特殊, 它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地方。同时, 为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求, 餐饮、零售、电信服务等各种服务行业也渗透到校园, 以方便他们的生活。这些辅助性的服务工作, 本属于相关部门负责, 可现行的工作与原来的体制脱离了, 这就导致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相关人员来负责此类的后勤工作。由于这些人员身份复杂、文化层次不同, 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同时, 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招收的学生结构也因此产生了变化。一些高校除了统招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外, 还招收夜大、函授等成人教育及参加培训课程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在地区、生活背景及经济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 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
(二) 校园学生自身差异性
在高校校园中, 独生子女居多, 所以, 他们在挫折承受能力方面较差, 其主要表现有自卑心理, 这方面原因多源于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的好坏, 同时使学生身心疲惫、压抑自闭, 还有来自目前各种压力, 例如课程、毕业、就业、情感等方面, 这些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 一旦积压而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方向, 就容易导致自杀、犯罪等安全问题。另外, 高校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活跃、激进, 接受新事物也快, 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善于创新。正是因为这些特征, 他们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 高校校园外部环境复杂
社会矛盾在社会转型阶段是比较突出的, 也最容易产生下岗职工增多、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社会问题, 这就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 因此就会以侵害学生作为目标, 从而导致一些社会安全问题。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 校园的规模扩张往往就会选择郊区, 或者城乡结合地方。这些地方会因为校园的市场产生出餐馆、发廊、网吧等以服务大学生为对象的服务点。高校周围会出现大量流动人员, 易产生一些打架、斗殴、敲诈、盗窃等犯罪现象, 这对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四、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一)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和谐,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情感态度。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具有精品意识, 努力创造更多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具有强烈的号召力、由广大师生参与精品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表现的一个重要平台, 提高他们的素质, 只有广大学生参与活动推广, 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结合企业文化和班级文化活动, 让有不同爱好, 不同职业等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高校可抓住关键点进行年度主题活动, 例如五·四青年节、心理健康活动月、1·29运动、创业活动等具有广大意义的文化宣传活动, 这些活动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现代气息, 能够熏陶和感染大学生, 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能够引导学生的精神面貌,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应该多以课程教学为基础, 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心理学的规律,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技能知识;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校园广播、集体活动和心理咨询室和其他教育资源, 大胆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开展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还可推动校园文化、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将有效激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活力。
(三) 克服消极的情绪
要保持情绪健康, 首先, 应该学会发泄自己的感情, 找到一种方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变压力为动力, 并保持在顺境和逆境的平静。在现代校园生活中, 各种信息因为科技的发达, 其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 对于一些新的问题和要求, 如果高校学生不能及时掌握, 适应新的变化, 就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如果处理不当, 及时缓解心理冲突, 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心理健康和交际关系。对于消极情绪, 有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解的方式需要学习。当嫉妒痛苦悲伤时, 可诸于纸端或找朋友和家人诉说;或进行剧烈的工作和运动;听音乐, 化解郁闷的心情;看小说和杂志转移注意力;幽默是调节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幽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 以避免尴尬的现场, 使身体产生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焕春, 胡莹。基于层次灰色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6 (6) :178-179.
[2]王浩。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J].辽宁警专学报, 2016 (1) :123-124.
[3]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探析[J].职业时空, 2016 (8) :189-190.
[4]任国友。中美校园安全文化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8) :145-146.
文献来源:吴玮。学校安全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5):94-95.
学校管理心理学论文(推荐范文10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