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管理理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02 共2486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管理理念”的管理学原理论文。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管理理念

  原标题:《红楼梦》里的管理学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日常生活中,处理一些事情往往体现的不是一个人权利的大小,而是他管理协调的能力。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管理。其实,在古典名着《红楼梦》中就有很好的管理案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一是行政果断型(有人称之为美英式管理),主要以王熙凤为代表;二是创新分权型(也有人称之为日德式管理),主要以贾探春、薛宝钗为代表。
  
  一、王熙凤的“铁腕”
  
  王熙凤式管理是英美式管理。在处理宁国府内部事务时,王熙凤出色地表现了她的管理才能。首先,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内部摸底。她发现宁国府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列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管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王熙凤决定采用铁腕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根据这一思路,她开始制定规则,定岗定编、强化监管,并立即收到了效果,宁国府的内部环境也迅疾改变了。
  
  王熙凤的管理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颇似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英美模式)--就是股东利益至上。股东利益优于雇员利益。对于股东而言,公司被认为主要是专门通过投资为其谋取利润和使其资本增值的工具;对公司雇员而言,公司不是为其谋取福利的福利机构。
  
  二、贾探春的人性化改革
  
  贾探春与薛宝钗采取的则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思路。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们。这样一来,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一个生产性的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这一改革理念,应该说是曹雪芹为当时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重塑一个新的道德规范的积极尝试。薛宝钗考虑到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清醒地意识到,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的。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承包就可能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而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薛宝钗建议,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其他在园中辛苦的老妈们,让她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的确是一个符合“惠而不费”原则的双赢高招。
  
  贾探春与薛宝钗这对组合代表的是莱茵式管理,或说是日德模式。与盎格鲁·萨克逊模式相反,该体系是非“金融化”与非“股票化”的典范,其企业文化核心内容是“造物文化”.
  
  王熙凤当政时期,工作对象主要是府内的老妈子们,只需要工作不偷懒,随便什么人来都可以,而贾府这样的深宅大户最不缺的就是干活儿的人,从劳动力角度来看,这就给王熙凤创造了最大的肆意空间:反正让你下岗走人还有足够多的老妈子等待上岗呢。而贾探春与薛宝钗当政时期则变成了另外一种体制,包出去的园子如果想保证效益,就要求承租人有足够的经营能力,这对下人们来说就不是唾手可得的了,因此从制度上这两位小姐开始了人性化管理与考虑,为的就是留住可用之人。
  
  三、管理的高下分野是文化
  
  说到管理,人们喜欢谈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欣赏她协理宁国府时的魄力。其实,从王熙凤短促的一生来看,她的管理是失败的。她协理宁国府,从贾府的视角看,是成功的;但若从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应当否定的。
  
  因为王熙凤是依靠皮鞭的惩罚来维持奴隶的劳动秩序的,现代企业管理岂能仿效?她贪婪成性,贪污受贿,高利贷盘剥,成了贾府的败家子,她自身也因此而毁灭。王熙凤的失败原因,从主观上说,是她素质中的缺陷:其一是贪权,贪虚荣,贪钱;其二是奴隶主作风,凡事专横独断;其三是虽有一定管理能力,却缺少文化,视野不宽。这些缺陷是管理者的大忌。现代企业管理者若有此缺陷之一,就不可能称职。
  
  贾探春、薛宝钗、李纨在这方面就很不一样。在兴利除弊的大观园改革中,这三个人作为一个领导集体,她们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没有贪心,以权谋私的成份较少;二是有一定的民主观念,遇事能商量,能在有限的程度上考虑劳动者的利益;三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视野较宽,能用儒家经典理论指导改革。这三个方面是合格的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当然,现代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比贾探春们要高得多,性质也不尽相同。但她们这三个方面的优点,对我们还是有启示作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值得效法的。探春改革最终的失败,其主要原因不在她们的主观方面,而在当时的客观环境方面。她们注意到要适当考虑下属的利益,提倡“和为贵”、“全大体”,这种管理品格和管理思想,来自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正统的道德观念。把这种观念用之于她们的改革事业,难能可贵。她们这种“和为贵”、“全大体”的风格,和贾政的家长作风、王熙凤的专横独断,官场和贵族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为贵”的“和”,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贾探春在改革中,对于王熙风那一套旧规陋习,就不讲“和”,而是讲“斗”.否则,何以言“除弊”?何以言改革?在封建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行政管理人(行政长官)是很讲究文化品位的。但一些社会单位和贵族大家庭的管理人,却不一定讲究文化。王熙凤是一个大老粗,她理家的失败,不仅仅在于她的缺德,也在于她没文化。贾探春的“兴利除弊”改革,代表着曹雪芹为没落贵族寻探出路的社会理想。只有探春、宝钗、李纨这种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宝钗、探春这类人物,是封建社会中的开明派人士,在“兴利除弊”的大观园改革中,贾探春们把尊重劳动者和关心他们的利益放在议事日程上。尤其是薛宝钗,她的管理思想中,“人”的内容占据重要位置。与距她两百年的美国学者梅奥的理论相比,有某种相似之处。作为一个管理者,宝钗的博学是值得羡慕的。
  
  管理,是现代企业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管理工作涉及面宽,复杂多变,管理人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懂得历史,了解现实,洞明世事,掌握信息,知人善事,会权变,善应酬……没有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头脑,岂能胜任?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管理学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