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

《舌尖上的中国》对《人类星球》的模仿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20 共6070字
  2012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观众好评。《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坦言“这是对国外一种纪录片的模仿”,而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它包含着标准化制作模型的影子”.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2012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观众好评。《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坦言”这是对国外一种纪录片的模仿“,而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它包含着标准化制作模型的影子“.”的电视纪录片论文,供大家参考。
  
《舌尖上的中国》对《人类星球》的模仿

  原标题:试论纪录片的标准化生产--基于《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类星球》的对比
  
  2012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观众好评。《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坦言“这是对国外一种纪录片的模仿”,而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它包含着标准化制作模型的影子”.①通过对比可知,《舌尖上的中国》模仿的对象即英国BBC的《人类星球》(Human planet),并且通过其成功模仿,使得纪录片的标准化生产成为当下的一个现实选择。
  
  纪录片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化生产),指能让制作团队在生产中有规则和规律可以遵循的制作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相对于工业化生产的批量、大规模复制及产品无差异性特征,以标准化相称则更能体现工业化生产中的差异化,加之本文所选用的两个比较样本--《人类星球》与《舌尖上的中国》本身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故本文使用纪录片“标准化”的概念。
  
  一、纪录片的标准化生产 :《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类星球》的对比
  
  《人类星球》由英国BBC制作,于2011年5月在央视9套播出,影片共8集,分别介绍了在不同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极端生存状态。《人类星球》被视为纪录片国际化、工业化、标准化及商业化生产的典型。央视摄制的《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5月播出,该片以探讨中国民间饮食文化为主题,但也涉及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等内容。由于这两部纪录片在主人公选择、节目形式、叙事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在此,笔者分别选取这两部片子的第一集“海洋”与“自然的馈赠”进行对比,以试图回答纪录片如何进行标准化生产这一问题。
  
  (一)主人公内在特质表现的标准化
  
  主人公的“魅力”是一部纪录片能否吸引人的关键。而那些具有传奇(神奇)特质与奇异才能和戏剧性色彩的故事主人公,也往往是纪录片导演苦苦追寻的人物。仔细分析“海洋”与“自然的馈赠”中出场的故事主人公,就会发现他们具有标准化的特质。
  
  在“海洋”讲述的七个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特质分别是 :1、在巨浪拍打的礁石上采集名贵食品“鹅颈藤壶”的哈维尔和安吉尔(孤胆英雄);2、给巨大的抹香鲸致命一击的身材瘦削的本杰明(拯救村子免于挨饿的英雄);3、拉古纳渔民与海豚合作捕鲻鱼(难得见到的传奇性景观);4、汤姆冲浪及肯。兰德肖在26米高海浪中冲浪(征服海洋巨浪的英雄);5、唤鲨人、“海洋巫师”布莱斯捕捉鲨鱼(现代世界仅存的“神”);6、约瑟夫潜入深海捕鱼(具有特异功能的英雄);7、水上生活的巴焦人诺哈拉(离开海洋不能生活,到陆地上会晕倒的“另类人”),水下猎人萨尔斌(具有特异功能的非常人)。
  
  “海洋”里面出场的七个主人公,个个都有某种异于常人的特质。他们自己就是各色各样的“英雄”,在他们身上流淌着特异性、传奇性乃至魔幻性。这使这些人物充满故事性,成为纪录片的最大看点。
  
  在“自然的馈赠”中,所讲述的七个主人公,同样具有某种神奇的或者非常人所有的特质。他们分别是 :1、寻找一种“精灵般食物--松茸”的藏族姑娘单珍卓玛及其母亲。同时,松茸产地香格里拉吉迪村,有着藏族民情风俗和瑰丽风光(异域奇观);2、种出浙江遂昌“最大冬笋”和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的浙江人老包(超越常人的神奇能力);广西柳州有祖传腌酸笋“绝招”手艺的阿亮(手艺传承时间悠久,技艺独特);3、云南诺邓村,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取卤水的盐井,靠传统的土灶熬卤水制盐,再制作诺邓独特美味--火腿的老黄父子(现代人难得一见的传统工艺、历史遗迹及人间奇观);4、从事“艰苦工作”--挖藕的圣武、茂荣兄弟(非同一般的艰难事情);5、吉林查干湖上,77岁高龄时还能在冰冻的湖中指挥捕鱼的渔把头石宝柱,沿袭多年的祭渔仪式(有特异技能的老英雄,难得一见的传统技艺及捕鱼奇观);6、广西京族三岛,最后5个会高跷捕鱼的渔民表演(难得一见的传统技艺及人间奇观)。
  
  “自然的馈赠”中的主人公,是具有某种特质的非常的人。而恰恰是这种特质,才使得他们被记录、被诠释、被传播。当然,也才充满了故事性特质。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 :“海洋”与“自然的馈赠”中,出场的纪录片主人公具有自身特质的一致性。如果说有差别,那么差别是前者更多的选择有“英雄”与“神”的特质的主人公,而后者更多选择“非常之人”和非常之奇观,而这个差异是由于纪录片题材所导致的。因此可以说,《人类星球》主人公选择模式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前在标准”.
  
  (二)节目形式的标准化
  
  “海洋”与“自然的馈赠”节目总长度均为49分钟左右,这两集片子在等长的时间内讲述了7个故事。此外,二者都遵循每个小故事长度在8分钟左右这一规则。在“海洋”讲述的7个故事中,长度超过8分钟的有2个,不足8分钟的故事有5个;在“自然的馈赠”讲述的7个故事中,长度超过8分钟的有1个,长度不足8分钟的故事有6个(见表1)。按照收视心理及收视习惯,讲8分钟长的小故事,收视曲线会达到最高峰值,称为“8分钟收视曲线”,8分钟以后,观众的心理及收视兴趣就会下降,这是纪录片生产的一个规律,并较早在国外纪录片生产中得到遵守。
  
  典型纪录片时长
  
  据此看“自然的馈赠”中“渔把头石宝柱查干湖捕鱼”段落,片长9'29'',相对于“8分钟收视曲线”,这个小故事明显偏长出1分30秒。在此故事中,过多加进去渔把头石宝柱一家过年的场景,对过年气氛着墨过多,并在最后把长达约6秒的镜头用在“燃放的烟花”上,人为拖长节目,也因为人为“造情”而使片子失去紧凑感。
  
  总言之,在形式与结构上,“自然的馈赠”向“海洋”学习是明确的,特别是对讲述“8分钟故事”这一标准生产模式的学习,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抓住挑剔受众眼球的一个根本原因。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