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单杰玲
发布于:2023-01-30 共9889字

  内容摘要:乡土资源与本地方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反映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资源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爱乡、爱国情感,以及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结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同时,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过程中应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适应教学要求,并正确处理乡土资源与教材的关系以真正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乡土资源 中学历史 开发利用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Local Resources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Su Qian City

  Abstract: Local resourc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l social life, reflecting thelocal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y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Chinesecivilization and important carriers to educate students in history. Local resources education hasan unique role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ing patriotism emotion andresearching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effectively. In the situation of school history teaching,selective mining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is the need of new curriculum, and it also isthe requirement of enriching the students’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culturing historical thinkingskills. At the same time, his essay illustrates the problems and key points of developing andutilizing the local history curriculum resources, hoping to have a good impact on teaching later.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Middle School History; Develop and Utilize

目 录

  引言

  一、乡土资源理论概述

  (一)乡土资源的内涵

  (二)乡土资源的分类

  二、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一)我国课程制度发展的需要

  1.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地方课程的构建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二)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引言

  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资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最好结合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爱乡、爱国情感,以及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能让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与乡土资源携手,对实现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大有裨益。

  一、乡土资源的概述

  (一)乡土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目前教育教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它已经成为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的概念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所采用的是广义的概念。就历史课程而言,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这里所说的乡土资源就是指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区的课程资源的总和,是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表现特定民众文化心理的物质性以及非物质性的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实际上也就是鼓励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二)乡土资源的分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大量增加了有关文化史、科技史、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使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这样就使得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乡土资源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按照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照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按照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按照地方课程资源在地方课程开发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来确定,可以分为科学知识方面的、语言特色方面的、风俗习惯方面的、道德传统方面的、自然资源方面的、精神世界方面的,宗教信仰方面的等。经过调查和分析,宿迁市(宿豫区)的历史乡土资源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宿迁市(宿豫区)历史乡土资源分列表

宿迁市(宿豫区)历史乡土资源分列表

  注:历史遗迹包括碑文、石刻、遗址、建筑、文物、纪念物、纪念地等。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能看出历史乡土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表明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是多元途径的,可以形成多元化模式。

  二、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一)我国课程制度发展的需要

  1.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一个崭新的亮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具体是指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部队和教科研院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对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中,有近十条是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活动建议。例如,中国古代史的活动建议之一是: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参观古代工程和建筑。中国近代史的活动建议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察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 或访问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

  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是经济发达的南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从理论上讲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缺乏的是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以宿迁市为例来说,针对于古代史活动建议,可以就地取材,参观古代建筑——明学宫。“学宫即孔庙,亦称文庙、黉学。为明末修建。原来庙宇规模宏大,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物,虽历经整修,但因清末民国时期战乱,多有倒塌……”这些建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已成为宿迁地区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在苏北地区也极少见,它对于研究孔庙的建筑史及明清之际的教育制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如果将明学宫这样的地方资源开发出来并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充实历史课程资源,改善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养成从观察了解身边的事物来了解历史,从观察古代遗迹来观察历史变迁,以及从欣赏古代文化精品来欣赏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的学习惯。

  2.有利于地方课程的构建

  2001 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于地方课程的含义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也有学者认为: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由此可见,地方课程已经成为完成教育目的的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地方课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是区域性、本土化,可以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与特色。地方课程的构建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才能形成课程。因此从根本上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没有地方课程可言。所以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地方历史课程的构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弊端的根深蒂固,目前的历史课堂大部分仍是“传授—接受”的模式,通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少学生对历史课程怀有厌烦情绪。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要想改变目前的历史教学情况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把历史学习这种外在的学习要求变为内在的学习欲望?老师可以带上一些学具:几枚古钱、几张历史名胜古迹照片,和学生一起欣赏,启发学生谈谈家中有哪些可以证明历史的实物,图片。这样以后,学生会发现虽然历史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但是,历史是一代代人经历过的,跟多历史事件就曾发生在我们身边,也留下了证明。这样的历史会给他们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会自觉的,主动的去探索历史的本源。我国各地乡土资源都非常丰富,这些资源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资源,适当的引入课堂会给孩子们一种亲切的感觉,会让他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从而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进而改变僵硬沉闷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以统编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讲授的形式中传递地方历史信息,包括展示某些直观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这需要教师事先花很多精力收集本地历史、民俗、名人、名胜古迹、建制沿革等方面材料和图片。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一块时可以补充宿迁市的建置沿革这一历史材料。宿迁市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聚居,为传说中的远古东夷族首领少昊的活动领域之一。

  春秋时曾为钟吾国的一部分。自周敬王八年(公元前 512)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间相继为吴、楚的属地。

宿迁市建置沿革表

宿迁市建置沿革表

  注:表中资料来自《宿豫年鉴》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主要承载人文教育功能和公民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使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以宿迁为例,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聆听抗美援朝老战士讲解当年历史战况,调查朱瑞将军的英雄事迹等。能让学生体会到先辈所经历的苦难,激励学生的奋发图强;让学生懂得今天社会生活的幸福,立志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努力。还可以在学生聆听抗美援朝老战士讲解当年历史战况或者去烈士陵园扫墓时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 4 月 5 日左右。清明正是农民们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24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各家各户都要祭奠自己的已经故去的祖先,人民群众也都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深情缅怀为维护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前 1 天为寒食节,寒食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能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是传说中清明扫墓的由来,人们选在清明扫墓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于是人们想起了先人的坟墓是否孤寂、兔子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为雨季将临而塌陷,所以要亲自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一方面贡上祭品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清明寒食的传说和传统与纪念屈原投江的端午节的传统一样,表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懂得感恩的民族心态。

  (三)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土资源的开发从尊重和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出发,基于弥补国家、校本课程的局限性,根据地方的具体实际情况,弘扬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学生的生活是其兴趣与需求的源泉,而乡土资源是深深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知识,是学生切实体验到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系统的科学知识,更好适应本土社会生活,服务和建设本土社会,是极其有利的。乡土资源构成了地方社会文化传统的核心,在地方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中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可以说地方历史文化在学生的知识学习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学生大多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人文资源知之甚少,乡土情结淡漠,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参加本土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应该重视本土知识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积极地将地方知识纳入其中,以此推动和改善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熟知自己本土的智慧,积极地保存、保护、发展和利用本土文化知识,将来更好地为本土社会的发展服务。充分的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可以让地方文化的素质在发展中得到提升,为地方文化向先进文化攀升铺设阶梯,为地方文化与主导文化相融合提供载体。根据“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一活动建议可以让学生以“皂河正月初九庙会”为例进行调查和研究。

  庙会的历史渊源:皂河正月初九庙会,起源于明代,发源于宿豫区皂河镇东首的龙王庙,一直兴盛于皂河镇,流布与整个宿迁市及紧邻的安徽、山东、河南三省毗邻县市。

  史载,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 年),黄河水从兰封县铜瓦乡向东南流,经徐州、宿迁,在皂河镇冲进运河,致使皂河地区洪灾频发,人民常年遭受侵袭,民不聊生。当地百姓为了祈求神灵护佑,消除水患,在皂河镇的南首建造了一座“大王老爷庙”。从那以后,人们每逢正月初九,就成群结队到大王庙敬香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久而久之,这种祭祀活动逐渐由皂河地区扩展,原先单纯的祭祀活动也逐渐加入了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庙会由此自然产生。在清朝徐海地区 53 处着名庙会,而今基本上都已湮灭,极少数还有活动的也大多处于有会而无庙的境地,像皂河龙王庙初九庙会,历经几百年至今仍长盛不衰的,实是淮海地区民俗文化的一大奇观,一大盛典。

  庙会盛况:民间祭祀,参加庙会活动,人们称之为“赶会”,这种“赶会”,几百年来,约定俗成。历史上的庙会,会期为三天,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这是民间祭祀的基本内容。焰火日是庙会的开始,在过年之前,龙王庙的主持和皂河镇的百姓,就把本地区的扎匠和火药师集中起来制作焰火,初八的晚上集中在龙王庙西侧的龙潭广场燃放。初九是正祭日,祭台设在龙王庙内龙王殿的月台广场,正中摆放祭台,上面放置香烛、供果。祭祀时,乐队演奏祭祀乐曲,祭祀者按顺序上台祭祀。广大善男信女为祈福降祥纷纷为龙王庙水神敬奉供品、烧香化烛。祭神活动结束后,紧接着的就是皂河地区“四山盛会”半朝銮驾仪仗队的游庙活动。半朝銮驾是清朝乾隆皇帝敕封给龙王庙的礼仪执仗。有锣、伞、扇、管、笛、箫等。乾隆皇帝南巡,下榻龙王庙时,庙内执仗人员启用半朝銮驾恭迎皇帝。到初九庙会时,执仗人员手拿 12 把黄盖伞、4 面 4 米高的龙门旗、1 面老班梢、12 把大龙旗、24 把小龙旗、12 盏大沙灯、24 盏小沙灯以及执扇和金瓜、月斧、朝天登等仪仗器具、口念佛号、朝拜水神。祭祀活动要持续 4-6 个小时,成为龙王庙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初九晚上和初十上午的“五会朝山”的文艺表演更是把庙会推向高潮。庙会活动几百年来从未中断,沿袭至今。

  文化的展示和贸易的流通 :除了民间祭祀,皂河龙王庙会还有文化展示。文化展示和祭祀活动同步进行,活动地点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是指在龙王庙的大院内,外场是在龙王庙外的镇区内。其中有曲艺、技艺等,各种类型达二十余种。特别是在内场,各路精英汇集龙王庙,表演各类拿手绝活,高潮迭起、热闹异常。尤其是皂河镇内的旱船队、花车队、舞龙舞狮队、高跷队齐到皂河庙祭拜龙王,他们轮番表演、祭拜,整个皂河镇区锦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商品贸易也是庙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几百年来,山东、河南、安徽地区的商人,一直利用皂河初九庙会大搞商品贸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庙会流动的人员都在 16-18 万人以上,商品贸易成交额都在一亿以上。

  时代性是历史课程内容的重要特点,更是历史教育的生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看中开发,轻视保护,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使许多有价值的古街区和古建筑遭到破坏,甚至有的地方拆除真文物、造假古董,搞得不伦不类,破坏了名城原风貌。把当地政治经济所发生的变化有目的地与历史加以对比,往往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大体上包括:古街巷、老商号、名人胜迹、历史遗迹、革命胜地以及地下墓葬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城市历史特征的形象化体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地方上的文化遗产多是城市经济的旅游资源。在和平的环境中,城市建设以及公共工程的影响,是导致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宿迁这座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摆正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过去的事情,也要让他们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让他们了解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存是可以协调的,是应该共同发展的。

  三、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乡土资源丰富多彩,但是并不一定都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只有那些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要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的资源才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除此之外对乡土资源进行筛选还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适应性原则:所谓适应性,就是教师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时,应当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资源内容。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难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的特征,不能把用来支持历史教学的地方历史资源变成学生学习历史的新负担。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学生的现状去开发;从师资的条件去开发;从学校的特色去开发;从社会的需要去开发。

  特色性原则:乡土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各地的乡土资源在种类、存在状态和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从具体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

  科学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方面,对课程资源,特别是那些涉及客观知识的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意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打破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课程资源的迷信,不能把教科书之类的课程资源当作‘圣经’来对待,我们甚至要宽容和培养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质疑精神。”

  资源共享原则:信息时代,任何个人所了解的信息都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大发展。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教师在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共享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分享合作的精神,所以“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总之,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应体现地方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性、空间集中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二)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现状来讲,存在较多问题。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现有教师大都是原有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掌握的大都是传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视野比较狭窄,思路不够开阔,文理隔阂比较严重,科学与人文素养存在较大的欠缺。再加上中学教师工作的局限性,开发课程资源无论从水平、能力还是时间上都非常有限,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来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反复证明,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却是其它任何资源所不能替代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因为它既是教师讲课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需要说明的是,提出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轻视其它历史资源。当前中学的历史新教材均继承了我国历史教育的精华,吸收了国内外历史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了现代教育新理念。教师应当深入钻研,领会教材的精神,然后更好的使用新教材。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来领会新教材的重要精神。总之教师除了要运用好教材,还要注意充分运用其他资源。要克服以往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弊端,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是,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依靠教材,又高于教材。除此之外当地教育局和学校所能提供的经费与设施也是影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现在中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学校特别是家长是否愿意在本就不多的学习时间中再加入对升学率没有直接关系的地方资源知识等。以上种种表明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不仅仅需要教育机构和老师努力,也需要学生与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帮助。

  四、结语

  乡土资源开发这个问题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但是这方面的理论阐述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对于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多。

  在现有课程资源开发理论基础上,我选取了宿迁这个城市,通过对其地方历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简要叙述,来进一步说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地方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的特征可以为学校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以及评价制度的不适应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我深切体会到,乡土资源的开发不是一个单纯的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它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社会、家庭、学校整体协调共同促进教育改革,整体基础教育改革政策配套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地方资源的开发才能得到有力保障。我对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可是这次的探究让我感到,学术问题是复杂的,有时候越深入研究越感觉得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还没看到,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问题。由于客观条件和自己能力水平的限制,本文存在许多不足,问题分析得还不是很深入,我将在后续研究中对一些问题再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探讨。

  参考文献

  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宿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迁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宿豫年鉴编纂委员会:《宿豫年鉴》(2003),方志出版社 2003 年版。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版。

  王守丽:《高中历史课程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学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年。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