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直接关系到历史学本科生的成长。对很多历史系学生来说,进入历史这样一个“冷门”专业本非心甘情愿,迅速树立专业思想,提升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其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而影响其专业学习的成效。因此,大学一年级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与中学对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历史学本科生中,近年来因国家政策而出现的免费师范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相对独特的心理特征与学习诉求。本文的探讨,主要基于免费师范生,其相关数据及结论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普适性,只能作为免费师范生历史教学的参考。目前,对于大学历史专业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尚未见有充分的研究文献,本文亦仅为初步性之探讨,更深入的研究尚有待于更多数据的获取与更充分的实验。
一、作为研究前提的若干假设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观察法和调查法。对于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对接这样一个学界尚甚少深入研究的问题,经验资料的积累优先于理论建构。但是,在搜集与分析经验材料之前,必须提出若干假设作为必要的研究前提。一方面,这些假设立足于经验世界,代表着对问题的直观认知,而这些常识性的推测可以构成演绎性理论的起点;另一方面,部分假设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调查证实或证伪,从而初步推导出一般性结论。
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提出的假设包括:
1.中学历史教学以灌输和教师讲授为主,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强调启发和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历史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是两者对接问题立论的基础。从常识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应试为主导,中学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授和对知识点的灌输为主。这一点近年来有所改观。据本文作者了解,一方面,深圳等东南沿海大都市得风气之先,课堂教学相当自由、灵活;另一方面,高考改革实际上弱化了历史一科的记忆性内容,相当看重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改革的倒逼机制。但是,现实地说,在中国,类似深圳的城市少之又少。
同时,即使历史高考改革已进行多年,部分地区包括武汉这样的省会城市的一线中学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假定中学历史教学以灌输和教师讲授为主当不成问题。而从理论上说,大学的专业课教学必须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是毫无疑义的。
2.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具有知识上的确定性与唯一性特征,大学历史专业课程内容具有知识上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特征。近年来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在多元性与开放性方面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无可否认的是,一方面,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常识为主,其知识点基本上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特征;另一方面,中学历史教育还承担着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也要求学生对某些问题必须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认知。然而,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大学历史专业教育情形大为不同。一方面,即使在基础性的通史课程教学中,也无可避免会涉及一些学界尚存在争议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大学历史专业的教育必须考虑到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允许也必须对一些问题展开自由的学术探讨,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与开放性。
3.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历史以“死记硬背”为主,在大学则应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由于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加上学习内容的确定性与唯一性,以及传统上对于历史的偏见,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主要为“死记硬背”。但是,到了大学阶段,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应该转向研究性学习。
4.历史学本科生普遍为被动选择历史学专业,对本专业缺乏兴趣。毋庸讳言,在现代社会中,历史 学 是 一 门 相 对 的 冷 门 学 科,缺 乏 实 用性,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因而难以引发学生主动报考的兴趣。从经验角度说,历史系新生在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是极为普遍的。
5.免费师范生相对于一般历史学本科生,具有较为特殊的学习心态与学习需求。与一般历史学本科生相比,免费师范生由于就业的定向性及确定性,其学习心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客观地说,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比非免费师范生要低,学习态度相对而言也较为消极。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很好解释的:低风险的就业前景造成了学习上的弱激励结构。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也有异于非免费师范生。非免费师范生从事历史专业的学习,可以通过考研而走上真正的专业道路,就一般情况而言,可尽早确定一个相对较窄的主攻方向。例如,据本文作者了解,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已经非正式地出现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分化,学生相应地会多选修自己感兴趣方向的课程,少选或不选其他方向课程。这种过早的专业化是否有利于具有全面视野的研究人才的培养,亦不无可议之处,但就本文作者所接触的复旦精英学生来看,可以认为是成功的。然而,免费师范生与之不同。对本科毕业后确定要成为中学教师的免费师范生而言,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需要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教师技能学习及教学实习等,这无可避免会对其专业学习形成挤出效应。同时,中学历史教学不要求专业化,而要求全面性与基础性,这使得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和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应该有所区分。
以上5个假设,除了作为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对接问题的立论基础,以及将免费师范生作为特殊群体单独加以探讨的前提外,还可以得出若干推论。这些推论包括:
推论1: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主要由课堂教学形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构成。
推论2:大学历史专业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关键在于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一矛盾,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皆围绕这一矛盾而展开。
推论3:大学历史专业教学与中学的对接,必须提高历史学本科生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心理过程,学生的心态影响着对接的成败。
推论4:免费师范生因其与中学教学模式的不可分割性,其培养方式与一般大学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着对立的一面,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难选择:为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基础性而弱化大学教育所要求的专深性,或者相反。
以上推 论,在 本 质 上 仍 属 于 假 设,但 因 其具有一定的经验及常识基础,也可以视为在观察基础上得出的初步结论。但是,这些推论能否成立,还 有 待 于 更 深 入 的 调 查 的 检 验。 当然,调查 结 果 有 可 能 既 不 支 持 也 不 否 定 上 述推论。
二、立足于调查反馈的简要分析
本文作者之一于2013年10月起担任某高校历史学院2013级历史学免费师范生班的班主任,该班共35名学生,于大一上学期末转至外专业2名,从外专业转入1名,实有34名。
X班学生既有大一上学期考试排名年级(免费师范生)第一者,又有名次倒数者,学生类型与层次涵盖面广,具有典型性。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7月,本文作者在X班召开过7次班会,并布置过4次读书报告,平时在办公室约见过至少15名学生(与部分学生的会谈次数亦较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实际上,正是基于这种了解才提出了前文的假设。此次对学生的正式调查未采取标准问卷形式,而由学生于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自行撰写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总结,于第二学期开学初上交。但在布置该项任务时,已明确告知学生要围绕中学历史课学习与大学专业课学习来进行总结,并告知学生可畅所欲言。采取这一调查形式,是希望避免问卷设计的导向性对学生造成某种影响其判断的暗示心理。同时,由于初步开展此类研究,研究者对于学生的实际想法和诉求缺乏明确认知,由学生自由表达想法更能形成真问题。在收到反馈后,本文作者还曾多次与部分学生单独聊及相关问题,作为调查反馈之补充。
本次调查 共 收 到 反 馈25份,实 际 有 效22份,另外3份言之无物,纯粹为应付。在有效反馈中,大部分学生言辞恳切,如有的学生坦率地称自己“一 学 期 下 来,感 觉 什 么 都 没 有 学 到”。
同时,因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对于任课老师的意见亦十分尖锐,如有的学生称老师“讲课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而且总感觉不到讲的什么是重点”。因此,实际有效的22份反馈是真实可信的。
根据归纳总结,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见表1):【表1】
由于本次调查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故学生的回复是相当个人化的,上述10个问题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归纳。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反馈所反映的问题范围远远超出了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这为更为广泛的教学及学工工作积累了参考数据。而回到本文所论问题本身,共性问题亦相当突出。可以得出的结论包括:
1.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学科教学问题,而涉及更为根本的学习模式转换。据表1,问题1、6、8和10实际上都涉及学生如何从中学强制式学习模式转换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模式的问题。有理由相信,该问题不仅存在于历史学本科新生的学习生活中,而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然而,这一根本性问题不顺利解决,对于学生的学习将更为致命。
2.学生能够认识到大学历史学习方法与中学学习方法的差异性,但由于专业必修课期末考试仍采取闭卷考试方式,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并不对学生构成困扰。这一点,是与假设不太一致的地方。在前文中,我们假设中学阶段习惯于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的学生,将不太适应大学历史课的启发式与开放性教学。然而,就学生自我认知来说,这一点似乎并不构成问题。原因在于学生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习效果的评判标准,而考前突击背诵知识点实际上又回归到了中学学习模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本文作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平时写读书报告缺乏理解力的学生,期末考试依然可以名列前茅,平时阅读专业书更多的学生,不一定在考场上拔得头筹。
至于这一不构成对接问题的问题是好是坏,恐怕只能由院系主管领导来判断。
3.课堂讲授进度过快、知识点零散、重点不突出是学生感到最为头疼的问题。在22份有效反馈中,有21名学生反映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学生所面对的一个最大的共性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但是,这里必须区分的是:学生究竟是针对教师个人的授课风格提出意见,还是反映了大学与中学模式不同的结构性问题?因为从反馈来看,表1的问题3实际上完全是针对某一门课的任课教师,而对于其他两门专业课,则基本上没有类似的问题。当然,不管是哪个层次的问题,如此多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反映,就不得不重视。和前文的假设相较,该问题或可归于推论2,至于问题的呈现与否,则似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术。
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大学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学得当,有些问题可能就不成其为问题。
4.中学历史学习与大学历史学习,从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的衔接上来说,最有挑战性的课程为世界古代史。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是缺乏对世界古代史的系统性学习的,而初中历史教育则极为不可靠,因此,进入大学一年级学习的本科新生,对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文选并不感到陌生,甚至会觉得缺乏新意,但对于世界古代史则尤其感到困难。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说,这种困难是不难理解的。
具体而言,学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世界上古史的国名、地名、人名众多,线索纷繁,加之此前没有接触过,记忆起来有难度。因此,这一点对于世界古代史的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不过,可喜的是,尽管有36%的学生认为世界古代史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或缺乏兴趣,但不少学生反映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幽默风趣、能抓住重点,因此对课堂教学提出批评意见的学生并不多。这或许再一次反映了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对于解决对接问题至为关键。
以上4个问题是调查反馈所反映的最主要的问题,此外零星的问题都过于个人化,在此不一一分析。
三、初步的结论与今后的建议
对比直观假设与学生反馈,可以发现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免费师范生的中学历史学习与大学对接问题,某些问题可能不成其为问题。例如,本文作者所担心的学习方法转化问题,在经历第一次期末考试之前,学生自己普遍也比较担心,但经历过考试后,这个问题反而被消解了。原因很简单,应试模式在大学专业课的期末考试中得到了延续,所谓研究性学习与开放式学习在应试的硬指标面前不值一提。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角度说,这种现象恐怕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好事。但是,对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而言,应试模式的存在意外地解决了大学与中学学习对接问题中的某些矛盾:一方面,它们给了学生适应大学教学的一个缓冲;另一方面,对最终仍然要回归中学模式的免费师范生来说,弱化应试成分恐怕对其求职与职业发展均无好处。进一步说,由于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实质上是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的适应性是比较高的,这也会影响到研究结果。
当然,问题并不是没有,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归纳起来,结论与建议包括:
结论1:在专业教学之外对学生的一般性学习引导有一定必要性,这一工作既可由辅导员、班主任承担,也可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提示。但从根本上说,某些高校所谓“将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改革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实在大可商榷。
结论2: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既是结构性问题,也取决于教师个人对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如果教师能够创造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对接问题的。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活动表现不佳,反而会制造出原本可以规避的问题。
结论3:在应试成分存在的情况下,兴趣、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会被削弱的。
结论4:大学教师在历史尤其是通史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意提炼知识点,突出重点,不可贪多求全和过于冷僻。
结论5:就大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而言,必须格外重视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应努力总结出适合中国本科新生的教学规律。
四、结语
以上5点结论并非最终结论,由于研究的初步性,其建议也仅仅是原则性的。但本研究作为实证研究,其价值或许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发现问题。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每一个方面都值得做更深入的探究,而这种探究,决不能仅仅基于书本、理论、直觉和想象,一定要立足于一线的教学实践。就本研究来说,未来可积累更多经验样本,用量化指标的方式获取更多数据。同时,由于本文作者对于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介入,实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干扰,未来或可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选择一个班级采取无干扰的放羊式管理,另选取一个班级采取教师或班主任的频繁介入,比较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效果。
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对于相关问题才能够求得真正的解决之道。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培养方针密切相关,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来说,问题可能完全不同,培养方式也可能出现对立,这是我们在探讨相关问题时不可回避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苏继红,王崇鉴.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78-180.
[2][美]D.C.菲利普斯 ,乔 纳 斯 ·F.索尔蒂斯.学习的视界[M].尤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9-80.
在历史评价中,没有历史整体视角和人类生存的深刻惫义的背景将是肤浅的,而思想的深度指标也需要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材料的支持才能言之有据。由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坚持在主流意识的核心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提供的历史整...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处于空前迅猛发展时期,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教育结构的调整,各种利益群体对教育需求的分化,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凸显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和紧迫。201.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05方案实施至今已近十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问题。就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现状来看,需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纲要课的课程性质与定位,厘清与专业历...
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诸多问题,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大多数同学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是多了几个知识点,而缺乏认识上质的提高。例如:谈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无论哪个区域,总要归结到资本主义萌芽,似乎非此不足以说明这一区域经济的长足进展...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思考和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时常在笔者头脑中萦绕:为何灌输式教学、记忆式学习如此根深蒂固?在人们心目中,究竟历史是什么?历史的观念问题非常关键。基于对历史观念的不同理解,对历史知识性质的不同认识,会引导产生不同的教学观念和学...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6至18世纪发生的革命。也是指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一些先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年开始的尼德兰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而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则...
1大学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增强,而人才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输送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应与社会的发展相...
长期以来,高校历史课教学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即所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核心地位,完全忽视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存在和主动接受,从而导致高校历史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教学实践与理论脱节.而近几年备受...
《世界近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通常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后忘这种被动型学习之中。本文从教、学、行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一、重视史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一)注重对历史知识进...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猛的扩招,大班教育导致各个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下滑,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也存在文化素质下降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提高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保障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那么,当前高校历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