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历史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那种固定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老面孔,体现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新的理念。它在继承原有的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历史教学的许多潜在的功能,拓宽了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指出了: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明确增加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一项。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历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今天,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命题: 要充分重视历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一、历史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是教育目标之一。
( 一) 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需要在历史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思想现代化,精神风貌现代化,说到底是人格的现代化。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指出: “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培养健康的现代化的人格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教育改革。提出了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也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点。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就是使学生们的人格得到发展,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 二) 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人格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目标作了明确的界定。强调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提出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强调了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质。“目标”要求历史教育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明确提出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
( 三) 教育的现实迫切需要在历史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多年,但在现实的历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做法。从目标来看,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功能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目标知识本位化。在思想教育方面又过多强调了政治教育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从教学模式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确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历史教育缺乏思考。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往往以本为本,解读也都基本照搬“教参”,甚至采用陈旧的观点,缺乏新观点,新成果,更不面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历史课成为只授受浅薄知识的历史教学。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是有害的。因此,在历史教育中树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观念已迫在眉睫,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历史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 一)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家凯洛夫也说过:“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对象,然而决定着儿童对教师进一步关系的建立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事实证明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社会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历史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教师的言行如果与思想教育不符合的话,学生会受到教师的不良影响。因此,教书者必先强己 ,育人者必先律己。历史教师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人格水平,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学生、感化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推动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定型,升华美好人格的内心需要,实现理想人格的掌握塑造。
( 二)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单纯的道德理论说教,是软弱无力而缺乏效果的。只有在于点滴知识的熏陶下才能培养起健康完善的人格。
历史是人类经历的社会活动的记录。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忠实地记载于史册,从而使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之浩瀚,研究范围之广博,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
由于其内涵极为丰富,决定了其育人功能得天独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例如,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感受令人骄傲与自豪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 通过对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维护民族利益而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和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卖国贼的对比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介绍范缜、王充、伽利略、苏格拉底等人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科学和真理的高尚品格; 通过介绍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去感受他们天下为公、赤心报国、恪守信念、胸怀坦荡的高贵品质; 通过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先烈勇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守土保国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等等。通过这些人格教育素材的教学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 三)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决于师生交往沟通的状态。师生间有效的、高质量的交往和沟通的条件是平等、真诚、开放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合作,真诚交往,倡导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的心态,尊重与鼓励差异性、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创造一种民主、融洽、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有存在的价值感,自尊、自信、乐于与他人交往,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提高,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格素质也就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 四)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讲究方式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
1.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和优化组合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手段等日趋丰富,但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根深蒂固,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的泥潭,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教”与“学”相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注意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都有差异,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要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发挥,人格得到完善,就必须正视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性。课前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每个班级的客观情况,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特点,确定调整教学内容,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因材施教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3. 注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教师和书本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受到约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抒发真情。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的信息,自己得出结论,清楚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独创的观点、见解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要让学生在学习和分析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4. 注意将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品德意志的形成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除了偶然出现的教育机会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让学生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例如查找历史资料、走访调研、阅读分析史料、参观历史文物古迹、辩论、历史剧表演、制作展示等活动灵活应用,构成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核心的集体活动课。
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的集体活动课对学生大有裨益。首先,它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让他们在个体的亲历体验中发展个性; 其次,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出书本、走进社会,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磨炼了意志,尝试到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同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等体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大有益处。再次,这种集体活动课使学生相互间的交往扩大,在个体与其他成员的交往、配合中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增进理解、完善人格。
人格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教育所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的历史教师、历史教学必须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充分挖掘历史的人格教育素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现代健康人格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 长沙: 岳麓书社,2002.
[3][美]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在历史评价中,没有历史整体视角和人类生存的深刻惫义的背景将是肤浅的,而思想的深度指标也需要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材料的支持才能言之有据。由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坚持在主流意识的核心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提供的历史整...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处于空前迅猛发展时期,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教育结构的调整,各种利益群体对教育需求的分化,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凸显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和紧迫。201.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05方案实施至今已近十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问题。就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现状来看,需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纲要课的课程性质与定位,厘清与专业历...
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诸多问题,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大多数同学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是多了几个知识点,而缺乏认识上质的提高。例如:谈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无论哪个区域,总要归结到资本主义萌芽,似乎非此不足以说明这一区域经济的长足进展...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思考和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时常在笔者头脑中萦绕:为何灌输式教学、记忆式学习如此根深蒂固?在人们心目中,究竟历史是什么?历史的观念问题非常关键。基于对历史观念的不同理解,对历史知识性质的不同认识,会引导产生不同的教学观念和学...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6至18世纪发生的革命。也是指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一些先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年开始的尼德兰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而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则...
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对接问题,直接关系到历史学本科生的成长。对很多历史系学生来说,进入历史这样一个冷门专业本非心甘情愿,迅速树立专业思想,提升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其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而影响其专业学习的成效。因此,大学一年级阶段的...
1大学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增强,而人才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输送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应与社会的发展相...
长期以来,高校历史课教学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即所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核心地位,完全忽视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存在和主动接受,从而导致高校历史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教学实践与理论脱节.而近几年备受...
《世界近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通常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后忘这种被动型学习之中。本文从教、学、行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一、重视史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一)注重对历史知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