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

本科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5 共4953字
论文摘要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处于空前迅猛发展时期,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教育结构的调整,各种利益群体对教育需求的分化,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凸显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和紧迫。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部分就强调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当前形势下,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在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教学中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是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一个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历史教学为载体,从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就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历史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开展教学考察等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一、改革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不仅过去、现在而且在今后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中,也是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是相当重视的,但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如在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长期严重存在“满堂灌”现象,大多数教师上课时在讲台上往往都是唱独角戏,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讲授,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除了从老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外,很少能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取新的知识。又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形式来完成,手段、方法单一,加上专业基础课或其他课程实践教学的课时又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以至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对历史课教学的新需要。以上的这些状况不改变,要想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正在迅速推广的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突出问题。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上倡导把讲述式教学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专题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努力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二)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断加强历史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三)坚持案例教学。选择经典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可以使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的案例渗透到抽象的理论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二、历史学科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线进行刚性设置,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特别是交叉融合性,与新兴学科难以找到结合点和生长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比较窄、太专,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使历史专业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以致成为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这给该学科的办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马克思说过,理论引导着实践。理论是先行者,没有理论,实践就没有指航标。学生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注重吸收理论知识[2]。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落实到实处就是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上。

  (一)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也就是说,历史学科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和教师教育类课需要保留之外,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如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国家对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重视,可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民族文化研究等课程;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可开设民俗与旅游、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为了将专业教学与学生觅岗就业、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可增加社会关系学、公文写作等实用性选修课程,供学生多种需求选择。为了更好地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接轨,可开设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等课程。这些突出应用性、实用性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特长,增强就业竞争力,使历史教学成为不仅短期授业,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在开设国家性课程的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也可增设地方特色课程,如开设地方史课,突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中实践教学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内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合理、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意义重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如历史学科在原有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我们规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不低于18%,教育实习的时间不少于12周,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三、历史专业的教师要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在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实施者,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毫无争议地要承担起这个重任。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尤其是占人数较多的青年教师,都是校门到校门、理论到理论的直接过渡,很少有到校外单位挂职、顶岗锻炼的机会,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教师尚且不知道如何实践,也就难于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更不用说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了[3]。因此,历史专业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沉下心来注重调研。有一句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关起门来搞研究,对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空话一句,特别是对传统专业的历史教师更是如此。只有通过调研,教师真正认识到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教师要主动“走出去”。那就是教师只有主动到当地历史博物馆、文化部门等单位挂职、顶岗锻炼,边实践边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才能做到真正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再者,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历史、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专业教学考察活动

  专业教学考察是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它是按照教学计划,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事校外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参观、考察与研究活动,是巩固和深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专业教学考察是地方本科院校历史课实践教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笔者在主讲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时,结合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革命老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开展专业教学考察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考察活动开展两年多以来,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表现如下:

  (一)提高了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教学考察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自己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考察活动的进度安排、目的、方法和方向。同时,在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还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考察课题,并在校图书馆认真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经过这个过程后,许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开展教学考察活动,学生真情流露,普遍反映收获颇多,有的在活动感言中这样说道:“实地察看历史文物和遗址这种教学方式让我们更贴近历史、直接去感受历史,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多了一份精彩,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由此可见,教学考察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历史学科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课堂和书本知识的理解。

  (三)提高人文素养,思想得到了升华。在教学考察活动中,学生不辞辛苦,沿着崎岖难行的道路,深入实地察看历史文化遗址,了解民情、社情,这是学生们在学校中无法了解和体会的,特别是到革命老区对风烛残年的革命老人进行主题访谈,不仅从革命老人口中获得了许多丰富的资料,包括一些再也无法再现的口述历史史料,也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促进人文情怀与思想得到了升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提高了写作能力。教学考察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都纷纷撰写了心得体会或活动感言。有的学生对考察活动中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就有关问题集中探讨,在以上的基础上,撰写了有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走进革命老区关注革命老人生活等问题的考察报告。通过这方面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学校要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工作难度比较大,学校必须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一)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走出去,与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企业对接,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平台,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

  (二)学校要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既能从理论上予以提升,又能亲自动手操作或示范。只有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达到教学相长,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应建立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到人才考核的完善的用人机制。

  (三)改革教学管理,建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如实施弹性学制,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完善学分计算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建立实践教学相关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校外单位、企业实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

  (四)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加强与本地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或者寻找合作单位,让教师、学生有机会在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企业得到训练和社会实践机会,同时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为相关领域提供智力支持,从而达到双赢。

  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认真总结有效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科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莉,李萱.高等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5).

  [3]梁毕明,姜桂莉.地方财经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返回: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