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汉广》《樛木》诗歌中比兴循环解释的应用(3)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张节末
发布于:2017-06-03 共11846字
三、《樛木》的兴义倒转
《诗·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本诗至为简单,每章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为一个兴的结构,其间只有六个动词的变化。樛木是弯曲的树枝,葛藟是蔓生的植物。前两句,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是说葛藟攀缘、掩覆、萦绕樛木;后两句,”福履“即福禄,”绥之“、”将之“、”成之“,意谓福禄使君子乐得安宁、养育、成就。全诗大意或为女子嫁给君子,就好比葛藟附着于樛木,享受福禄;或说是祝福君子之诗。
《孔子诗论》有如下三处论及此诗:”《樛木》之时……盖曰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第十简)”《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第十一简)”《樛木》福斯在君子。“(第十二简)都是说”《樛木》之时“给君子带来福禄。此说并不关注起兴的前两句,重点落在后两句之意义,即祝福君子。
《毛诗序》则云:”后妃能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毛传》:”兴也。南,南土也。木下曲曰樛。南土之葛藟茂盛。“《郑笺》细释之:”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也藟也得累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兴者,喻后妃能以意下逮众妾,使得其次序,则众妾上附事之,而礼义亦俱盛。“[4]32原诗使用”累之“、”荒之“、”萦之“的动宾结构,都说明葛藟主动去攀缘樛木。但《毛传》《郑笺》反将樛木置于更为主动的地位,称其”木下曲“、”木枝下垂“以便于葛藟向上攀缘。这一植物特征被强化并转换到”后妃逮下“的道德意义,此乃为”兴“.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
《文选》潘安仁《寡妇赋》云:”伊女子之有行兮,爰奉嫔于高族。承庆云之光覆兮,荷君子之惠渥。顾葛藟之蔓延兮,讬微茎于樛木。“李注:”葛、藟,二草名也。言二草之讬樛木,喻妇人之讬夫家也。“《诗》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案:潘以女子之奉君子,如葛藟之讬樛木。李引此诗为释,是古义相承如此,不以”樛木“喻”后妃“、”葛藟“喻”众妾“也。且诗明以”樛木“、”君子“相对为文,无”后妃逮下“、”不妒忌众妾“意。《文选》班孟坚《幽通赋》”葛緜緜于樛木兮,咏南风以为绥“,李注引曹大家曰:”《诗·周南·国风》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此是安乐之象也。“潘、李所用《诗》义,不能明为何家。大家用《齐》义而说此诗亦不及”后妃逮下“,知三家与《毛》义异。[4]
32王疏指出,潘岳《寡妇赋》及李善注都用了《樛木》诗意,即女子之奉君子如葛藟之托樛木,此为”古义相承“.以樛木比喻君子,葛藟比喻女子,这是比喻,而这两喻又构成一个比喻。”古义“未必是本义,却不知道是用了哪一家《诗》义,但没有《毛传》《郑笺》”后妃逮下“、”后妃能谐众妾,不嫉妒“、”逮下而安之“的”兴“义。而且李善注班固《幽通赋》引曹大家《齐》义谓”是安乐之象“,也未提及”后妃逮下“,可知三家诗也不主《毛诗》说。
于是就有了《樛木》主题的三个解说。其一,《孔子诗论》所言”《樛木》福斯在君子“,重在后两句,至于”《樛木》之时“与葛藟托樛木之”比“有什么关系,不清楚。其二,潘安、班固赋及李善注以葛藟之托樛木,喻妇人之托夫家,或是喻有安乐之象,这是”比“,四句平衡没有偏重。其三,《毛诗序》
”后妃逮下“说,称樛木”逮下“、”谐“、”安“、”不嫉妒“葛藟,以”兴“后妃之德。此说重在前两句,《毛传》则几乎把后两句忘了,《郑笺》则足之曰:”妃妾以礼义相与和,又能以礼乐乐其君子,使为福禄所安。“[4]33曲折地绕回来,顾到了全诗。
三个主题解说中,《孔子诗论》说得较为含混,并不关注自然物与人事之并置关系,或去《诗》本义不远;潘、班赋最接近《诗》中”累之“、”荒之“、”萦之“的本义,或者就是用的本义,为”比“;只有《毛诗序》是再造了新义,其手段就是运用指向”美后妃之德“之”兴“.可见,此一将”比“翻转为”兴“之道德指向是解释的关键一步。
潘、班赋在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语境中展开比喻,将妇女之命运与葛藟之命运类比,它们须高攀君子与樛木,或以葛藟托樛木,喻有安乐之象。这是一个平衡而稳定的比喻语境,历史文化及其道德意涵均隐于其内,乃所谓”古义相承“.
有类似结构的诗篇是《诗·小雅·南有嘉鱼》,此诗云:”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前两句说葫芦缠绕着樛木,后两句说君子设酒宴招待嘉宾。《毛诗序》云:”乐与贤也。
太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毛传》:”兴也。累,蔓也。“《郑笺》:”君子下其臣,故贤者归往也。绥,安也,与嘉宾燕饮而安之。《燕礼》曰:’宾以我安。‘“[4]593-594《仪礼·乡饮酒》郑玄注云:”《南有嘉鱼》,言太平君子有酒,乐与贤者共之也。此采其能以礼下贤者,贤者累蔓而归之,与之燕乐也。“[10]1021王先谦曰:”此《齐》说,义与《毛》同。“[4]593《南有嘉鱼》后两句诗意显豁,毛诗、齐诗说构筑了一个君子礼下和贤者归附的互动局面,那么前两句”南有樛木,甘瓠累之“正是比而兴,我们固然未能判定此是否本义,却也没有牵强之感。
潘、班赋之《樛木》用意与《南有嘉鱼》之”比兴“的结构完全相同,唯取义不同耳。而《樛木》的解释,毛、郑说则不同了。《毛诗序》”后妃逮下“之”兴“并非”古义相承“,它策略性地打破了比喻的平衡,断然把重心侧向自然物一方,随之将其释义方向也猛然倒转:古义”比“的语意结构是葛藟托樛木,而新义”兴“的语意结构则是樛木荫蔽葛藟。显然,这一比喻结构之倒转突破了藤缠树的常规之喻。非但如此,《樛木》意义之所在的后两句”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竟然被忽视,这无异于宣告解诗的思路已经脱离其本义及其”古义相承“之语意背景,而转到对葛藟与樛木这一自然关系所可能具有的新的意义解释,即”逮下“之”兴“义上去了。因此,既然释《诗》的道德主题是先定的”美后妃之德“,那么依此道德取向对《樛木》的语意结构做前置的调整,”比“的结构被挖空心思地倒置,方能产生”兴“的语意结构。《毛诗序》建议,原先葛藟与樛木自下往上的方向,不妨颠倒为樛木与葛藟自上往下的方向,这一新的语意结构被命名为”兴“.不过,因为这一倒置脱离了比类传统的”古义相承“,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稳定结构亦被颠覆,它必须重返”比“之语境,才能获得理解。这就是”逮下“这个注释所要完成的任务。可见,虽名为”兴“,其实还是”比“.这就是”兴“的解说总是不能脱离”比“的原因之所在。
原文出处:张节末.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195-205.
相关内容推荐
-
《闵予小子》组诗的产生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诗经》作为原典,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往学者们多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恰恰打开了读者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沟通的大门.本文将从情感角度对《周颂闵予小子》组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了解其中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及《诗经》时代...
-
赋比兴手法中“兴”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状况研究
《诗经》中以《关雎》为代表的许多诗篇在具体叙事抒情以前大都会先摹写一些与所叙情事无直接关联的额外场景,营造某种氛围铺垫一定的前设情绪,然后展开具体的叙写抒情,这种艺术手法就是后世人们饶有兴趣反复谈论的兴。当然《诗经》的艺术手法是...
-
《诗经》中昆虫意象的分类与分析
、《诗经》是中国文学少年时代的骄傲,文学自觉意识在此阶段已然显现。先民的生命意识逐步从混沌中走向清晰,因而,《诗经》作品中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日趋增多。这种生命自觉的意识首先源自当时生存环境的残酷现实,借作者身边熟悉的场景、物候而抒发,...
-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
班固《汉书艺文志》在《六略艺诗》的小序中写到: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历来注家多注意孔子删诗,对凡三百五篇进行解释,然而《诗经》里的诗歌并不全是周诗,而上采殷和纯取周诗相矛盾...
-
-
元明清三朝对《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
《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赞美卫武公的君子之德的诗,卫武公人品文雅,又能听从臣子、友人的规诲劝谏,能以礼法完善自身修养,加强自我约束,因此能够入相于周,成为周天子的卿士,卫国人为赞美武公之德而创作了这首诗。《诗小序》曰:《淇奥》,美武公之德...
-
集中讨论《诗比兴笺》诗学思想的某些特点
引论古典诗学发展到清代,其内部已有从儒家经学话语和杂文学观念的束缚中逐渐松动的迹象,如阮元文言说对文学用韵比偶要求的提出。然而,古典诗学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异常复杂的文化生态,晚清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乾嘉时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到...
-
解读《诗经》中丰富的妇女形象
《诗经》时代,是我国男权社会的时期,在那个时代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封建宗法社会礼教,但是妇女在经济社会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只是男子的附属品,一旦她们结婚,情感生活是她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和人生的全部。《诗经》通过对她们的情感生活描写,塑造了丰富...
-
-
从篇章分布和内容象征义看《诗经》中的鸟意象
一、从篇章分布看鸟意象《诗经》中的鸟名众多,古今名称有变化。有的鸟古名不同,但今名相同,有的鸟古名相同,但今名不同。笔者对鸟类进行划分的原则是将古名不同今名一致的视为同一类,将古今一致而今名不同的视为不同类。如《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