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鲲鹏意象分析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栗子涵
发布于:2020-04-07 共4853字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四篇
  
  摘要:庄子在《逍遥游》中创造的鲲鹏形象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引起共鸣。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为出发点, 从鲲鹏之壮阔自由、鲲鹏之高远理想、鲲鹏之变化、小大之辨四个角度将不同朝代文人对《逍遥游》中鲲鹏意象的解读临摹变化加以分析。这些文人创造出了独特的多姿多彩的鲲鹏形象, 使鲲鹏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世界里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逍遥游; 鲲鹏; 小大之辩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的《逍遥游》以“鲲化而为鹏”开篇, 用极富想象的恢弘浪漫之笔创造了这一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称鲲化为鹏乃是禺强作为海神与风神两种神格转化的隐射。《逍遥游》中, 庄子以鲲鹏寄托自己对逍遥无所待境界的追求, 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 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 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创造的硕大、高飞、威猛、雄伟的鲲鹏形象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引起人们的共鸣, 并被不同朝代的文人不断临摹, 从此鲲鹏在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世界里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后世文人将庄子所创造的鲲鹏形象与自己的生活境遇、主观情思、怀抱寄托相结合, 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鲲鹏意象。
  
  一、鲲鹏意象之壮阔自由
  
  后世文学作品中对鲲鹏形象的解读, 最普遍的一种是侧重鲲鹏的高大壮阔。《逍遥游》中对鲲鹏的描绘也有对应的部分:“穷发之北, 有冥海者, 天池也。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 负青天, 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重天之云”, 都极尽夸张地表现大鹏之大以及其一往无前, 冲破一切阻碍南飞的壮阔, 这类大的意象包括鹏、冥灵、大椿、彭祖等。从这种角度理解鲲鹏并使用该意象的文学作品中, 作者也为鲲鹏的大和雄伟所倾倒, 将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寄托其上, 极尽笔墨描写鲲鹏之大,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我们熟知的李白的作品。
  
  李白在《大鹏赋》中用:“燀赫乎宇宙, 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 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 百川为之崩奔。”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对大鹏的喜爱和赞美, 进而把自己想象成大鹏。庄子笔下的大鹏固然“大”, 但那是形体的大, 李白则是强调相对于凡庸之辈, 大鹏精神之强大, 境界之广大, 气派之阔大, 气魄之弘大, 担当之重大, 以及前程之远大--从而足以震慑和藐视芸芸众生:宇宙、昆仑都被大鹏燀赫、凭陵, 五岳百川也被大鹏震荡、崩奔。“块视三山, 杯观五湖”何等藐视天下;“上摩苍苍, 下覆漫漫”, 何等自高自大。既然连天昊都为之怵栗, 海若都为之躞跜, 等而下之的巨鳖、长鲸更是“缩壳挫, 莫之敢窥, ”这样伟大的族类, 当然耻于与黄鹄、玄凤等为伍了!所以它只能与希有鸟一起“登于寥廓”.简言之, “《逍遥游》中的大鹏, 只有形貌没有精神, 《大鹏赋》中的大鹏, 则精气充沛, 形神俱旺, 包含着李白自己的气质和个性。”有一种说法“大鹏的形象, 在庄子文中诞生, 在李白赋中完成。”
  
  庄子在文中对大鹏的描绘其目的在于表现即使是像大鹏一样拥有巨大的身形也无法达到完全没有任何束缚真正逍遥的境界。虽然李白在理解大鹏这一意象时脱离了庄子的思想, 但从客观上来说, 他的确是丰富了后世对鲲鹏的理解, 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绚丽的一抹色彩, 也把对鲲鹏壮阔这一方面的理解和阐释发挥到了极致, 深化了后世人们对鲲鹏的理解, 也对以后文学创作中对鲲鹏意象的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侧重于鲲鹏壮阔一类的作品中, 还有一种是以鲲鹏表现对自由的追求的, 这也是一个不同的理解, 虽然在庄子笔下, 他在肯定鲲鹏之大的同时, 又在文中用“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揭示了其实大鹏也并非“无所谓”, 必须依靠风才能翱翔天际。但这并不妨碍后世文人借鲲鹏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最为典型的是李清照, 她直发出这样的慨叹“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就是说:长空九万里, 大鹏正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 将我这一叶轻舟, 直送往蓬莱三岛去吧。南渡后的李清照, 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 才华无处施展, 忧愁无人分担。她厌倦了这个肮脏的世界, 便想也像大鹏一样, 向着天空, 向着她心中的极乐之地飞去, 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鲲鹏意象之高远的理想
  
  李白描写鲲鹏的作品主要有《大鹏赋》《上李邕》和《临路歌》。其中最有表现力的是《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这首诗写于少年李白在拜访名士李邕时, 因为他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而遭到李邕及其下属的轻视, 他在激愤之下创作出这篇作品。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 表现了李白无比的自信, 寄托了其远大的志向和做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在他的眼中, 壮阔的大鹏就是他自己的化身, 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此时的鲲鹏意象已脱离《逍遥游》中庄子的本意而有了自己新的艺术生命。
  
  与李白一样, 以鲲鹏高大自信寄托自己志向的还有明代的唐寅, 他在《春山伴路图》中写到:”风里鲲鹏欺大鸟, 雨中雏燕竞轻俊。今朝我欲乘风去, 大展雄才高万仞。“借鲲乘风生翼、化鹏图南的雄伟和威猛, 表现自己一展雄途的志向。宋代白玉蟾在《冥鸿辞》中的写到”知音鲲鹏击溟渤, 娇騃鹦鹉遭牢笼“, 以鲲鹏与鹦鹉对比来凸显自己不甘于与像鹦鹉一样的俗人为伍, 宁愿孤身向南飞去, 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情感上也许有微妙的不同, 但大体上都是借鲲鹏托志。
  
  此外, 以鲲鹏的形象表达理想之高远, 并不局限于寄托自己的理想, 也可能是对他人的期望。比如苏轼在《催试官考较戏作》中以”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表达对年轻人充满信心, 相信他们未来必然如大鹏般冲破阻碍, 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由此可见, 鲲鹏的壮阔自由形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影响深远。
  
  三、鲲鹏意象之变化
  
  《逍遥游》中, 鲲鹏意象还有一个特点, 善于变化。”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海的大鱼在海水运动之时就背生双翼, ”绝云气, 负青天, 然后图南“的向南飞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鲲鹏的确是有变化多端的特点。后世的文人多以鲲鹏意象之变化多端来表达对时局的不安和对未来的忧虑。
  
  唐代的殷文圭在《和友人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中写到:”鲲鹏变化知难测, 龙蠖升沈各有由“.诗人杜甫在《泊岳阳楼记》中使用鲲鹏意象写道”留滞才难尽, 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 变化有鲲鹏“.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 社会动荡, 杜甫等文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困苦的生活和看不到出路的现实面前, 他也感受到了迷茫, 因此他用鲲鹏之变化来比喻前途的不可预料。但在迷茫中, ”图南“也可以看出杜甫仍然是一种积极精神, 包含着对自己未来实现远大抱负的一种期待与决心。
  
  宋代陆游在《和范待制秋兴》写到:”已忘海运鲲鹏化, 那计风微燕雀高“, 他们都是借鲲鹏抒发对自己不受重用, 无法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 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无奈。辛弃疾也在《哨遍·池上主人》中说:”似鲲鹏、变化能几。东游入海, 此计直以命为嬉。“这首诗写于辛弃疾屡次上书却未被任用之时, 以鲲鹏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前途的不安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不过, 诗人在《满江红·病中俞山甫教授访别, 病起寄之》中又写到:”莫信蓬莱风浪隔, 垂天自有扶摇力。“仕途的坎坷失意和病痛无法挫掉词人心中的壮志锐气, 他相信一切的艰难险阻都会被自己克服, 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希望。陈亮在《水调歌头 (和赵用锡) 》说:”安识鲲鹏变化, 九万里风在下, 如许上南溟。斥鷃旁边笑, 河汉一头倾。“将鲲鹏之变化融入对时运之变的感慨, 气势纵横, 慷慨悲壮。
  
  不难看出, 在涉及鲲鹏意象之变化这一特点时, 不同时期文人有不同的体会, 他们将鲲鹏的变化和个人的追求, 人生命运的多变以及时运的变化莫测相结合, 融入丰富的人生体验, 赋予鲲鹏意象更丰富的层次。
  
  四、小大之辩
  
  古往今来对《逍遥游》的解读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焦点,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庄子”逍遥“之主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来揭示的。对于鲲鹏寓言, 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大小无别论;二是扬大贬小论。
  
  大小无别论, 主要来源于郭象的注本, 他说:”苟足于其性, 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 小鸟无羡于天池, 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 逍遥一也。“在他看来, 从事物的本性看, 每一事物都是一个个独立个体, 都是自足的, 也都是完美的, 无所谓小大差别。后世不少文人在作品中沿用了郭象的这个观点。比如《二虫吟·鲲鹏至大兮》中的”鲲鹏至大兮, 形载于庄周逍遥之篇, 蟋蟀至小兮, 名托于周公七月之雅。“表达不管是大如大鹏或是小如蟋蟀, 都有各自的得与失, 谁好谁坏并不是可以说的清楚的。以此表达诗人自己对人生、对得失的看法。白居易也在《禽虫十二年》中借”蛙跳鹅舞仰头笑, 焉用鲲鹏麟羽多“表达了自己对鲲鹏的独特理解, 青蛙、飞蛾一类小生物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 不必要都像鲲鹏一样, 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
  
  《逍遥游》中扬大贬小之意更明显。”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段中, 从动词击、抟、扶摇而上, 就可以想见大鹏潇洒自在有力的飞翔, 可以感受到那种绝尘而去的气势;可以想见庄子写这些句子的时候不是带着仰视、带着骄傲、带着挑战极限的勇气的。而对于蜩、学鸠、斥鴳三个小虫, 蜩与学鸠连”榆坊“都”时则不至“却满足于”控于地而已矣“.斥鴳只能蹦跳于”蓬蒿之间“, 却将之夸耀为”翱翔“, 并自以为”飞之至也“.面对大鹏的高飞远举, 他们要么自我安慰, 要么洋洋自得, 反而嘲笑大鹏讥讽大鹏目标之高远。有学者说”从这笑字, 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庄子的小, 蜩与学鸠在笑大鹏, 而庄子却在暗处笑蜩与学鸠, 这颇有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戏剧性。“
  
  虽然鹏鴳小大有别, 但其实都没有达到逍遥之境。鹏飞九万里, 必须有大风的负载, 就像”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 大鹏也有其局限性。看庄子的作品, 尽管他喜言大物, 如高飞远图的大鹏;”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的大树, ”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大瓢等。但庄子并非对大者都一味赞美。在《外物》篇中, 庄子写了这样一条大鱼:”五十犗以为饵“, 吞钩之后”白波如山, 海水震荡, 声侔鬼神, 惮赫千里。“形体之大, 和北冥之鲲有一比, 但又能怎样?没有”化“, 最后还是被”离而腊之, 制河以东, 苍梧已北, 莫不厌若鱼者。“同时庄子对小的也不是一概贬斥,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进入到庄子梦境的胡蝶, 翩然美丽的胡蝶发散出的生命意识曾触发了无数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玄思。因此后世有学者认为”所谓‘小大之辩', 同形体无关, 不能化者, 虽大至牛, 亦不过为献祭之牺牲;能化者虽小如蝴蝶, 亦翩翩然可以为庄周。’小大之辩‘说的乃是境界。“这里的境界是指超越小大形体的心之境界。
  
  境界总是关乎于心。但在现实之中, 心是很难摆脱形的羁绊的。人生在世肯定有欲望和追求, 这种欲望追求既是形的需要, 也是在形的驱使下心的需要。小者之所以小, 乃在于其陷溺于外物, 心为物役, 不能随顺自然, 与之俱化, 把对形的满足和迁就看成了最高的目标, 而看不到心灵的自由才是最根本的。而要实现逍遥游, 即自我实现的长久不已之道, 就是”化“.所谓”化“也就是对形的超越, 这其中既包括有形之形, 也包括无形的经验、知识、观念等局限我们的东西。因而世人所普遍认同的”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是没有意义的, 盲目的追求长寿或是身形的巨大更是没有必要, 最重要的是遵循自然和人生规律, 不断地自我超越和否定, 破除自我”形“的局限性, 努力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进而消解小大之辩, 达到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鲲鹏形象, 自其在《逍遥游》中出现开始, 就在后人的不同理解下, 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 不断充实和发展, 并焕发出新的生机。经过历代文人之手, 鲲鹏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并已成为一种精神, 一种品格, 一种象征。 点击查看>>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最新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栗子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鲲鹏意象——从庄子《逍遥游》出发[J].汉字文化,2018(S2):52-5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