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文心雕龙》内容简介及其语言文学和创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9 共3703字
论文摘要

  《文心雕龙》由南朝注明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而成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带有批判性质的且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专着.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细致地将齐梁之前的美学发展成果加以总结、整理,对语言文学的审美重新定义,进一步揭示了语言文学的创新性、鉴赏性的审美规律. 《文心雕龙》从构思到编着完整体现了中国齐梁时代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1].

  一、《文心雕龙》内容简介

  首先,需要肯定《文心雕龙》对中国古典着作的影响力,受到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强烈关注. 对《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了解,有助于把握着作的深刻意境和创作灵感.

  作者刘勰,生卒年限为公元 466 年至 520 年,此时正值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刘勰自幼家境贫寒,虽博学多才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但是却一直不得重用. 刘勰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颂也因《文心雕龙》的编写,南北朝时期,政局动乱,经济萧条,但是在历史上佛教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 全国寺庙数量和规模前所未有,刘勰在晚年时候也出家为僧,至此在寺庙终老.

  《文心雕龙》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刘勰对孔子可以说是顶礼膜拜,曾说过,"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从这句话中看出了刘勰对孔子的充分肯定. 《文心雕龙》共可分为五十篇,进而可以概括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即对书中要研究论述的问题作阐述说明,书中写到"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其中的"道"是指儒家思想,"经"即儒家的经典着作.

  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活跃的时期,所以将儒家思想作为《文心雕龙》的唯一指导思想未免欠缺全面性 ,所以刘勰也兼顾了其他家的思想,例如道家. 虽然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对刘勰的创作思想造成一定消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文心雕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文学界重大成果.

  第二部分,刘勰对文章的文笔问题作了论述. 根据当时颜延之的观点,将"言笔文"以不同的内容、形式、深度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言的特点是欠文采;笔为有文采的传记,以记录为主要内容;文是文采丰富的韵文,既内容丰富,又讲究形式. 如我们所熟知的《尚书》、《春秋》为言,《左转》这类传记为笔. 《诗经》为文. 受此影响刘勰也将儒家的经典经史子集划归为文的行列.

  第三部分从创作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如何使文章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内容更加殷实. 刘勰认为创作源于生活,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吸纳社会、生活、政治、文化多层面,将时代的与传统结合、政治与生活结合,刘勰还特别提到了魏晋文学,这时期的文学创作充分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紧密联系起来,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刘勰对待文学风格的态度是多元的,辩证的,文学风格都包含两面性,每一层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劣势,各有春秋不分伯仲,就华丽的风格而言,虽然内容丰富,形式优美,但是过于繁杂. 简约明快的风格在体现其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内容写的浅显. 提倡"风骨"学说,认为情感为"风",内容为"骨",风与骨需要巧妙的结合起来, 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有感情有思想才能够使文章摆脱生硬的纸张欲然纸上,使文章"火起来". 另外,注重声律和形象,刘勰有选择性的吸取了魏晋文学在声律上的巨大成果,使声律高低有序,跌宕起伏,在描写形象时运用了描绘、比喻以及夸张的手法.《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享有盛名 ,但是在刘勰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间赢得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被后世高度认可,被誉为同西方文学巨匠亚里士多德所着的《诗学》同等地位的文学理论着作.

  二、《文心雕龙》的语言文学

  《文心雕龙》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纵观整个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批判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作出评论,同时引出作者的独特观点. 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优秀文学研究成果.

  (一)《文心雕龙》解读作品中的文学形成与发展

  刘勰对文学中的语言文学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了重要理论,即:"语言就是人文,就是人的心声".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运用到文学创作当中,其中认为"人心"必须符合天道,不能够背离"道",文学创作也是遵循"道"而发展的,生活、思路的不断积累促成了语言文学的形成[2]. 刘勰提出,"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陶铸性情,功在上哲",体现了圣人运用文学语言的目的和作用, 同时也是圣人内心当中的美好愿景,使用文学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文学语言的广泛传颂,对平民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 这个观点在《宗经》中也作了诠释:"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简而言之就是语言在用词上以简单明了为主,以便于理解为目的.

  作为文学语言的特色,流露出真情实感,可以将语言文辞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刘勰认为"言语者,文章关键",强调文学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虽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指华丽而不实的语言,不是单纯辞藻的堆积,语言是作者通过了解政治经济状况,体验社会,深刻挖掘内心思想之后,以文字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语言文学对文学作品的积极构成

  《文心雕龙 》一书中 ,曾多次体现刘勰关于文学语言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的论断. 合理、科学运用文学语言可以增添文学创作的风采, 刘勰善于使用语言、 分析语言的含义,在《文心雕龙》 中处处可见语言的艺术 . 通过重新阐释创作语言,牢牢把握住文学创作的要点,从构造语言结构到使用词汇,呈现出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展现文学作品特殊魅力.

  三、《文心雕龙》的创作魅力

  从语言文学的层面上,对《文心雕龙》的创作魅力进行分析讨论,特别要注意到《文学雕龙》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对关键点的描绘. 南朝时期,在官僚贵族风气的带领下,文学界的风气也是偏重文学的形式和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 刘勰对待文章的文采和内容采取兼顾的策略,并不反对文学作品讲究形式,但是强调要注意限度,避免物极必反. "淑姿"与"性情"表明刘勰重视务实的风气. 《文心雕龙》反映的内容多以当时的社会为背景,与政治、经济、民生关联在一起,提出了"标自然以为宗、文质并茂"的观点 . 为了使当时混乱的文学界有所改善,缓解当时的局面,《文心雕龙》应运而生.

  刘勰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评论家,对文学创作的关键环节都有独到的见解,《文心雕龙》文章结构联系紧密,布局合理清晰,分析起来步骤明确. 全书众多章节,以"道"、"情感"、"语言"为线索贯穿起来 . 对名家着作 ,尤其是儒家经典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处理之后吸取其精华. 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刘勰对楚辞做了深入研究,从《离骚》、《九歌》中发掘楚辞的语言艺术,灵活、全面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人读起来感觉生动形象. 《文心雕龙》创作过程中对众多文学作品借鉴,其包容性对唐宋文学具有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 》对文与经 、文与道之间的影响及联系分析地细致入微. 刘勰以文学哲学的角度,将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文学创作, 以语言为核心, 巧妙表达文学作者的语言行为.

  《文心雕龙》的美学价值同样意义非凡 ,价值巨大 . 其中的美学范畴都具有两面性,上文中有简单论述,在此进行补充说明. 刘勰的思想强调两方面而不是偏执的一面性. 《文心雕龙》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是促成文学形成、发展的最终因素.刘勰注重文学创新, 认为创新才不会停止发展的脚步,《通变》一篇中"变则其久矣",说明了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的创新.

  《文心雕龙 》对鉴赏中国古典美学也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刘勰在文学方面做出贡献外,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对美学见解颇多. 与同时期的欧洲文化界相比,由于当时整个欧洲都处于浑沌的中世纪,《文心雕龙》在美学及文学两个领域都是一个奇迹. 刘勰认为接触美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明理,有助于社会和谐安定团结,认为外界环境会影响人的情绪,语言文学又可以抒发人的情绪.

  《文心雕龙 》体现了互文性思想感情 ,互文性 ,顾名思义就是将多种语言、语境融合到一起. 在互文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社会性和非透明性. 具体在《文心雕龙》,互文性主要表现在《事类》篇章. 该篇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互文性思想,书中《原道第一》和《宗经第三》分别是互文形式中追随形式的对照.

  《文心雕龙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上 ,是文学创作的方向指南. 刘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语言文学与思想高度统一, 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受到启发,对自身的处境有了新的感悟, 另一方面也启发了文学作者,自己的感情以文学作品为媒介传达出来, 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发掘其创新性、自主性. 刘勰的文学作品语句连贯,内容充实,使用语言恰到好处,在此证明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关键[3]. 其影响力巨大,一直持续到近代. 刘勰对经史子集、楚辞及魏晋文学从语法学、语用学及语义学多方面做了分析,刘勰将结论以文字的形式组织起来,加上生动的描绘和修辞手法使文字增添了活力,这种写作手法在《文心雕龙》编写过程使用广泛.

  结论

    《文心雕龙 》的创造 ,凝聚了中国古典语言文学的精髓 ,在继承了南北朝文学理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刘勰对古典文学、哲学、美学的深入研究,展现出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文心雕龙》是后世文学的宝贵财富,本文分析了刘勰的创作指导思想、创作手法及创作目的,以语言文学的角度审视《文心雕龙》的创作魅力及对文学、美学的价值意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4].

  [参考文献]

  [1] 孙玮志.《文心雕龙研究》辩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 郭鹏.《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及历史渊源[M].齐鲁书社,2004.

  [3] 蒋 哲杰.《文 心雕龙 》 的语言行为思想 [J]. 华 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1,10(1):96-97.

  [4] 贾树新.《文心雕龙》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松辽学刊 ,2003,2(4):35-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