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陈风·宛丘》主题的分歧及辨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09 共6415字
论文摘要

  《诗经·陈风·宛丘》全诗共三章,章四句:

  《诗经·陈风·宛丘》; 巫风背景; 爱情诗.

  《诗经·陈风·宛丘》全诗共三章,章四句: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诗经》十五国风中,《陈风》颇具特色,不仅以浪漫的爱情诗居多,且多涉及神秘的巫术宗教活动内容.《宛丘》是《陈风》中的首篇,在《陈风》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过,此诗的主旨是什么,前人尚无统一意见.或言为讽刺陈国统治者昏庸淫乱游荡无度,或言为讽刺巫女,或言专为反映陈地巫风之作,或言为男子暗恋巫女之诗.《诗经》产生的时代距今十分遥远,而采自民间的诗,其初创时主旨为何,实难考定,况中经秦火,至汉代重新整理,学者们对诗旨多有不明,故关于一些诗的主旨问题,众说纷纭,亦在情理之中.然而,今人欲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明诗之主旨,终如盲人断匾,不得要领.本文将借鉴前人关于《陈风·宛丘》的研究成果,综合考察前人分歧之症结所在,再结合诗中关键词语的训诂,以及文献记载陈地的社会风习,或可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以此为契机,或可对《陈风》其他诗篇的主旨考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一、《宛丘》非为讽刺诗考

  《毛诗序》云: "《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1]376《笺》云: "子者,幽公也."认为《宛丘》是刺春秋时陈幽公荒淫游荡之诗.孔颖达疏不破注,从而为之疏解云:

  "淫荒谓耽于女色,昏乱谓废其政事.游荡无度谓出入不时,乐声不倦,游戏放荡无复节度也."[1]376今人陈子展云: "陈自桓公鲍二十三年始入《春秋》,幽公事迹无考,但据《宛丘》、《东门之枌》两《序》皆云刺其淫荒,与谥号合."[2]413《毛诗序》说诗,本多附会之辞.就此诗而言,既然"幽公事迹无考",又从何知晓幽公淫荒昏乱,游荡无度? 大概仅凭陈幽公之谥号而附会,因为《谥法》云: "动祭无常曰幽."陈地本有巫风习俗,《汉书·地理志》载: "陈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好巫鬼者也."[3]1653伪古文《尚书·伊训》云:

  "'敢有恒舞於宫,酣歌於室,时谓巫风……'.疏云: "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4]163徐常吉云: "古者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今冬夏值其羽翿,则无时而不舞矣.此书所谓恒舞也".①而《宛丘》诗中有"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一句,便附会为陈幽公游荡无度,无君主威望可言.陈国自幽公之后,几代君主皆有昏乱之事,大夫仲子、孔宁、仪行父也是一些淫乱之徒.以至于国事不理,生产荒废,民不聊生,为陈国两次大内乱以及亡国埋下隐患.这些大概就是附会《宛丘》一诗为讽刺陈幽公的依据.

  细读此诗,从诗句的前后文逻辑关系可推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首句"子之汤兮"中的"子"是整首诗人物行为的发出者,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对象.如果将诗旨定为刺幽公,则诗中的"子",便一定是指幽公了.然而,幽公作为一国之君,何以诗人可以称之为"子"? 《毛传》知其不可,故以子为大夫.《正义》为调和《传》与《序》《笺》之矛盾,云: "毛以为子,大夫之游荡兮,在于彼宛丘之上兮,此人信有淫荒之情兮,其威仪无可观望兮大夫当朝夕治国而游荡高丘荒废政事,此由幽公化之使然,故举之,以刺幽公也.郑以为子者斥幽公为异,其义则同."[1]376诗中荒淫无度沉迷歌舞的是陈国大夫,然上行下效,一国风气如何,归根结底是国君责任,所以,刺大夫即刺幽公,所谓"推本之论".然而,就算刺大夫即刺幽公,也有解释不通之处.诗中的"汤"字,《笺》释为: "游荡无所不为."[1]376申培《鲁诗故》释"汤"字云: "荡荡,无思虑貌也."[5]13都有增字解经之嫌,并不可取.《毛传》曰:

  "汤,荡也."指摇动、摆动,此处形容舞蹈的动作.据诗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毛传》的解释更为合理.因为,诗的二、三章正是对执羽而舞的描写,故"子之汤兮"中的"汤"字,应该是表现舞者婆娑起舞,摆动柔软腰肢,婀娜多姿的样子.如果"子"是指陈幽公或者是陈国某大夫,那么,"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就应释为: "幽公( 或大夫们) 热情奔放的手持鹭羽婆娑起舞,在那宛丘山坡上".这在当时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中,一国之君或贵族大夫在山坡上公然起舞是不可能的事.尽管春秋时期已是礼崩乐坏,但是,贵族们仍然要打着礼仪的招牌,不可能置身份地位于不顾.更何况在宛丘上跳的并不是一般的舞蹈,而是为举行祭祀仪式而跳的巫舞.春秋时巫舞是由专门的神职人员来担任的.因此,此诗当与讽刺陈幽公或某大夫无关.

  不过,也有学者仍然以此诗为讽刺诗,只是讽刺对象并非是陈幽公或陈国大夫,而是巫女.如高亨先生认为: "陈国巫风盛行.这是一篇讽刺女巫的诗."[6]176这就解决了"子"的指代问题.将"汤"释为宛丘上巫女在摆动身姿,也合乎情理.不过,纵观全诗,诗的首章写巫女舞蹈的地点,后两章写巫女的舞蹈情况,虽然,说其"无冬无夏",但这是巫女的职业,并无可指责.全诗唯一正面抒情的是"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一句.前人将"望"字释为"威望""声誉",都是为将此诗说成是讽刺陈幽公或陈国大夫,而若是巫女,还有什么威望可言? ( "望"字之释,详见后文) 所以,综合全诗,并无讽刺词语,也无讽刺之意.综上,此诗当无刺意.讽刺说基本可以排除.

  二、《宛丘》非纯为反映陈地巫风之诗

  先秦时陈地有浓厚的巫风习俗.《汉书·地理志》中记载: "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又曰: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娑婆其下.'此其风也."[3]1653郑玄《诗谱·陈谱》亦云: "陈者,大栩虑戏氏之墟,帝舜之胄,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是曰神胡公,以备三恪,妻以元女大姬.其封域在禹贡豫州之东,其地广平,无名山大泽,西望外方,东不及潴.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1]375可见,陈地确有浓厚的巫文化传统.伏羲、少昊、虞舜都是东夷族祖先,故周武王灭商后封舜之后代于陈,以续舜祀.陈地处太昊伏羲氏之墟,是东夷部族的发祥地之一.东夷族信奉鸟图腾崇拜,商为东夷族建立的国家,因此商族祭祀祖先时也表演羽舞,跳羽舞以娱神成为东夷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陈国最早的封君胡公之妻、武王大女儿大姬为求育子,企图借助巫觋歌舞祭祀,求得鬼神福佑.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因大姬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对陈国的风俗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陈国巫风更加盛行.《宛丘》一诗中所展现的舞蹈就是在其先祖遗留习俗之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娱神的舞蹈.诗中的"执其鹭羽",是描写巫女手中执持着舞蹈道具."鹭羽,鹭鸟之羽也,可以为翳."《尔雅·释鸟》: "鹭舂鉏."郭璞注: "今之白鹭也,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故可以为翳翳舞者所持,以指麾也".加之陈地距周王朝较远,西南又与楚国相邻,在历史上多次被楚国所败,直至沦为楚国的附庸,因此陈地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正如聂石樵所说: "( 陈地)西面靠近楚国,所以在文化上受长江流域文化影响较深,敏感、轻灵,俗信巫鬼,这在《陈风》诸诗中有较多的表现."[7]252马瑞辰曰: "陈以大姬好巫而民俗化之,巫觋竞于歌舞,男女杂于游观,巫风盛行则淫风必炽,是故陈风首《宛丘》《东门之枌》,言民俗之好巫也……"[8]401综上所述,陈地盛行巫风,并久而久之形成其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宛丘》是否是一篇单纯反映陈国巫风习俗的诗歌呢? 诗中二、三章虽交代了跳巫舞的固定地点、巫女的服饰、巫女跳舞用的道具,反映了陈地巫风的特色,但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该诗是一首反映陈地巫风习俗的诗.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的四句诗描写的主要是作者对"子"的印象和情感,而后两章主要是描写"子"的装饰以及在宛丘上的具体活动.诗歌内容突出的都是对主体人物情感流露和动作描写,我们在诗中很难体味到女巫娱神的庄严和神圣,只是简单地描写了巫女手持鹭羽在宛丘婆娑起舞而已.因此,我们从诗句间的事物和情感关系上分析此诗的话,那么《宛丘》就绝对不是一首单纯的对于陈地某一特殊巫术风俗仪式的反映和记载,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更多的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因此,《宛丘》一诗反映的巫风,只是作为诗歌内容的社会背景的自然呈现.并非为全诗的主旨.

  三、《宛丘》当为巫风背景下的爱情诗

  当代学者更多地视此诗为爱情诗.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对《陈风·宛丘》的主旨是这样分析的: "这篇也是情诗.男子词.诗人倾诉他对于彼女的爱慕,并描写她的跳舞.……彼女一年四季都在跳舞,似是以歌舞祭神为专业的巫女."[9]136郝志达先生说: "《宛丘》是一首地方色彩浓厚、洋溢着民间习俗的情诗.写诗人倾吐他对以为善于歌舞的女巫的爱慕."[10]505晁福林先生在《孔子 < 宛丘 > ---简论周代巫觋地位的变化与巫女不嫁之俗》一文中提出: "《宛丘》一诗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巫女,一位男子为她跌宕起伏、婀娜多姿的舞蹈所倾倒,与之相爱生情,但迫于客观条件,两人无法结合为婚姻,这一对男女不得不采取冷静态度……依照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仪'的爱情观,孔子既赞赏巫女对爱情的执着,又称扬他们止乎礼仪的做法".[11]52笔者赞同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宛丘》一诗的确是表达了男性诗人对巫女的爱慕至极而又深感结合无望的主旨.但由于此诗是陈地巫风繁盛的背景下的产物,诗中必然染上了巫风色彩,换言之,这是一首在陈国巫风背景下产生的一首恋情诗,理由如下:

  其一,《陈风》十首诗中,描绘歌舞的和抒发恋情的诗,如《东门之枌》、《东门之池》、《东门之杨》等诗,都提到了"宛丘"和"东门".而且,宛丘与东门很可能就在一地.因为《东门之枌》有"东门之枌,宛丘之栩"之句,这可能并非偶然.关于"宛丘",《毛传》云: "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鲁诗》谓: "丘上有丘曰宛丘."[12]462《尔雅·释丘》谓: "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宛,《说文》"屈草自覆也",段注"引申为宛曲、宛转".各种说法相较,以《鲁诗》、《尔雅》最为合理.因为诗中描述的是"宛丘之上"、"宛丘之下",假若宛丘的地势是中间低四周高的话,不便于人们活动观看.晃福林先生说: "依鲁诗说,当指丘上之丘,它高耸于平旷之地,四周围而观之,犹舞台然."[11]52对于这种稀少而又有利的地形区域,陈国当然要好好利用,因此宛丘就成为陈国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地点.由于当时礼乐制度的解体,祭祀歌舞之地已有转化为"男女聚合游观"场所的趋势.《毛传》: "国之交会,男女之所聚."《墨子·明鬼篇》: "燕之有祖,当齐之社被,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观也."[13]604可见,春秋时燕、齐、宋、楚等国皆有专供男女游乐场所.《史记·货殖列传》: "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陈处于商业发达地区,在国之交会经济活动兴盛的条件下,在祭祀圣地宛丘,也应该成为男女聚合游观的场所.从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时男女间的谈情说爱还是比较自由的,并不受严格的宗法礼教的约束.《周礼·地官·媒氏》载: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青年男女在春光明媚的时节参加聚会游观,玩耍嬉戏,在这种场合中,就会私底下物色自己的心仪对象,男女情爱的产生就很自然了.

  其二,《宛丘》是爱情诗,而非讽刺诗的关键词语还有"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中的"望"字含义.郑玄释为"观望",认为"而无望兮"的意思是"其威仪无可观望而则效"; 朱熹《诗经集传》云: "望,谓誉望"; 高亨先生训"望"字云: "即德望、威望、名望之望.为人所敬仰,叫做望",以上几种意思都是以此诗为讽刺诗的基点上,从对"子"的道德评价入手而作出的解说.实际上此诗绝无讽刺之意,前文已论之详矣,此不赘述.余冠英等先生以此诗为爱情诗,故将"望"释为"希望".由此将"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二句译为: "我的情意啊深长,却把希望啊埋葬."[9]136"望"字在先秦时确有希望、期待之意.如《孟子·梁惠王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两句中之"望"字,都有期望之意.美丽的巫女无冬无夏在宛丘上舞蹈本来就容易使人对她日久生情,更何况她跳的巫舞往往又具有性诱惑和蛊惑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通过阅读全诗可知,诗的后两章是对"子"的行为动作的具体描写,写了巫女跳巫舞时候所用的伴奏乐器、时间、地点以及饰品和服饰,表现了诗人对她的深刻印象不是一时的性起而是经过"无冬无夏"的长期关注.在这样细腻的描写中我们丝毫体会不到讽刺的意味而更多的是款款深情,仿佛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深情厚谊的小伙子爱上了这名女巫.

  但巫是人与神的交通者,她们必须保持身心的纯净,这既是表达她对神明的尊重,也是她不同于流俗的体现.因此,她们绝不允许有任何男子对她们有什么非分之想,也不会接受任何男子的爱意.因此诗人只能这样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天天来到宛丘来看自己心爱的女子,无尽的孤独寂寥不断来袭,那种望穿双眼咫尺天涯的心情有谁能够了解呢? 《上博简·孔子诗论》21 简"孔子曰: 《宛丘》,吾善之."表达孔子对这首诗的好感.那么,这首诗为什么会引起孔子的好感呢,22 简"《宛丘》'旬有情,而亡望.吾善之."也就是诗中的"洵有情,而无望"这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它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真爱的感情,而又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欲,因为他知道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能.余冠英释此句为: "诗人自谓对彼女有情而不敢抱任何希望",与简文相合.这与孔子一向不反对男女之间的真爱,但又希望他们能够以礼节情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三,在陈地,巫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一定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传承,总是受一定地域、民族、社会的人们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这种独特的心理,决定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 包括习俗、知识、成见等) 不会轻易放弃,而要千方百计地将它一代一代流传下去."[14]37陈国因胡公夫人大姬好巫而巫风盛行一时.郑玄《诗谱》说: "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因此大姬好巫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巫术来通达神明表达自己求子的急切愿望.《商颂·那》云: "庸鼓有绎,万舞有奕.""顾予蒸尝,汤孙之将.""万舞"即"羽舞".闻一多先生说: "爱慕之情,生于观'万舞',此则舞之富于诱惑性,可知夫万舞为祭高禖时所用之舞,而其舞富于诱惑性,则高谋之祀,颇涉邪淫,亦可想见矣."[15]118祀高禖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仪式之后男女交合.因此这一祭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要有女人而且还要有男人.这种以求生育的祭祀高禖神的祭祀仪式,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这种祭祀形式却被保存下来,但已并不是单纯为求子而举行的了.巫女之羽舞既美且富于诱惑性,就不能不使旁观的男子产生爱慕之意.但是,对于巫女这种具有沟通神明的纯净之人,男子也深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唱出了这首《宛丘》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此说不误,那么,此诗就做如下翻译:

  你在这宛丘山坡上热情奔放的起舞,我对你的爱慕之情与日俱增,但却终不能奢望与你长相厮守啊.强劲有力的击鼓声阵阵传来,你在宛丘下欢舞翩然.无论是寒冬炎夏,你手持鹭羽婀娜而舞.强劲有力的击缶声阵阵响起,你欢舞在宛丘道上.无论是寒冬炎夏,你手持鹭羽翩然而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宛丘》诗的作者应为男性诗人,诗中描写了女巫长年累月从事巫祝的职业,在宛丘上舞着具有诱惑性的舞蹈,引起了诗人的无限爱恋,但限于女巫的特殊身份,又深感求之无望,心中无限痛苦,于是将内心情感发之于诗.这首诗能采入《诗经》这部诗歌总集中,大概也缘于此诗符合儒家所提倡的"发乎情,止乎礼仪"的标准.至于诗中的巫风色彩,不过是陈国特定的社会习俗在诗中的自然呈现.非诗要表达的主旨.

  【参 考 文 献 】

  [1]毛亨传.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C]/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1980.

  [2]陈子展. 诗经直解[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班固. 汉书[M]. 中华书局,1962.

  [4]孔安国传. 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C]/ /阮元校训·十三经注疏本( 卷八) . 中华书局,1980.

  [5]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 卷八) [C]/ /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 第 83 册)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高亨. 诗经今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聂石樵. 诗经新注[M]. 齐鲁书社,2000.

  [8]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M]. 中华书局,1989.

  [9]余冠英. 诗经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0]郝志达. 国风诗旨纂解[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1]晁福林. 孔子与《宛丘》---兼论周代巫觋地位的变化与巫女不嫁之俗[J]. 甘肃社会科学,2005( 1) .

  [12]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M]. 中华书局,1987.

  [13]陈奂. 诗毛氏传疏[M]. 中国书店,1984.

  [14]陶立珍. 民俗学概论[M].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15]闻一多. 神话与诗[M]. 华东出版社,19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