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 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
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 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
1. 曹 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 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 在那个世风日下,人心浅薄的时代, 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 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 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 ’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 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恨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 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
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 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
2.“借王垕人头” 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但曹操毕竟还是曹操,他又一次逢凶化吉, 轻易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他先用诈术来让王垕上钩,然后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怨,维护自身的威信。 曹操这样做当然不只是靠小斛分粮的办法节省了几颗粮食,他明知这样会带来士兵的怨恨,但他正需要这种怨恨情绪。 因为只要杀了王垕,把责任往死鬼身上一推, 不明真相的士兵们就会转恨于王垕,而他这位曹丞相却嬴得了为士兵平愤和关心士兵命运的美名。 这样,士兵们就会对他感恩不尽,甘心为他去拼命。果然,第二天对曹操感恩不尽的士兵们不惜牺牲生命冒矢石前进,很快就攻下了寿春城。 可见曹操是多么残忍、诡诈。 正是由于曹操奸诈的个性,使许多文人志士宁死不为他效力,而最终限制了他成就一代英雄伟业,只能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
二、曹操雄的一面
如曹操除了奸的一面,也有他雄的一面。不然他也不会在群雄当中取得擒吕布、 灭袁术、除袁绍、败刘备和夺荆州等一系列巨大胜利。他能够识人、用人,有谋略,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时就执法严明,不畏豪门权贵。一日,宦官蹇硕之叔,提刀夜行犯禁,他捉住后依法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来董卓专权,满朝公卿一筹莫展,是他首先发“矫诏”驰扱各道,招集“义”兵,讨伐董卓。 曹操在用人上,不计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唯才是用。 第五回写讨董大军在汜水关被华雄连斩数将, 公孙瓒属下马弓手关羽请战, 袁绍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 量一弓手,安敢乱言! 与我打出。 ”
正是曹操他不仅支持关羽上阵, 而且酾热酒一杯助威。才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他对关羽十分爱怜,想方设法要留住他。当知道这己是不可能时,心中虽然不快,但还是要做出个样子来,赞叹关羽是“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下令各关隘放关羽通行。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他仍不改原旨。这是因为他知道尽管失去一个关羽, 但却会嬴来更多的人对他的忠心。而赐马赐袍的恩德,果真使关羽铭记在心,到了华容道上,到底赚回了一个性命。 其实他何尝只怜惜一个关羽! 他手下的大将典韦死了,他亲自去哭奠,并对手下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这是哭着死人,给活人看。一次兵败,退至襄城、淯水,忽然,他在马上放声大哭,使人大吃一惊。 原来,他想起了失去的大将典韦。 这自然是触景生情。在祭祀中,他连战死的典韦的坐骑也祭了。由此可见,曹操手下之所以兵多将广,不是没有原因的。
曹操也是很有谋略的。 在官渡之战中,他获得大胜。但从敌方图书中捡出许都及军中诸人战前私通袁绍的书信一封。 按照曹操的本性,是不会轻易饶过那些人的,然而却不,他竟认为那时袁绍强盛,连他自己都难自保,何况别人呢?于是把书信尽行烧毁,既住不究。这一手可以看出他还有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正是由于曹操的这种雄才大略才使他能够在乱世纷争中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
《三国演义》 中对曹操的评价贬重于褒,因此,许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臣,只看到了他奸的一面,而忽略了他雄的一面,这是错误的。
曹操的奸与雄是相统一的, 舍去哪一方面都不是奸雄曹操的形象。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二编中指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大作者是曹操和曹植,大抵文学史上每当创作旺盛的时期,常常同时出现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旧传统的结束者,一个是新作风的倡导者。曹操和曹植正是这样的两个人物。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
翻阅品读文学作品数本,始终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最见真,最见作者感情与抱负。人物的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部分。人物的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
引言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既是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也是文学中的典型形象。曹操的形象,首见魏晋史传文学的记载,进而通过魏晋小说、唐代诗歌、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加工虚构,使他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呈现很大区别...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操形象第一节陈寿《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三国志》是一部史学巨着,记录了自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六十多年的历史。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少年好学,有志于着史,是着名史学家谯周的弟子。...
作为历史小说,当然不能脱离历史事实。而《三国演义》除了依据《三国志》等史书之外,还有大量情节来自于元杂剧、平话以及民间传说。据统计,元代杂剧中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大概有四十多出。在这些三国戏中,以关羽为主角的有十二出,写张飞的有八出。这些武将尤其...
第二章隋唐时期的曹操形象隋唐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尤其是唐代,那是中国历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中统一、安定和团结的时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让许多积极入世的文人找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
摘要一个多世纪以来,曹操形象的演变研究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曹操形象从英雄到奸雄的演变,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魏晋时期是曹操的形象演变的开端,在陈寿所着的《三国志》中,陈寿评价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期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进一步...
第四章明清时期的曹操形象明清时期,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被不断的加工与创造,不仅故事内容逐渐丰富,而且人物形象也日渐丰满。《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作的,乃是五百年的演艺家的共同作品。因此在基本情节以史实为依据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艺术化...
第二节裴松之注及其它史籍中的曹操形象。陈寿所着的《三国志》作为正史,注重的是将重大史实罗列。世人认为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肯定了陈寿着史的地位。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曹操的评价较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陈寿尊...
与文学史上其他武将一样,赵云(字子龙)骁勇善战。以往研究者对其形象研究一直停留在三国蜀汉集团的一名儒将上,以至现今赵云为人所称道的仍是他的忠勇胆识、武艺绝伦。这里从赵子龙的人格特征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发现虽然其作为一名武将,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