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既是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也是文学中的典型形象。曹操的形象,首见魏晋史传文学的记载,进而通过魏晋小说、唐代诗歌、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加工虚构,使他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呈现很大区别。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他的评价颇为复杂,意见褒贬不一,使得曹操的形象评价终难盖棺定论,这也为解读曹操形象提供了更多角度的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曹操的形象也不断变化,研究较多,硕果颇丰。目前关于曹操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魏晋时期的曹操形象,是探究曹操形象演变的本源,许多史学家的研究颇具影响力。
如近代学者吕思勉着重探讨了许多三国史实和小说的不同之处,他在《三国史话》中指出,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其政治领袖形象值得肯定。曹操爱才且不拘一格,实行屯田制度以巩固军事后方,战争中的谋略得当,因而在评价曹操的时候,不应将历史上的曹操与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同等看待。作者还有一篇文章《替魏武帝辨诬》,这篇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评价曹操,吕思勉认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都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应该把毁誉置之度外;并且谈到"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遮遮掩掩,修饰得自己一无弊病的人,他的话就不可尽信了,曹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应该值得人尊敬。"可以看出吕思勉对曹操的态度是有颇多赞许的。
这一时期的学者大多把目光放在曹操的政治研究上,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着作研究的迅速崛起,也成为近代时期史学家研究曹操的一大特色。如在政治思想方面,刘国钧的《曹操与其时代之思想》这篇文章具有代表性。此文点明了曹操的政治思想是伴随着三国时期乱世局势而产生的,且儒学衰微,法家盛行,曹操采取相对严明的政治制度开创时代之先。作者通过对曹操政治思想的研究,为曹操能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找到依据。政治制度方面如蒙思明的《曹操的社会改革》中谈到,针对当时普遍流行的"曹操乃权奸之雄"的成见,通过对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衰落及曹操改革的成败进行剖析,肯定了曹操是一个东汉末年的"杰出人物",作者自称没有任何企图,只是"要为曹操个人剖白".这其实是比较早些的要替曹操翻案的着作。作者从政治改革成功的角度肯定了曹操,影响后世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一改曹操"奸雄"形象的局面。
关于探讨曹操历史形象方面的研究,如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在叙述曹操的章节中认为,曹操热爱文学、唯才是举、崇尚节俭,但是对曹操镇压农民起义,残忍的性格给予否定态度。作者对曹操的政治才能是肯定的,但也批判了曹操为人的性格弱点,从曹操镇压农民起义的角度给予批判。再如张大可的《三国史研究》认为曹操平定北方、善用人才、接纳建议;又虚伪奸诈、残酷嗜杀,可以说曹操具有双重性格。和上述学者的观点一样,作者对曹操采取了赞扬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上述作品都是将曹操置于三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对曹操形象进行分析,曹操形象的展示也反应了三国历史发展的原貌。当然一些学者将目光集中放在了曹操身上,纷纷撰写关于的曹操人物传记,这些作品以史实为基础,不仅对曹操的政治、军事、文学方面进行肯定,而且将目光对准了曹操性格诡谲的一面,论证详实,总结较为全面。如张济生的《曹操全传》通过文学和史学的双向把握,全面呈现了曹操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独特面貌,从多个角度立体的评价了曹操。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对曹操文学贡献进行详细论述,使曹操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关于裴注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如李凭《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文献价值--以<武帝纪>为例》一文认为,裴松之注的意义在于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从而将曹操的形象引向反面。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不同史料对于曹操形象的叙述,揭示了曹操形象复杂的文本来源。关于《世说新语》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如梁建邦,张晶《<三国志>与两晋南朝小说野史曹操形象之比较》一文认为,《三国志》着力描写曹操的政治才能,表现曹操的济世之才和旷世奇异,而两晋南朝的其他史籍直面曹操缺点,曹操由一个政治家形象变成自私、残忍的反面人物,两者皆事出有因。作者将魏晋时期的史书和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对曹操形象就已经有了不同态度的评价。再如吴代芳的《论<世说新语>刻画的曹操形象及其发展》认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就是从《世说新语》中孕育而来的,曹操的"奸雄"形象在《世说新语》中已经具有雏形的意味,作者的论述颇有见地。
隋唐时期的曹操形象研究,着作较少,其形象分析散见在几篇学位论文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何文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一文在论述隋唐时期曹操形象的章节中指出,曹操的负面形象如奸诈、残忍性格特征在隋唐时期进一步深化,这样的形象并不符合唐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曹操形象与历史原型相距甚远。
作者论证较为全面,对这一时期的曹操形象总结较为恰当。
宋元时期曹操形象的研究,与隋唐时期相同,研究成果不多。如闫立刚的硕士学位论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形象源流探析》一文中在探讨宋元时期曹操形象中认为,曹操的形象由于受"尊刘贬曹"正统观念的影响,其反面形象加剧;到了南宋,曹操形象更是遭到文人批判;到了元杂剧中,曹操形象被边缘化了。作者通过对文献的细致参考,清晰的梳理出曹操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变化。论述详实。
明清小说中曹操形象的研究,着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学者门对曹操的研究不再受传统观念的的束缚,他们直面曹操的是非功过,给以客观评价。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的关系》一文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想起戏台上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认为,曹操尚刑名是被形势所迫,而且他的文章写得好,清俊、通脱,肯定了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当然鲁迅并不全面肯定曹操,对曹操杀人这一举动给予了强烈批判。鲁迅将文学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加以区别对待,不因《三国演义》对曹操奸诈诡谲性格的夸大而否定曹操,取而代之的是重视探讨历史原貌,可以看出鲁迅在评价曹操的时候,留有余地,甚得人们信服。然而胡适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名着。书中传达的思想在于推崇蜀汉君臣而过于贬低曹操,《三国演义》之所以"拥刘贬曹"不过是继承袭齿凿的观点,朱熹只不过是替他推波助澜,并不是自己的见解。当然胡适认为《三国演义》"过抑曹操"有可取之处,但是没有全面看待曹操形象特征,其观点在当时是有所局限的。这一时期,张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对曹操形象的论述颇有见地:"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这段文字肯定了《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刻画,认为曹操形象具有多面的特征、曹操形象集机警 、豪迈、风雅于一身,使人又恨又爱。 张冥飞对曹操形象的评价全面且客观,这在解读曹操形象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具有开创意义 .再如别廷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主要把目光放在了曹操性格特征上,将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原型做了对比。小说中的曹操专权、残暴,同时又具有双重性格,这正是毛氏父子评价的结果。作者将曹操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加以区别对待,将曹操的负面形象归功于毛氏父子的评点,这也为解读曹操形象提供一个参考。再看王长友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篇文章中指出,曹操的奸雄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曹操奸雄形象由隐而显,英雄形象由浓而淡,是正统观念评价的结果,对待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典型来讲,要兼顾各个侧面,各个阶段,褒扬和贬斥,不应片面。作者从变化的角度论述曹操奸雄与英雄形象的展示,最终归因于正统观,对曹操形象有着较为辩证的看待。再如朱红伟《曹操性格及其文化精神,从<三国演义>看曹操其人》认为曹操的性格中亦承载着浓厚的文化精神,儒家和法家思想融于一身。这些精神在他的身上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互融合。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曹操性格特征,体现出曹操作为文学典型,身上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引起人们反思。
而一部周兆新的专着《三国演义考评》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观点,作者认为《三国演义》中有"两个"曹操,由于罗贯中在排列组合三国故事的过程中,正史、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兼收并蓄,对于曹操的叙述,常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性格暴虐残忍;另一方面,罗贯中根据传说讲史艺术改编时,对民间口头创作中的曹操,也不做改动,结果出现了《三国演义》另外一些段落的曹操,与历史原型相距甚远。作者认为"两个"曹操差别迥异,各有出处,相互游离,从而形成了曹操复杂形象的重要原因,这也为曹操复杂形象分析提供良好借鉴。再如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一书从《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入手,认为曹操奸雄的性格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时间上来看:赤壁之战之前,大有作为,统一北方;后期,特别是晚年,他步步逼宫完成篡汉准备,扮演了权奸的角色;从空间上看,宏观空间所体现出的英明卓识和鸿鹄之志,具体空间表现为热爱人民,枉杀无辜;宽宏大量,狐疑心虚的矛盾性格;心理空间的生活经验与民族意识相互影响。多变交错的时空不断展示着奸雄性格层次,形成曹操丰富多彩的性格世界。作者从时空的角度看待曹操奸雄性格,形成了曹操多层次多角度的性格特点,这为解读曹操复杂形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因为曹操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些学者通过对比历史与文学的不同叙述,窥见曹操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差异。如李艳捷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史实》一书,作者将小说中的事件和历史相对比,发现叙述曹操的事件中有与史实有许多不同,形成了曹操形象解读的偏差。历史学家、民间文人、坊间民众心中各有一个不同的曹操形象。历史学家着眼历史发展进程,从而肯定曹操的功绩。坊间民众评价曹操看重的是道德品行,认为曹操是一个"奸雄".由于历史学家与坊间民众有各自的意识范畴,曹操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该书作者取材详实、对比细致、论述明确,在比较中分析曹操形象的复杂原因,值得肯定。
综上所言,学者们对于曹操的认识比较全面,其研究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进行了较高的论述,方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曹操史学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分析,还是关于曹操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变,学者们诸多研究方法以及各个领域的涉及,都为后人继续研究曹操文学形象的演变供了启示,为更为全面的解读曹操形象作出重要参考。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最主要的着作形式,但它并不只限于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范围,好的诗话在此基础之上还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正是如此耐人解读并令人青睐。它是一部着名的文学理论着作,是清代...
一、引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对马谡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一历史事实,一直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诸葛亮斩了马谡,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马谡是病死或自杀。笔者注意到,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物故一词。《三国志》里的《马谡本传》提到马谡的...
李商隐(813-858),是中国爱情诗创作上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前人的诗歌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商隐的诗歌被历代评家视为侧僻、难解。元代著名历史学家元好问(11901257)就曾叹道:诗家总爱西昆好,...
《诗经》作为原典,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往学者们多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恰恰打开了读者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沟通的大门.本文将从情感角度对《周颂闵予小子》组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了解其中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及《诗经》时代...
\郑珍,字子尹,1806年出生于贵州遵义的一个儒医之家,卒于1864年,清代诗人,经学家,古文家,在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清史稿》称他为西南巨儒。他在少年时代就充满豪迈之气与宏伟之志,《和渊明饮酒二十首》道少志横四海,夜梦负天飞,二...
河东裴氏产生于春秋时期,崛起于两汉之际,发展并鼎盛于魏晋隋唐之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涌现出众多名宦,文武兼有,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家族获得了强大的政治优势。此外,作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衣冠大族,它在文化方面同样具有优...
宋代的宗教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的一大转折。赵宋王朝是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频繁的朝代,社会的苦难成为滋生宗教的温床。。其间佛道俩教虽有冲突,但总体上呈现了一种兼容并蓄、文化共融的特征。受此影响之下,成书...
自明中期始,诗坛的主流是前后七子的齐气与公安、竟陵之楚风交互称霸,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化角逐之中。而在江南一带,仍然有许多文人在强势主流话语之外保持独立的吴蟎特色。明代中后期诗坛实际上是在三种不同地域诗学的相互抵抗、相互包...
古代笔记小说是指杂录志怪、传奇、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书史相关的资料。近来读此类著述,发现三个小问题,或可以校正当代著述,或可校正古代书家之言,或可考证人物名实之来由,现裒录于此,略加考证...
2古典诗歌竹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是竹的故乡,又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竹植被的种植范围辽阔,种植竹的历史悠久,竹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优越的物质条件为竹能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创造了先决条件。中国人发现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