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虽被陈寿誉为有“逸群之才”,但就作品而言,他没有创作如同曹氏父子乃至建安七子那样的诗赋作品,以至在当时的文学界和以后的文学史中,几乎没有他所应有的地位。诸葛亮的创作主要成就是政论性作品。这种政治言论与文学创作结合的体裁,诸葛亮却赋予它“气韵沉雄”的艺术特色,其原因就是,作品中洋溢着作家的“公诚之心”与“忠贞之节”。本文即是以诸葛亮的情感为司南,集中探讨他的以情纬文。
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情感的流露,要探讨诸葛亮的以情纬文,就要首先对诸葛亮的生平有一定了解。诸葛亮生于汉末动乱之际,这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黑暗的时期,社稷有倾覆之危,黎庶受水火之苦。
动乱既使士人饱受乱离之苦,同时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常自比管、乐的诸葛亮却躬耕于南阳,这与时代的主旋律是相违背的,也有违他的生活志趣。然而,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诸葛亮的南阳之隐是同太公渭水垂钓的隐。虎卧深山待风啸,龙游浅滩望海潮。其真正的意图当是玉求善价,钗待良时。
在我国封建时期,臣子对国家的忠诚最终要体现在对君主的忠诚,诸葛亮亦不能例外,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首先就那篇风云际会的《隆中对》而言,这是诸葛亮出现于历史舞台的第一次发言。文中对曹、孙两家的力量和优势,对张鲁、刘璋之辈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及其本身的弱点,对当时尚处于劣势的刘备的有利条件都作了精辟的分析,从而为刘备集团提出了今后奋斗的总路线。同时,在文中还可以窥见到诸葛亮对汉室正统的维护。在作品中,诸葛亮称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一个“挟”字,就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诸葛亮对曹操这个“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不满。同时在文中称刘备为“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这才是他理想中的明主。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言道:“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这是他的愿望,他的一生也正是为之努力的。
短短三百多字的文章,洋溢着自己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对汉室正统的维护。诸葛亮对汉室有着如此情怀,自然要报效与具体的君主。当根红苗正、思贤若渴的汉室后裔刘备“凡三往”的时候,诸葛亮也迎来了自己的良时。太公遇文王,张良归汉祖,皆君臣遇合之佳话。
诸葛亮有澄清天下之志,匡扶社稷之心。刘备的三顾茅庐,使他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随着刘备入益州,称尊号,即以亮“为丞相录尚书事。”白帝城托孤,寄以心腹事。令后主“事之如父”。后主继位,晋封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见刘备父子对诸葛亮可谓亲之信之。正是由于受到这样的知遇之恩,因此诸葛亮终其一生为蜀汉政权尽心竭力,直至星落秋风五丈原。
刘备给了诸葛亮一个舞台,诸葛亮用一腔热血拼下并扞卫着刘备的半壁江山。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态度,见之于诸葛亮的行动,也见之于他的笔墨。在封建社会中,忠君与爱国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等同看待,因此诸葛亮对汉室的情怀,也就是出于他对刘氏父子的至诚之情。这样的情怀在前后《出师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前《出师表》而言,其宗旨是勖勉后主,从对时局的分析,到治国方略的种种建议提出,无不洋溢着至诚的情怀。在文中,诸葛亮恰当地运用了“宜”“不宜”“愿”等字眼。这样的言语,既符合一个臣子对君主的谏言,同时又如同一位长者对后辈的谆谆告诫,反复叮咛。在文章结尾处更是坦承地言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可谓是笔墨与泪珠齐下,是惜别后主,更是感念先帝,动人之情更是不待人言。《后出师表》通过对内忧外患时局的分析,表达了同《前出师表》一样的情怀,都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情感,为此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无悔,这是诸葛亮对白帝城托孤时“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表态的再一次重申。正如刘勰所言:“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两篇表文都本着缅怀先主之恩和兴汉讨贼的决心,体现了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洋溢着对刘氏父子的至情。中国历来都是以诗言志,而诸葛亮却寓志于情,寓情于文。两篇表文循循善诱,深衷曲意,是一代贤相忧君报国的正气之歌,忠贞之志,增辉日月;梗概之气,鼓怒风云。大文学家苏轼对这两篇表文有着高度的评价:“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非秦、汉而下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道出了两篇表文的基本精神。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更是能与千载之下窥其肺腑肝胆,识《出师表》之至情,给出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至高美誉。
诸葛亮以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所赞颂,这情怀不仅呈现在对君主的忠诚上,还体现在对自己职责的履行上。选贤进能,罢奸黜佞,诸葛亮把这些付诸于行动,见意于篇集。如《荐吕凯表》,文中高度赞扬了吕凯面对敌对势力“守义不与交通”的可贵品质,在平定叛乱后,诸葛亮上表,把吕凯由永昌郡吏升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与其形成对比的则有《弹李平表》,表中对李平“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诸葛亮提出了严厉的指责,对于李严的阳奉阴违,在《公文上尚书》中也给予淋漓尽致地批判,并“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给予了严厉的处分。这一褒一抑皆出自公忠体国的至诚之情。这在《与李丰教》一文中,就有鲜明的展现。
在严格处理了李严的过错后,诸葛亮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写了一封教书。开篇诸葛亮就指天为誓地言道“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告诉李丰,惩戒李严是出于公义,绝无私情。虽然对其父李严进行了惩戒,但对于其今后的生活起居,还是有交代的,为的是让李丰安心戮力国事。再如《弹廖立表》《黜来勄教》《举蒋琬密表》等,都是在为蜀汉进贤斥佞。这体现了一个股肱之臣对君主的拳拳忠贞之情,是诸葛亮巩固蜀汉政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刘氏父子的恩情的回报。
诸葛亮对蜀汉事业的忠诚、对刘氏父子的忠贞还体现在他的严于律己方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成了蜀汉政权的实际决策者,但诸葛亮始终恪守臣子的本分,尽职尽责,不图非分恩荣。这首先表现《正义》一文中。这篇作品作于建兴元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等人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诸葛亮作《正义》加以驳斥和拒绝。文中首先曹魏篡汉,起不由德,必有后祸,进而对致书者反唇相讥:“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邪?”大义凛然,词锋凌厉,充分表现其尽忠蜀汉,尽忠刘氏父子坚贞不渝的政治节操。这种情怀不仅针对敌对方,也流露在对僚属的交往中,以《答李严书》一文为例。这是针对李严的宜受九锡,进爵称王的劝进,诸葛亮作的回复。
文中诸葛亮极尽谦卑之辞,称自己:“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而今人臣之位已极,不敢有所奢望,同时,也劝勉李严应以匡扶汉室为目的,竭忠尽智。文中流露的是梗概之气,彰显的是忠贞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以及光风霁月之心。文中虽未言情,而情自显矣。
为国尽忠者,常破家为国,舍身为君,不因私害公。这在“挥泪斩马谡”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对于街亭之失,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合所破”。可以说责任主要是在马谡身上,而诸葛亮在《街亭自贬疏》
中主动请求自贬。认为是由于自己“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明不知人,恤事多闇”,致使有街亭之败,箕谷之失,请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这是诸葛亮作为一个统帅、一个臣子的自我批评。从《襄阳记》中的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并且亲自临祭马谡的葬礼,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虽如此,但诸葛亮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法外施恩,依然挥泪将其斩首。这无疑是诸葛亮公而忘私的人格体现。《劝将士勤攻己阙教》是针对于街亭之败诸葛亮对群下作的自我检讨。文中写道:“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诚心地向将士检讨。其效果正如《汉晋春秋》所载:“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非真不能动情,非情无以动人。因此,张溥曾评价其作品是:“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一生靖献之本,施于僚佐,贤愚悉心。”诸葛亮以至性待人,以至情驭文,使得其人为后世敬仰,其文为后世传唱,赢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英名。
在诸葛亮的创作中还有一类作品是值得注意的,及诫子弟书。这类作品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通过慈爱之语寄托殷殷之情,这以《诫子书》最具代表性。文章开宗明义,以儒家“修身”“养德”的人生观谈起,旨在劝诫儿子勤学立志,遵循“静”与“俭”的立身之道,立意玄远,良苦用心更是不待人言。结尾处言道:“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谓是以箴言为书,以语录为体,将老生常谈的事情,用质朴的语言,简洁的文字娓娓道来。虽不着一个情字,却可以使读者于诵读之时,玩味之际,从谆谆告诫之语中,体会殷殷期盼之情。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他多谋略、重实用。
虽然在思想上儒、法、道兼具,但就其散文作品而言,其艺术精神是与两汉儒家散文艺术精神相通相融的。而今我们对诸葛亮进行探究,自然不能将其列为驰骋文坛锐意词章的骚人雅士,他是“管、萧之亚匹”的人物。虽然它的传世作品多以政论文为主,但诸葛亮却以情驭文。这些作品不仅构成他政治思想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他情感的彰显。因此,他所写的政治文件,刘勰多归入于文学范畴。在《文心雕龙?诏策》中,刘勰指出:戒者,慎也;教者,效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理得而词中,教之善者也。”
诸葛亮历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名词。他是一个立功、立言式的人物。从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到刘勰“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文章即与一个人的功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诸葛亮用他行动回报着刘氏父子的知遇之恩、三顾之情,用他的文章经纬着蜀汉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 .诸葛亮集 [M]. 北京 : 中华书局,1975.
[2](晋)陈寿撰 (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生社,1958.
[4] 罗贯中 . 三国演义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5]谭家健着.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张啸虎,着.中国政论文学史稿[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7]余久春.试论诸葛亮散文的文学价值[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4).
[8]简慧君.诸葛亮文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重庆工商大学,2012.
一、引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对马谡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一历史事实,一直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诸葛亮斩了马谡,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马谡是病死或自杀。笔者注意到,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物故一词。《三国志》里的《马谡本传》提到马谡的...
一、陶渊明的出仕思想千百年来,人们囿于先贤的成见,而难以透过历史迷漫的烟尘,一睹陶渊明的庐山真面目,认为陶渊明是一个单纯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大隐士。其实不然,陶渊明并非自始至终地离群索居,他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大济于苍生和猛志也曾是他生...
在“万艳同悲”的《红楼梦》中,女儿形象特征鲜明且具有现实意义,贾迎春形象反映出的是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主要论述文学基本原则,阐述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理论,而神思篇为创作论的首篇,也是创作总论。在《神思》篇中,刘勰开门见山,给神思作了一个描述性的界定:形在江海之上,心存...
与诗在唐、词在宋一样,戏曲发展到元代也进入了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包括杂剧、南戏在内的戏曲形式日臻完善,既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高明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也出现了《西厢记》、《琵琶记》这样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由于元曲的卓越成就,加之文人崇古...
在中国这个诗歌国度,女诗人寥若星辰,而李清照可谓是首屈一指,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突出成就,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聪明和才华。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际之时,经历了由繁华到衰落的转变,这样的巨变造就了她一颗百回千折的心。她才情惊人,既婉...
文学史分期是考察文学发展进程中某一阶段性特征的必要前提,其具体划分往往受到不同时代主流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体演变、政治变革、人性发展都可能成为分期依据,由此造成文学史分期的不确定性,给准确把握时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客观评价具体阶段的文学成就造...
引言自大、小传统理论兴起后,学术界对二者的关系颇为关注.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相当复杂,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不会是单一的,难以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大、小传统的关系有若干层面,如对立关系,依存关系,互补关系,等等.在诸种关系中,我们更为重视二者的互补关系....
两汉的文学批评,屈原批评成为热点和焦点,贾谊、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等均先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由于经历、思想、立场以及关注的角度有异,各家意见纷纭乃至针锋相对,甚或同一个人在批评屈原时亦会出现自我矛盾、龃龉不可解之处。其实,汉代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