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收支平衡理论概述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国际收支大体划分为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经常账户记录了商品、服务出口及净要素支付等实际资源流动。而资本与金融账户则记录了价值形态的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状况,即资产所有权的流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经常账户反映的是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即 CA = S - I.当 S < I,即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时,可以通过 CA <0,即通过经常账户赤字的方法来以产品的净进口满足投资需要,形成国内资产,同时也会产生对外债务,换言之,就是利用国外资本弥补本国的储蓄缺口,这种情况表现为经常账户逆差。而经常项目顺差则是 S > I,即该国或该地区的储蓄超过了境内居民的投资需要,这表现在该国或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出现净出口,从而带来了资本流出而形成海外资产。经常项目顺差也说明了该国或该地区的国际市场份额与地位较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该国或该地区并未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发展经济。
而资本及金融账户则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对外资本输出( 入) 与金融交易收支的汇总状况,反映该国或该地区资本输出( 入) 与金融产品跨国交易等收支的平衡状态,一国或一个地区资本金融账户的逆差说明其资本与金融资源流出大于流入,属于净赤字,该国或该地区享有对国际资源的使用权。反之,资本及金融账户的顺差则说明该国或该地区的资本净流入,享有对国际资源的所有权。
对于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国际收支平衡理论,都会表现出经常账户与资本及金融账户的差额为零。国际市场充分、自由竞争,资源充分流动,忽略错误和遗漏的因素,经常账户中的余额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在相反方向上的数量相等的余额,换言之,经常账户的顺差必然对应着其资本及金融账户等额的逆差,从而资本净流出,相应其海外资产增加; 反之,若该国经常账户出现了逆差,则其资本及金融账户会出现等额的顺差,从而资本净流入,外国居民或机构在该国的资产增加。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一直表现为顺差,并不断扩大。尤其是自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常项目顺差也随之扩大。如表 1 所示,2001-2008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从 2001 年的 174. 05 亿美元增长到 2008 年的4205. 68 亿美元,增加了 4031 亿美元,增长约 24. 2 倍。具体来看,这期间经常项目顺差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在于货物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8 年间货物贸易顺差从340. 17 亿美元增长到 3606. 36 亿美元,增加了 3266. 19亿美元。而服务贸易一直处于小额逆差状态。而 2008年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额急剧萎缩。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顺差也大幅度缩水,从 2008 年的4205 亿美元降至 2009 年的 2432 亿美元,降幅达 58% .之后几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仍然呈下降趋势。尽管如此,我国仍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经常账户顺差。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常年来始终保持着顺差,但并未呈现出规律性的增长,相反 2012 年,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首次出现逆差,但 2013 年又恢复了逆差状态。
根据 1999-2013 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数据,绘制出了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关系的折线图。如图1 所示,我国经常账户与资本及金融账户的差额都位于 X轴的上方,且余额的变化趋势有相近之处。因此,我国经常账户与资本及金融账户并不符合理论假设的互补关系。1999-2013 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几乎都处于盈余状态。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双顺差”的非平衡状态。
三、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 一) 长期实行政策导向型出口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破解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2001 年加入 WTO 之后,我国出口限制减少,关税降低,从而大幅增加了贸易项下的盈余。为了从国外进口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我国需要大量的外汇。所以,长期以来国家的政策导向一直是刺激出口,鼓励企业创汇,给出口企业提供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口。由于 CA = X - M,我国出口导向型政策导致出口大于进口,即 X > M,因此,CA = X - M > 0,我国的经常账户常年顺差。另一方面,为大力吸引外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对外资给予超国民待遇。如图 3 所示,自 2001 年起,我国 FDI 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直至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有所降低,但2010 年又迅速反弹,到 2011 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2800亿美元。2012 年虽有小幅回落,到 2013 年 FDI 仍高达收支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双顺差”的非平衡状态。2582 亿美元。因此,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和金融账户,最大的顺差来自 FDI.
(二) 内部经济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消费不足及储蓄率过高。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全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 40 万亿元,已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造成这种高储蓄率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源于亚洲国家比较传统的节约习惯,居民往往更偏向于将财富储存起来,以满足他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广大低收入水平居民预期支付未来子女上学、养老保障和购房支出大额费用等原因,居民倾向于未来消费,导致消费增长缓慢,居民储蓄居高不下。高储蓄的结果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使得国内过剩的产品和资源需要到国外寻求销路,所以国家必须通过出口或对外投资的方式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更大程度上依赖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造成我国经常账户项下的贸易项目大幅度顺差。根据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关于经常账户的解释,即 CA = S - I,我国的投资无法抵消高额的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即 S >I,从而可以推出 CA = S - I > 0,因此,我国的经常账户常年保持顺差。
( 三) 国际产业转移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许多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会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我国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再加之我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以及宽松的政府环境,渐渐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从而间接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
四、国际收支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一) 持续的双顺差引发高通胀
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仍然为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呈现出的双顺差,意味着本国外汇市场上供大于求,表现为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以及汇率升值。央行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水平,必定会释放大量的人民币以收回外汇资产。中国的外汇交易中心实行会员制,所有在中国有权合法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的审查批准,都可以成为会员。进入中国的外汇,无论来自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还是所谓的“热钱”,都是先与这些会员“结汇”,然后再由会员机构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这个“银行间市场”上竞买竞卖各自持有的外汇头寸。但是,事实上央行最终都会以最高价购得交易中心的外汇资产。因此,我国现有的 4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其实全部是由央行在外汇交易中心购入的外汇。虽然我国早在 1994 年就取消了强制结汇制度,然而目前央行购买所有外汇的行为无异于过去的强制结汇。央行能以最高价格购得外汇交易中心的绝大部分外汇,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有印发货币的权利,央行为了稳定汇率水平,不得不增发大量的人民币,以收回我国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由于我国进口不足,国内商品不足以兑换市场上流动过多的人民币,最终就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不断攀升,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 二) 民族企业发展受阻
国际收支顺差压缩了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在国内,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建厂,其产品可以迅速挤占中国市场,既避免了缴纳进口关税,又充分利用了国内的廉价劳动力,直接与我国民族企业争夺国内市场。在国际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直接挤压了民族企业出口市场。2013 年,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外资企业产品超过 50%.因此,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缩小了民族企业的市场份额,客观上削弱了民族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对策建议
( 一) 有效扩大内需
我国超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为了增强国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政府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资,使人人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减轻每个家庭教育支出。同时,政府应继续推进全民医疗改革,使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不用再为担心无法负担高额医疗费用而盲目储蓄。应进一步加大养老基金投入,使百姓不再为养老而储蓄大量资金。当居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可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国内的有效消费需求。
( 二)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结构很不合理,大量集中在制造业,从事加工贸易生产。未来各级政府应引导外资更多地流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引进外国的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严格限制外资投向高污染、高能耗以及危及国内自主产业的行业,更加注重提高外资质量和优化外资结构。
( 三) 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目前铁矿石、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交易商品进口均价延续高位,中国的“用工荒”、“涨薪潮”、产业转移也将成为长期趋势,国家需要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从依靠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要素驱动阶段,到规模和创新驱动阶段转变。适度增加非生产性产品的进口,大力增加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国外先进设备、技术进口。同时,各级政府在巩固传统出口项目的同时,加大新兴产业的出口力度,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跨境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匡忠华 . 国际收支失衡在经济发展中的博弈[J]. 知识经济,2014( 21) :67.
[2]王高翔 .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政策建议[J]. 经营管理者,2014( 20) :220.
[3]李曼宁 .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思考[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6) :78 -80.
[4]王雪 . 关于中国“双顺差”的文献梳理[J]. 金融经济,2014( 8) :64 -66.
[5]李娟伟,任保平 . 国际收支失衡、经济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J]. 当代财经,2013( 1) :23 -31.
[6]余永定 .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J]. 国际经济评论,2010( 3) .
一、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关系的研究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存在于国际收支中,其中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需要我们来深入探究1920年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学说。人们需要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也是因为本币在本...
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气候危机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的后续方案,即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对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
1中国金融租赁业务的潜在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租赁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分为3种,首先由于我国资本融资市场的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监管政策比较谨慎。,使得资本消耗过快,受资本约束的租赁公司对资本的投入收到限制,利润也随之减少。其次我国融资渠道的...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就确立起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主要进出口市场在美、日、欧盟。凭借其大规模的出口,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快速成长期。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特别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又使东盟等国家搭上了...
中国的股票市场在经历6月份的黑色星期五后,8月份又迎来了2800点的新低,很多人抄底抄到天花板后,开始抱怨融资融券,抱怨金融创新,甚至抱怨金融本身。其实,金融本身没有好坏,它对社会的作用好坏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个工具,甚至可能更多取决于其他非金...
目前,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呈现商品期货市场产业客户匮乏、金融期货市场专业机构客户短缺的状态,产业客户和专业机构客户的缺乏将导致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受阻。...
影子银行被普遍认为是引起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和相关国家纷纷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次贷危机期间,中国受影子银行冲击较小,但其中隐含着风险不容小觑。在2014年2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央行行...
最近回看了《中国股市记忆》这一栏目.介绍了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影像、图片资料.其中有一幕让我记忆犹新.一个露天街头,一个妇女,一张小桌,两副马扎,旁边立着一个牌子,买卖股票,妇女还在悠闲的织着毛衣.在这幅照片的背景中是形形色色的这...
一、台湾地区国际收支统计总体框架(一)历史沿革台湾地区自1958年即已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BOP),当时旨在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数据。1979年台湾地区虽已退出IMF,但由于其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仍能为岛内外各界取得并应用,因此依旧继续编制并...
雷曼事件,即全球金融危机(以下称GFC),已经过去5年,使我们意识到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更加不稳定、经济增速下滑的新阶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G20国家规模空前的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效仿30年代的做法,设法规避经济崩溃。在世界经济的新阶段我们能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