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加快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19 共381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5 章 加快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5.1.1 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基本法律。

  "依法治国"是中国的法治时代的基本准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急需法律政策的支持。然而,中国能源法基础法律缺位,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落后等问题,制约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急需建立和修改能源法,以支持和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基本法律,对于已有的法律加以更新和修改,对于能源法中内容落后不完善的地方加以修订。其次,在基础能源法的基础上,对一些必要的单行法进行完善和补充。新能源中包含很多不同新能源的类型,其不一定都适合基础法律,对于不适合的部分,要实行单行法,以弥补法律的空缺。第三,对新能源税收、融资政策的法律予以完善。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逐渐多元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大量的资金,其利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的方法急需法律的管制。

  5.1.2 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研发先进的技术设备,成本较高。在这方面,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降低其产品的成本。

  在税收方面,新能源企业为节能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家应对新能源企业采取适当的减免税、投资退税、调整税率等方式,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让其充分发挥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在现有的新能源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大优惠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在新能源产业生产、流通、消费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在税收优惠的方法上,建议多采用间接的优惠政策,尽量避免直接的优惠方式。

  在财政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能源研发资金的投入,将税收中部分资金用于新能源产业。在财政拨款中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对新能源产业更好的扶持政策。把应用于投资常规能源的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新能源产业,还可以通过对排污企业征税的方式,奖励节能减排企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也能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加大对破换环境、污染环境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强监督,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

  5.1.3 成立国家级研发机构。

  新能源企业在研发环节上一直非常薄弱,研发机构大多弱小,简历成立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国家从整个新能源产业整体布局出发,制定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成立国家新能源产业科技及高新材料全球招标攻关中心。

  及时跟踪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材料,用高于市场 10倍甚至百倍的价格,及时向全球招标购买或组织攻关,不断突破中国新能源产业急需的尖端技术和高新材料技术瓶颈。成立研发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的专门部门,突破新能源技术层面的难关,解决中国新能源过度依赖国外的问题,实现自主研发,保障能源安全不受国际政策的影响。

  5.1.4 积极开展新能源外交。

  在全球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新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展,吸收国外新能源产业的成功经验,引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可以帮助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中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在国际合作上起到主导作用,积极促成关于新能源产业的合作,形成清洁、安全、可再生的全球能源供应系统,积极参与到世界能源发展中。

  特别要重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表明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坚定决心,争取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话语权,不仅有利于推动全球能源体系的建设,更有利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

  首先,中国应提高能源外交意识,把能源关系提高到处理国际关系的一大影响因素中来,主动参加关于能源安全的多边机制,积极展开对话交流,共同探讨更有利于全球的能源政策。其次,着重加强能源消耗大国之间的合作,建立全面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一起研究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探讨共赢的能源消费体系。最后,中国存在能源生产过剩的问题,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消化中国电力生产过剩的问题,周边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在电力方面十分匮乏,中国出口过剩的电力,不仅能够缓解周边国家缺电少电的现象,还能够消纳过剩,更有利于促进周边关系更好的发展。

  5.2 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

  5.2.1 增强国内的市场推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当前增长最快的市场,依靠互联网平台很多行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春天。新能源产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快速的发展。而如今新能源产业的互联网布局一来可以依托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提升产业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二来可以实现最快速的行业信息资讯传播,为行业决策做出参考,三来能够实现新能源产品在最大范围的推广使用。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能带动新能源产业的腾飞,同时也是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强有力的一股力量。

  "新能源网"平台的成功上线将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带向了全新的网络市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成效关乎整个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在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只有环保无污染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为各行各业产品的推广带来了最为畅通的渠道,于新能源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不但能够在线交易,更能促进新能源知识的传播,使得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意义被消费者所认识,同时以消费者的具体行为来带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繁荣。

  5.2.2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丝绸之路"的提出为中国能源开拓国际市场点亮了希望。"丝绸之路"上各国合作的核心也是能源的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增加 CD 线的建设,保障能源能够输送到海外市场。把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储能丰富地区的能源通过海山丝绸之路向国际市场输出,把西北地区的能源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向西亚市场输出,新能源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更加有利于"中国制造",即中国生产的设备、中国的技术和资金,迈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新能源丰富,尤其是风能和光能,用新能源点亮丝绸之路,不仅有利于抢占国际市场,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更有利于帮助中国中西部地区脱贫,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新能源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应充分利用自身新能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能源市场,争取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5.2.3 利用市场机制引导。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市场机制的调节比政府的宏观调控效果更好。在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新能源市场的培育和引导。欧美国家为了引导市场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制定碳排放标准,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为碳交易提供固定可靠的交易场所,大大增加了市场对碳的需求,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市场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市场的作用更加有效。中国新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还不成熟,政府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利用新能源市场的作用,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例如,对于新能源汽车,政府可以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逐步完善,能扩大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5.3 重视企业的创新与合作。

  5.3.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才能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大对新能源的资金投入,保证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生产。其次,在借鉴国外新能源成果的同时,注重创新。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技术研究部门,不断突破技术难关,逐渐掌握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成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民间对新能源产品的研究。第三,积极促进企业和科研院的技术合作。现实生活中,研究院的科技成果很难被实际应用。这导致科学研究与实际脱轨,导致科研的浪费。如果能把研究所得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将会大大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进步,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5.3.2 加强对高端的人才培养和教育。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对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是解决新能源产业技术瓶颈的关键。首先,大学应增加相关学科,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招收和培养更多的人才;其次,高校应为相关人才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有真才实学,能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贡献;最后,国家应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科研基金的投入。把现实问题与高校的科研相结合,积极探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之路。国家还应该为从事新能源工作的人员提供较好的待遇,每个人活在社会上都负担一定的责任,只有在满足人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没有生活上的压力,才能专心投入工作,把全部的心思放到科研事业上,国家应对新能源产业研发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待遇,一方面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为新能源产业做贡献。

  5.3.3 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中国现有的新能源企业都处于成长阶段,无论从资金的投入方面,还是技术的水平上都比较弱小,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资金,提高新能源的技术水平,形成产业链。一个行业的发展,仅仅这些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不完善的,必须建立新能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整个链条的流通 ,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产业链,就要与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电网等上下游的企业形成紧密的关系,才能使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新能源不是一朝一夕仅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合作努力。事实上,在国外早已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抱团发展的形式,这也是国外新能源行业整体实力强于中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而中国则形成了强者自强弱者自弱的局面,如果中国同行业间能够成对立而行转向同盟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辅助中小企,中小企业互通合作,则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很快迎高速发展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