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与国际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568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市场经济在中国制造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第一章  第二章】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与国际化
  【第三章】美国和欧洲制造业研究
  【第四章】境外制造业和中国制造业对比分析
  【第五章】市场经济对中国制造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市场经济对制造业现代化的促进参考文献  

  第1章 引言

  1.1 中国制造业概述

  制造业亦称工业或制造工程,是指通过对自然资源改造的过程来实现产品的行业的总称。即通过设备和技术将原材料改造成产品最终通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会有制造业的存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造业往往通过大规模生产而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

  改革开放 30 来,中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中国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国际化企业,同时也是对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历史性的改革,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重要。

  2008 年,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了金融危机。制造业被各国视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开始越来越被重视。美国和欧盟都加大了对制造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人类创造财富的又一次腾飞的历程已经悄然开始。

  1.2 市场的影响力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工业革命以后的时期产生的。由于社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小商品交易发展到了规模商品交易。从市场上反馈的各种信息也对商品的生产方、消费者、和参与交易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市场可以细分为商品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等。亚当斯密在描述市场经济的时候,将市场形容为“看不见的手”,他主要描述了市场的原理,即因为个人行为的并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够产生积极的后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这就是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环境里面,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出购买的决策,而生产者同样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调整生产数量。市场价格的变动,形成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就起到了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的作用。如此一来,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消费者和生产者做出各自效用最优的决策。

  由于市场的作用,一方面让消费者能够通过自由选择满足最大效用的商品;另一方面也让商品的制造者通过市场竞争合理的确定生产规模,尽可能高的提高生产效率,在让自身获得最大利润的同时社会也因此获得更高水平的福利。于是所有生产厂商通过市场竞争提高了制造业整体水平。

  如果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通过多生产或者多消费来给自己增加福利了,这种状态在经济学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最优是不能再进行帕累托改进的状态。

  而帕累托改进是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途径和手段,是一种动态过程,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的更坏的条件下,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可以变得更好。在西方经济学里面,帕累托最优是“理想王国”,这种最优需要同时满足生产条件的最优和交换条件的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状态。通过帕累托优化了市场参与者的效率,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最大的效用和利益。

  1.3 文献综述

  英国着名杂志【经济学人】刊文“A hard act to follow”对正在转型中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做出这样的描述“这家过去几年在金融业获利颇丰的公司,近期做出了一系列决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归制造业。”这表明新的一轮制造业正在美国快速发展。

  《日本制造业演进的创新经济学分析》是经济学博士李毅所着的全面系统的结合历史和经济学理论对日本制造业观察和分析了制造业发展演化的规律和特点。对日本制造业的崛起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战略作出了详细的解剖和研究。

  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在他的着作《谁在拯救中国经济》一书中分析和阐述了自从 2008 年全球爆发金融海啸以后实际上是由于中国经济并没有真正受到金融方面太多冲击,而是由于中国制造业本身存在危机。他认为中国经济率先出现回暖现象的背后真相并非金融问题,通过剖析股市、楼市、车市等不同市场的表现和变化原因,郎咸平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指出萧条绝不等同灭亡,机会和挑战总是同时存在的。在对比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大量数据后归纳出投资方向,那就是制造业产业链条的整体发展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制造业的危机与出路》是郎咸平教授重新梳理并再版的又一部以市场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对于中国制造业很有借鉴意义的书。该书坚持用数据说话这种西方经济学家普遍采用的学术工具,以产业链条为分析线索,对中国面临困境的企业提炼归纳出西方发达国家类似出现过的问题并建议出如何解决的策略。其中对中国茶叶、服装、鞋、文具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以为豪的江浙民营企业对比发达国家市场类似产品如何经营作出分析指出差距。指出浮躁、投机取巧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诸如中国制造已经不再价格低廉、世界工厂已经逐渐转移等现象,郎咸平作出了分析并指出真正的世界工厂不仅仅是生产廉价小商品,还要具备技术实力和质量水平。郎咸平教授还对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市场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过多的行政干预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政府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国外类似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成功经验,郎咸平提出以产品设计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强大的关键。这和邓小平早就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一致地,的到了广泛认同。

  1.4 研究方法

  通过对全球经济增长中制造业的重要性分析和挖掘,总结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强大经济替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和其自身市场经济发达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主要战略格局。关于制造业经济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一方面通过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得到广泛的被公认的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对专业研究机构通过其自身的专业团队所发布的数据收集为研究分析提供了可靠基础。

  结合中国现有的制造业水平和特点,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对制造业的影响以及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机遇进一步分析。无论在宏观的发展战略上还是在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机制形成方面,都对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第2章 中国的制造业

  2.1 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

  2.1.1 广义的制造业

  制造业所指范围囊括了市场上的所有可以用来贸易的有型产品的生产。即对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例如金属矿藏、石油煤炭、水、空气等,以及社会资源,例如科学技术和信息、机器设备、银行资金、专业人才等,根据市场的发展,运营相应的制造工艺过程将其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的所有行业。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和制造业水平直接相关联,其主要内容有:括:产品设计开发、市场研究和销售、物流系统、生产运营系统。

  2.1.2 狭义的制造业

  狭义的制造业则是指不包括石油在内的所有可在市场交易的产品生产行业和与其相关的行业。

  2.1.3 制造业的衡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经济学指标有很多,诸如: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国民生产总值(GDP) 、火车运力指数、工业用电指数、还有 ISM 指数(“InstituteofSupplyManagementManufacturingIndex”),它是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经济数据,它反映了美国经济繁荣度和美元走势情况。

  2.1.4 中国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制造业在2011年达到了28万亿的总产值(此数据来源于广东卫视《财经郎眼》),201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为 473,104 亿元。这样看来,制造业在一年里直接创造了将近百分之六十的财富。中国制造业多具有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比较优势,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价格优势。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使双方利益最大化。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有纺织、服装、家电制造企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的制造业逐渐提高自身的水平。如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告诉铁路是中国制造的。世界上目前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是中国制造的。在将来,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更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业有北重南轻的特点。东北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山西、河北、大连、西安等地区建设有诸如首钢、沈飞、太钢、太重、哈飞、西飞、大连造船等重大项目。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龙头,拥有造船、汽车、精密机械等方面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制造企业,并且和世界一流的汽车公司合资,上海汽车先后和德国大众集团还有美国通用汽车这样的产业巨人建立合资公司。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义乌、温州等拥有最多最早制造服装、鞋、文具、日用品等民营制造企业。广州和深圳是中国最先开放的地区,凭借地理位置靠近香港的优势最先发展家用电器制造业,如今已经拥有格力、美的电器这样的白色家电制造业。伴随着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广州汽车先后与日本丰田、本田两大汽车制造业巨头合资建立工厂。湖北是第二汽车集团所在地,通过与日产公司和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的合资合作,生产合资品牌汽车产量和质量都持续提高。越来越过剩的产能数量,已经让中国以低价出口的贸易战略占据明显的优势。低端的制造业正在逐渐从中国转移出去,我们需要升级转型到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制造业。

  2.2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

  中国的制造业从改革开放以前的自给自足的水平到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合资建立工厂和持续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如今,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国外市场。上海自贸区的批准建设,表明中国面对国际市场更加开放的态度和更加投入的决心。允许在自贸区内进行商品的自由储存、展览、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的。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更加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区域合作方面,随着“新的丝绸之路”的重新启用,稳定了西部开发开发的局面。建设新型高速铁路可以在提高自身资产收益的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消化过剩产能。这符合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中国向友好国家发展合作对未来制造业的合理升级势必有积极的作用。中国政治重新启动丝绸之路,在贸易、服务、能源等方面产生很多投资和发展机会。

  2.2.1 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劳动力成本低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诸如纺织品、服装、手工编织品等是中国出口的绝大部分。

  由于中国市场化的程度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深入的,最先开放的市场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比如日用品、服装、鞋帽、文具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获得进入该类市场的条件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基于个体追逐利益的市场原理,越来越多的产品提供者很快形成自由竞争市场给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合理的价格,为生产者获得利益提供机会。与此同时,过多的产品提供者进入市场形成了此类产品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是指企业参与生产的固定资产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组织条件下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产品过剩。产能过剩的企业效益出现下行,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由于过剩的产能导致开工减少从而造成资源的闲置和引起物件总体下造成通缩压力使宏观经济稳定性降低。同时,产能过剩还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企业的投资预期,还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增加和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

  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造成的。这反映出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导致供给能力超出了需求能力。实际上,许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导致企业技术竞争力薄弱而走上主要以资源投入为主的扩张道路,并没有着重提高质量和增加技术投入。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并没有实现资本和技术的有效集中和应用,一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能形成垄断从而导致行业增长过度是企业自身不能得到市场机制的矫正。

  2.2.2 中国制造业的规划

  国际化和智能化制造与互联网相结合被公认应该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之配套相关行业的改革也必须同步展开。

  中国出国总额中 55%是外资企业制造的产品,而在高科技产品出口中 78%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制造的.传统的出口产品行业正在转型升级。比如家电业中,美的电器在 2013 年已经大规模的裁员 32000 人;服装行业中,雅戈尔也裁员 17000 名;国内汽车业着名制造商比亚迪,也裁员 5600 人。这种现象在提醒着市场的参与者和观察者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越来越高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已经开始减小生产规模(数据来自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

  制造业的软环境发展尤其重要。智力资源产业才是国家制造业的核心产业,能够真正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不仅仅是廉价的劳动力而是高水平的工艺水平和先进的设备。这些才能真正让中国从“世界车间”华丽转身为“世界工厂”,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让人类更多的享受科学成果带来的福利。

  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比肩制造业,需要在战略规划上不输他人。中国的未来制造业发展也应注重发展智能化、柔性化、新材料、机器人、3D 打印、信息网络等技术前瞻性的相关产品和投资建设。按照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思路,逐渐将重点从硬件投入向软件投入和服务支持产业转移。中国的制造业在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避免盲目推进和缺乏系统性等情况。要形成制造业的中国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就应该借鉴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为中国未来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持。

  未来制造业正在向柔性化发展,也就是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定制服务和产品;未来制造业还在向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进一步解放人类的体力劳动;未来制造还将采用更多新材料,人类利用资源的同时将不再伤害环境。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制造业,互联网能够迅速地协调实现快速的配置相关资源。互联网与加工和仓储设备相结合,让每一台机器都具备通讯功能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网络传播信息接收指令信号。移动互联终端的发展和应用最终会实现无人工厂,彻底解放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劳动,实现高效率制造。中国已经重视并且设计中国制造也如何追赶甚至领先国际水平,中国政府所拟《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规划》中对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水平都提出了相当的要求。这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发展的路上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