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广东省是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战略区域,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地引领作用,同时也十分有力的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大局。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的经济政策,位于沿海地区的广东省自然首当其冲,顺应世界制造产业发展的趋势,在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制造业逐渐成为其经济的中流砥柱。广东省一直被称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这许多年来,其生产的制造产品也销往全球各地,不仅支持了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也为全国的经济提升做出了贡献。据统计数据知:1978 年广东省的 GDP 只有 185.85 亿元,到 2004 年之时,己经达到 18864.62 亿元,已经翻了 80 多倍,足见增长之快。在 2008 年的时候广东省的 GDP 已然达到了36796.71 亿元,相比 1978 年翻了近 200 倍。1978 年广东省的 GDP 在全国 GDP中的份额只有 5.1%,在 29 个省市中全国排名 23,可见排名相当靠后。然而到了2004 年,这一比例已经升至 11.7%,居全国首位,而且全国出口总值中近三分之一的江山也被广东省独占。在 2008 年前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减慢。广东省的 GDP 在外部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在全国 GDP 中的占比仍然超过 10%,全国各省市排名稳居第一。到了 2013 年,广东省全省 GDP 已经突破了 6 万亿。这些突出的成绩与广东省制造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制造业是广东省的经济重心,它的产值是全广东 GDP 的主要组成部分。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为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强大的助力。
然而,2008 年以来,广东制造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制造产品处在国际价值链中低端,收益甚微;产业结构低端;投入高、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严重阻碍了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用工短缺、石油电力等资源的匮乏以及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出现都反映出广东省制造产业整体竞争力大不如从前;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高质量、高标准的核心技术人才和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人才的明显不足;OEM 模式的贴牌生产,打造自主品牌意识的缺乏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广东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1.1.2 选题意义
探索广东省制造业通过何种路径转型升级,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以致推动广东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新常态下的广东省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制造业转型升级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关的文献也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高新技术融合制造业模式、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这些方面,笔者在本文的创作中也参考借鉴了这些现有成果,但是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互联网嵌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产业链中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后端的营销服务环节等角度来研究。丰富的理论研究和独特的创作视角,使研究所得理论更富价值。笔者也希望所作研究可以丰富并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从实践层面看,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G20 中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经济将在未来 5 年平均增长 8%,而发展中国家年均将增长 18%,增速远高于其他传统经济领域,也就是说互联网背景是近些年的发展趋势。那么,制造业在面对电商的冲击时,如何抓住网络经济的契机寻求突破实现广东省的产业间及产业内双重升级,和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有操作性的意见方法就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主要开始于 1920 年以后,当时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为以知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技术知识型产业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前端力量,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制造业仍是经济的中流砥柱,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给新技术产业让路。所以,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些学者便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观点。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相当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理论,有代表性主要有日本学者赤松要根据日本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东亚产业转移的情况,提出了“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20 世纪 70 年代,小岛清在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形成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弗农(R.Vernon)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该理论主要是从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来分析生产区位变化的,扩展了技术差距理论。
钱纳里从长期视角考察了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内部各部门所处位置以及表现作用的变化,以此找出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变的原因,即产业间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的存在。为以后研究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做了铺垫。钱纳里利用二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的9个准工业化国家或者地区在20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数据资料,建立了多国计量回归模型,最终形成 GDP 市场占有率模型,即是为后人所知的标准产业结构。具体说来就是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经济从欠发达时期到发达经济时期的整个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任何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演进和推动都是靠产业结构转变完成的。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在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工业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率的影响权重较小,人均 GDP、需求规模和投资比率的影响权重较大。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索洛(Solow)提出的“TFP 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从经济增长方面看,科技进步、资本、劳动等的要素投入都会促进经济增长。索洛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相当于国民经济的产出增长比率除去资本、土地、劳动等的要素投入的剩余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就相当于国民经济的总增长率与资本要素增长率和劳动要素增长率的加权之和的差。罗默(Rome)和卢卡斯(Lucas)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不再像原来的理论一样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转而注重经济运行整体内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是内生技术变化而非外部因素。
主导产业理论是 1960 年美国的着名经济学家罗斯托 (Rostow)在他的经济学着作《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提出的。罗斯托认为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部门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导产业部门得到了发展,才能发挥其带动作用,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关于产业选择基准,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日本的着名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根据日本的基本国情,规划其产业结构时提出了日本产业政策和主导产业选择的两条基准:第一个是生产率上升率,第二个是产业收入弹性系数。他的理论受到了当时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标志着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初步形成。此外,在 21 世纪的新兴战略产业研究中,Masaaki Kotabe 就战略产业的高科技创新技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十分丰富,很多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较为深入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1992 年,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就提出了“微笑曲线理论”,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不再生产最终产品,转为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完成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最终产品的形成过程,经过市场探究、思维生成、科技开发、零部件制造加工、市场流通、服务等环节,生成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设计,属于全球性质的世界竞争;右边是营销服务,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由于制造环节的科技含量较低,全球来说制造环节供过于求,利润率低,但是研发环节与营销服务环节的附加价值高,因此未来的产业应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也就是在前端加强开展智慧产权知识创新,在后端加强消费者为主体的营销与服务。
孙尚清(1982)就技术改造面对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肯定了科学技术改造升级的战略性和传统制造产业进行科技改造的重要性。蒋杏(2007)提出互联网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互联网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可以使信息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流动,并且使得信息传播更快捷速度。陈小洪(2009)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从产业链创新的角度去推动,也就是构成产业链的主要企业由于需求或者供给的激励,在上下游关系进行配合或者其他方式推出创新商品。张华(2010)提出产业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这里的产业融合是指制造业产业内的融合,也即是制造业内部通过兼并重组达到的融合,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还有制造业与新兴网络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等。孙宝强(2011)通过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思考解读了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几个误区,解释了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口号性质的空话;也不是一定要联系高新技术产业或者低碳产业;更不必一定走高技术路线。
通过解读引发了对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郭伟锋,王汉斌,李春鹏(2012)是从协同机理的角度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他认为去与制造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环境以及其他企业、上下游组织等构成。政府、环境、行业协会等属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控制参量,起导向作用;企业、产业链协同和产业协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序参量,起支配作用。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推动制造业的演化发展。王 雷,陈畴镛(2013)通过对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的制造企业多数为传统产业或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研究最终得出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秦可德,秦月等(2013)从全球化的背景讨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他的观点是只有明确了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制造产品的空间网络动态分布才能有效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张近东(2014)把着重关注产业互联网化,倡导各个产业交融互联网,进而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芮雪琴(2014)则是就产业集群升级与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因果互动关系角度来研究,提出既可以通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来带动产业集群升级,也可以反向带动通过产业集群升级来推动区域整体转型升级。
1.2.3 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高新技术融合制造业模式、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等方面。目前,研究成果比较集中的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都为本文研究广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方法和模型。但是,从现存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有针对当前互联网背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做深层次的理论探究,本文试图通过相关分析来解释制造业转型升级困难的原因,并结合广东省制造业的现状,提出具体的广东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