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意大利语论文 >

意大利语和汉语动结式的模式特征

来源:现代语文 作者:吴菡
发布于:2019-05-24 共7654字

  摘    要: 本文分别对意大利语和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构成、语义关系和语义限制等方面进行考察, 比较两种语言动结式的结构模式, 分析其在语意限制、语序、句法构成和语义指向方面的差异, 以期对意汉两种语言的动结式的结构特点有更详尽的认知, 从应用角度来看可以帮助第二外语习得学生避免因母语习惯的迁移造成动结式的误用。

  关键词: 动结式; 意大利语; 汉语; 类型学;

  动结式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有关动结式的讨论包括其论元结构 (郭锐, 2002;施春宏, 2005) 、语义指向 (李晓东, 2008) 、认知功能分析 (宋文辉, 2003) 等多个方面, 所涉及的理论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如句法学中的小句理论 (彭国珍, 2011、2012) 、构式语法理论 (唐一萍, 2011、2012) 双动词系统 (沈阳, 2010) 以及词汇语义表达方面的事件语义学 (高明乐, 2011) 等。外语动结式的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Jespersen (1909-1949) , 目前, 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或从事件结构角度 (Tenny, 1994) , 或从词汇语义角度 (Jackendoff, 1990;Levin, 1993) , 或从句法结构 (Hoekstra, 1988;Levin&Rappapot Havov, 1995;Van Valin, 1990) 或从构式角度 (Goldberg, 1995;Goldberg&Jackendoff, 2004) , 或以语料库为依托从认知和语用角度 (Boas, 2003) 研究动结式。此外, 国内学界还较多地讨论了英汉动结式对比研究 (赵琪, 2008、2009;罗思明, 2009;陆燕萍, 2012等) 而除英语以外的汉外动结结构的对比及其他跨语言的类型学考察所见不多, 因此本文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界面总结比较汉语及意大利语的动结式结构模式, 以期对意汉两种语言的动结式的结构特点有更详尽的认知, 从应用角度来看可以帮助第二外语习得学生避免因母语习惯的迁移造成动结式的误用。

  一、意大利语动结式的模式特征

  Washio (1997) , Ingrid Kaufmann&Dieter Wunderlich (1998) 根据第一个谓词后“NP”和第二个谓词之间的关系通过类型学的考察发现不同语言中动结式的不同结构模式首先取决于是否允许添加独立的及物性谓区分三类动结式:第一类, 强动结式 (strong resultatives) :其动词意义与R的意义相互完全独立, 此时, 我们无法从动词意义预测出动词后NP在动词行为干预下会处于何种状态变化, 如英语、德语、荷兰语;第二类, 弱动结式 (weak resultatives) :其动词意义与R的意义不相互完全独立, 动词表示致使事件, 不一定引发某种变化, 但有“某些状态倾向”属性 (a dispositiontowards certain states) , 表示一种潜在的致使变化, 从动词意义可以预测出结果状态, 如意大利语、日语;第三类, 假动结式 (spurious resultatives) , 即非作格动词 (unergative verbs) 带假宾语构成的动结式。此外不同语言的动结式构成动词与动词类型 (及物/不及物动词;非宾格/非作格动词) 有关。如下面不同种类的动结式的英语例句:

意大利语和汉语动结式的模式特征

  (1) a.The cook cut the meat into small pieces.

  b.The waiter wiped the table clean.

  c.The joggers ran the lawn flat.

  d.The baby cried herself to sleep.

  e.The butter melted soft.

  f.The vase broke into many pieces.

  意大利语只有“1a”和“1f”存在动结式结构, 因为AP短语收到了严格限制, 而德语则对应拥有“1e”以外所有种类的动结式结构 (“1e”中主要动词为非宾格动词) 。学界在研究动结式时普遍将英语作为所谓的“标准”, Legendre (1997) 认为罗曼语族的语言不同于英语, 不能拓展动词词汇概念结构。Napoli (1992) 则将意大利语的动结式同英语的动结式进行了对比, 阐述了意大利语动结式论元结构和语法功能与英语的不同。实际上意大利语中只允许次范畴论元为介词短语 (PP) 结构构成动结式。形容词短语 (AP) 的动结式则只能出现在受限的条件下。根据 (Merlo, 1988;Demonte, 1989;Napoli, 1991;Mallén, 1991;Fong&Poulin, 1996) 意大利语像其他罗曼语族的语言一样在动结式的构成上十分受限, 但依然存在从属性的谓词。如描写性形容词可以构成动结式:

  (2) a.Gianni mangia la carne cruda.

  (Gianni生吃肉。)

  Gianni eats the meat raw.

  b.Gianni lascia la stanza vuota.

  (Gianni空出来房间。)

  Gianni leaves the room empty.

  (Merlo, 1988:338)

  及物动词并介词短语支配的直接宾语可以构成动结式。如:

  (3) a.Ho tagliato la carne in piccoli pezzi.

  (我把肉切成小块。)

  I cut the meat in little pieces.

  b.La cuoca ha pressato la carne a fettine sottili.

  (初始把肉压成细丝。)

  The cook pressed the meat to thin slices.

  如果及物动词并形容词短语支配直接宾语则可接受性不高。如:

  (4) a.?Ha dipinto la macchina rossa.

  ?他把车涂成红色。

  He painted the car red.

  b.*Ha strappato la lettera fine.

  (*他把信撕成碎片。)

  He ripped up the letter fine.

  (in small pieces)

  Napoli (1992:75-77) 指出只有当形容词短语满足以下三种情况时才可以提高其作动结式的可接受度。

  1.表结果的形容词是重叠形式。如:

  (5) a.??Ho stirato la camicia piatta.

  (我熨平衣服。)

  I ironed the shirt flat.

  b.Ho stirato la camicia piatta piatta.

  (我把村衫熨得平平的。)

  (I) have ironed the shirt flat flat.

  2.如果情境中有另一个可以同形容词短语进行对比的结果。如:

  (6) a.??Li abbiamo scoloriti bianchi.

  (我们把它们漂白了。)

  We bleached them white.

  b.Li abbiamo scoloriti quasi, ma no perfettamente, bianchi.

  (我们把它们几乎, 但不完全, 都漂白了。)

  We bleached them almost, but not perfectly, white.

  3.在祈使句中能建立起终点结果的情况。如:

  (7) a.*Maria sbatte le uova cremose.

  (玛利亚打鸡蛋成糊。)

  Mara is beating the eggs creamy.

  b.Sbatti le uova cremose!

  (把鸡蛋打成糊!)

  Beat the eggs creamy!

  此外, Napoli还指出, 意大利语形容词短语能否和单个动词共现构成动结式, 还与宾语的物理性质造成的即时效应有关, 一般来说瞬时活动的效果构成动结式其可接受度高于持续性活动。如英语中“Gianni hammered the metal flat”是合乎语法的。而同样语义的句子在意大利语中直接对应成动结式则可接受程度很差, 但如果我们将锤的受事由金属变成箔片则其可接受度会得到提升, 原因就是将金属块锤平一般需要多次, 而箔片一般锤一次就可以。

  (8) Gianni ha martellato*il metallo piatto/?la carta stagnola piatta.

  Gianni hammered the metal flat/the tin foil flat. (Napoli, 1992:77)

  Woshio (1997) 针对Napoli (1992) 的有关意大利语动结式的观察提出了异议, 认为Napoli所列的描写性形容词构成的动结式是“假动结式” (spurious) 。如:

  (9) a.Quel macellaio taglia la carne sottile/grossa.

  That butcher cuts the meat thin/thick.

  屠夫把肉切细/粗了;屠夫细细/粗粗的切肉。

  b.Mia figlia ha cucito la gonna troppo stretta/larga.

  My daughter sewed the skirt too tight/wide.

  我女儿把裙子缝太窄/宽;女儿紧紧的/松松的缝裙子。

  c.Quell’anatra, l’hai cucinata saporita/insipida.

  That duck, you cooked it tasty/tasteless.

  那鸭子你烧得很有味道/没有味道;*那鸭子你有味道的烧。

  d.Macinateli fini/grossi.

  Grind them fine/coarse.

  把他们磨细/粗;??把他们细细/粗粗磨。

  Woshio (1997:17) 认为“假动结式”有4个特征:1.一种特殊的行为直接导致特别的状态;2.无论是看作修饰结果状态还是动作行为意义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形容词可以换成相对应的副词而意义不变;3.形容词都存在对应的反义词;4.如果是用反义的形容词则标准的语义不能词可以换成相对应的副词而意义不变;3.形容词都存在对应的反义词;4.如果是用反义的形容词则标准的语义不能释义为X使得Y变成Z。也就是句中的形容词的语义的指向到底是指向动作行为, 还是指向宾语状态是存在争议的。如果形容词短语是指明动作的实施方式, 则不应再考虑考这样的“假动结式”。

  从语义上来看, 单独的描述性形容词如“crude” (生的) , “piatta” (平的) 都表达的是一个临时的状态而介词短语“in piccoli pezzi” (成小块) 表达的是状态的变化, 即宾语经过了由大到小的状态的改变, 最后结果变成了小块, 同时介词短语一般还具有方向性, 显示动态意义, 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动结式。而一般情况下, 描述性形容词直接跟在宾语后没有“使成”意, 且如果修饰动词一般应有严格的副词标记, 不应考虑为动结式。但这些形容词在特定情形下或者在特定的句式中, 从人类普遍认知模式来看应理解为动作产生的结果, 即经历了变化的过程, 如例 (2) 中的b句, 例 (9) 中的c句, 例 (9) 中的d句。因为研究者普遍认为结果短语是不能和静态动词共现的 (Hoekstra 1988) , 所以其相关的限制应该描述为状态变化必须和动词所表示的动词结束时同时发生。这一限制可以排除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随后发生的状态变化间存在时间延误的表达。这一点在Goldberg (1995:8.6.2) 对动结式构式的限制条件中也得到了印证, 同Napoli (1992) 有关物品属性的观察也是一致的, 实际上无论是上述的形容词重叠手段、意义对比的手段以及祈使句句式意的作用, 本质上都是通过创造特定的终结点来强制表达让物体产生某种变化。所以, 即便是描述性形容短语, 依然具有动结式的意义, 形容词短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经历了语义上的重新解释。

  如果进一步观察哪些情况不能构成意大利语的动结式, 就可以发现, 非次范畴论元 (非作为内论元的情况下) 不管是句中主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 或者是介词短语或者是形容词短语其可接受性都很差。如:

  (10) a.*Ha guidato la macchina a pezzi.

  他把车开成碎片了。 (及物动词guidare开车)

  He drove the car to pieces.

  b.*Corre le sue scarpe a brandelli.

  他把鞋子跑成碎片了。 (非作格动词corre跑)

  He runs his shoes to pieces.

  c.*Lo urla sordo.

  他把自己喊聋了。 (不及物动词urla喊)

  He shouts him deaf.

  此外, 意大利语中并不排斥非宾格动词同介词短语构成动结式, 因为非宾格动词本身就带有状态变化的意义, 但非宾格动词同形容词短语则不可以。如:

  (11) a.La montagna di rifiuti cresce in altezza.

  (垃圾食品高度不断增长。)

  The trash heap is growing into the air.

  b.La lastra di cristallo si è rotta in cinque pezzi.

  (水晶轴断成了五块。)

  The sheet of crystal broke in five pieces.

  c.*Il fiume è ghiacciato solido.

  (*河水结冰坚固。)

  The river froze solid.

  根据Bierwisch (1989) 词的意义有两个层次:一是语义形式 (semantic form, SF) , 它是语义部分与语法相关的意义部分, 反映复杂谓词的构成和据顶论元的语义层级, 不包括一些可以隐含的意义。另一个是概念结构 (Conceptual Structure, CS) 概念结构的语义更为综合, 它由概念成份组成并属于不同的本体范畴, 如“Thing, Event, State, Action, Plate, Path, Property及Amount”等。每个句法成分 (除了无内容的“it”和“there”) 都对应一个概念成分。但并不是每个概念成分在句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句法成分。这可以解释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数量的论元。在“SF”中, “A&B”里如果“AA”是中心动词开启了一个可能的意义空间则“B”就是一个这个意义空间类的具体选项, “A&B”不可能不相关。假设动词的意义空间是由动词本身及被它激活的论元的“性质”所决定, 那么便有了可能动词 (possible verb) 的概念:在一个分解的动词语义形式里, 每个更深层次嵌入的谓词必须能指明更高层次的谓词或者由更高层次谓词激活的“性质”。

  由于非宾格动词本身就含有状态变化的意义, 介词短语“in altezza” (变高) 是变大的次类, “成五片”是变小的次类, 因此是两个成分构成一种变化, 符合可能动词的规则。动结式的谓词能指明且包含主要动词的变化, 因此意大利语中的非宾格动词可以构成动结式。事实上, 根据Ingrid Kaufmann&Dieter Wunderlich (1998) 下述语言都可以通过非宾格动词构成动结式, 此外作者还证明了日语和意大利语在构成动结式方面是相类似的状况, 属于弱动结式模式。

  摘    要: 本文分别对意大利语和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构成、语义关系和语义限制等方面进行考察, 比较两种语言动结式的结构模式, 分析其在语意限制、语序、句法构成和语义指向方面的差异, 以期对意汉两种语言的动结式的结构特点有更详尽的认知, 从应用角度来看可以帮助第二外语习得学生避免因母语习惯的迁移造成动结式的误用。

  二、汉语动结式的模式特征

  在描述汉语动结式的特征前, 我们先引用前人的一些论述来先看一下属于典型强动结式模式的英语的动结式的情况。之所以将英语归入强动结式模式是因为英语动结式中还含有意大利语中不能出现的非子语类宾语 (subcategorized object) 和假宾语 (fake object) 现象。如:

  (13) a.He hammered the metal flat.

  b.He cried himself hoarse.

  c.He drank the pub dry.

  d.The joggers ran the pavement thin.

  Goldberg (1995) 就应用构式语法理论对上述例句进行了有力的解释。如例 (13) 中, “run”作为“跑动”义是不及物动词, 不能指派受事这样的语义角色 (semantic role) , 受事“pavement”由构式提供, “drink”既可以及物也可以不及物, 但它作及物动词时的子语类宾语应该是受事, 即被喝的东西, 如“water、coffee”之类, 而经历状态变化的“pub”不属此类, 受事论元同样只能由动结构式提供。再看由反身代词充当假宾语的情况, 如例 (13) b句中的“cry”是不及物动词, 不提供受事语义角色, 发生状态变化的受事“himself”由构式提供, 并且因为其与主语“he”共指, 要求这个受事必须以主语的反身代词形式出现在动结式宾语空位。Ingrid Kaufmann&Dieter Wunderlich (1998) 还就动结式的能产的强弱进行了测试。

  由此来看, 汉语动结式的能产性很高, 表现出了强动结式模式。实际上汉语动结式是动结式中的一类, 另一类是动趋式。动结式因为语义特征不明显而以其句法特征命名 (动词+补语) , 动结式 (动作+结果) 和动趋式 (动作+方位趋向) 分别以其独立的语义特征而相互区分。我们发现意大利语动结式的情况与汉语相似, 也是由表动作的动词和表结果的补语构成。意大利动结式被认为是表示位移的使动结构 (caused to motion相当于汉语的动趋式) 的隐喻扩展 (状态的改变相当于空间处所的改变) , 通常与使动结构统称为广义的动结式 (相当于汉语的动结式) 。但进入意大利语汉动结式补语位置的句法成分不同于汉语, 意大利语由形容词或介词短语承担, 而汉语的补语由动词承担。同时汉语动结式允许及物动词和结果补语相融合, 直接指向主语而非宾语, 这种情况下的动结式不同于其他很多语言的动结式。如:

  摘    要: 本文分别对意大利语和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构成、语义关系和语义限制等方面进行考察, 比较两种语言动结式的结构模式, 分析其在语意限制、语序、句法构成和语义指向方面的差异, 以期对意汉两种语言的动结式的结构特点有更详尽的认知, 从应用角度来看可以帮助第二外语习得学生避免因母语习惯的迁移造成动结式的误用。

  (14) a.孩子哭红了眼睛。

  b.李四追累了张三。

  例 (14) a句中, 形容词补语指向眼睛, 而例 (14) b句中, 形容词补语可以指向主语李四也可以指向张三。

  此外, 结果补语指向动作的受事与动作的施事相比, 动作的受事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自由, 既可以出现在动词前面, 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句法上, 动作的受事也十分灵活, 能做动结式的主语或宾语, 并且还允许出现在动词前做“把”的宾语或“被”字句的主语。从受事成分出现的句法位置来看, 可以是主语或宾语, 也可以是“把”字句中“把”的宾语。如:

  (15) a.昨天我打篮球时, 眼镜被打坏了。

  b.他把刚洗好的衣服晾到阳台去了。

  结果补语指向动作行为本身, 对动作进行描写、说明、评价, 说明述语动词的性状、程度等。一些动结式可带宾语, 所以补语有时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本身所达到的结果或某种状态, 还可以表示动作作用于受事, 使受事产生的某种变化。如:

  (16) a.你写慢一点儿, 最好一笔一画地写。

  b.等你学完了基本语法, 再去读短文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我们再从其他几个方面比较意汉动结式的异同:

  首先从构成成分和语序看, 现代汉语中动结式结构复杂语序类型多样。根据罗思明 (2009) 汉语动结式根据构成成分和语序主要有如下八类基本句法结构, 每个大类根据低层次语义关系、R和O的句法形式可以进一步细分:

  第一类, SVRO, 结合低层次语义关系和R句法形式可以细分 (括号中文字表明标记性成分) , 如:他推开窗户, 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施事主语)

  第二类, SVR, 如:饭煮熟了。 (受事主语)

  第三类, “把”字句动结式, 如:他把花瓶打破了。

  第四类, SVRO1O2, 如:李老师教会了我音标。

  第五类, SOVR, 如:你酒喝多了。

  第六类, SVOR, 如:我打你不死。

  第七类, SV1OV2R, 如:我吃肉吃腻了。

  第八类, SV1O1V2RO2根据O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小类:a.我写信写落了一个字;b.我写字写落了一个;c.我吃核桃吃坏了一颗牙。

  意大利语的语序只有SVOR, SVRO和SVR。且意大利语动结式的基本句法语序是:SVOR和SVR。SVRO有很大的限制, 出现频率比较低。

  其次, 从句法平面上看现代汉语中动结式结构复杂。含动结式的短语最常见的充当的句法成分是谓语, 其次还可以充当定语、状语、主语和宾语等。动结式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 其后可以不带宾语, 也可以带体词性宾语。而意大利语中基本只有及物动词和非宾格动词两类可以构成动结式。如:

  (15) a.中午的饭煮多了, 留着回头吃。

  b.他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

  再次, 从语义限制上来看意大利语动结式较之汉语存在更多的语义限制。对于意大利语动结式来说动作与动作带来的结果之间没有时间间隔, 变化在动作结束的瞬间实现, 而对于汉语动结式来说, 动作和结果之间存在时间间隔的可能, 即有两种情况。如:

  (16) a.他喝吐了。

  b.他割断了绳子。

  (17) a.我们吃坏了肚子。

  b.我们唱红了那首歌。

  例 (16) 描述变化在动作结束时已经发生, 动作与结果之间没有时间间隔。例 (16) a表示“他一直喝”, 直到“吐了”, 强调的是动作的过量或过度, 例 (16) b应理解为“他刚刚割完绳子, 绳子就一分为二了”, 无论割的动作是反复进行的还是瞬时实现的。而例 (17) a则不一定表示“我们一直吃直到吃拉肚” (无间隔) , 更常见的理解是“我们吃多了”, 或“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或是“吃了不对胃口的东西”, 导致我们“后来拉肚子了” (有间隔) 。相似地, 例 (17) b可以解释为“我们一直努力唱直到成功” (无间隔) , 也可以解释为“我们出色的表演使那首歌在我们表演过后流行起来” (有间隔) 。汉语动结构式中对象和受事的分离, 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汉语构式中动词与宾语之间有距离间隔, 而在意大利语中两者紧邻, 这一差别决定了汉语动结式远高于意大利语的能产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 从语义关系上来看, 意大利语的动结式致使意单一, 而汉语这种致使情境包含多种关系, 如使因事件, 致果事件。使因事件表示活动, 致果事件表示状态, 这两个事件之间有一种致使关系。很多可以用汉语动结式表达的句式在意大利语中都难以找到对应的翻译。反之,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我们应避免受汉语母语的影响而造成意大利语动结式使用的偏误。

  参考文献

  [1]郭锐.动结式的论元结构[A].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一) ——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3]代尊峰.英汉动结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赵琪.英汉动结式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4) .
  [5]彭国珍.结果补语小句理论与现代汉语动结式相关问题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6]高明乐.事件语义学与动词语义表达式[J].外语学刊, 2011, (2) .
  [7] Goldberg, 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 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8]Lambrecht, K.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A Theory of Topic, 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Discourse Referents[M].Cambridge:CUP, 1994.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原文出处:吴菡.意汉动结式结构模式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3):148-15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意大利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