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晋中村名特征的调查研究
【第一章】晋中村名的语言与地域文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晋中村名的语音特征分析
【第三章】晋中村名的语素构成方式分析
【第四章】村名命名法与晋中村名类型分析
【第五章】晋中村名的修辞分析
【第六章】晋中村名的文化分析
【第七章】晋中村名的规范化
【结语/参考文献】晋中村名规范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 论
地名,是记录、标志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地名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地名,是地名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地名中往往也蕴含着重要的历史、地理、民俗等重要的文化信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地名中隐含着的文化内容需要我们去发现与分析。村名,作为地名中有代表性的一类,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某一特定区域的村名,可以找到区域村名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1.1 地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地名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信息学等学科入手研究地名的文章也不在少数,相对来说,从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研究地名还相对较少。
1.1.1 国内外关于地名的研究
1.1.1.1 国内关于地名的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地名学的起步较早。我国的地名起源可以追溯到语言起源时的远古时代,远古的甲骨文就已经有大量古地名出现痕迹。
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周礼》卷三三中出现了"地名"这一词语,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地名"一词的记录。但文中的"地名",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所说"地名"的概念。
先秦时期,地理着作《禹贡》,全文虽1193字,但记载地名约130处,是地名学历史上的重要着作。保存民间传说中的大量地理知识的先秦重要典籍《山海经》中就出现了众多地名,地名数量超过1000条。在汉代,《说文解字》《释名》和《尔雅注》,都保存着大量的古地名。东汉时期,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一席的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记述了全国地域范围内的重要地理信息,包括各地的地理情况、历史传说,以及各地有特色的物产、人口总数,还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各地的风俗,其中记录的地名全书超过了4500条。魏晋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史上的伟大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详尽地介绍了全国范围内的上千条河流,并将流域范围内的地名以及地名涉及到的地理情况、历史传说等予以详细的叙述,是重要的记录地名的文献,其中出现的地名超过两万条,郦道元更是对其中的约十分之一的地名进行了地名渊源的解读。
地方志,是研究地名尤其是进行地名渊源解释时必须要用到的重要文献。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地域的地方志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地方志中还往往有着当时当地的地理情况的记载,从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的风俗、民风等重要的人文信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元和郡县图志》,它由唐代着名地理学家、政治学家李吉甫耗时多年撰写而成,后来由于地图的散佚,仅存文字,因此,后来全书被称为《元和郡县志》。作为我国最早的全国地域内的地名志,全书为当时的全国47镇各撰写了方志,极为详尽地记载了当时全国各个地域内的地理情况。南宋以后,地方志的数量更是大大增加,明清两代地方志的数量更是极为巨大。
清代,不得不提的还有《西域同文志》。《西域同文志》由清代大学士傅恒等历时多年编纂而成,是一部人名、地名的对译辞书,它涉及了多个民族如汉族、满族、维吾尔族等的民族语言的对译,保存了大量的地名资料。《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极为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全国各个的地域的建制沿革、城池、户口、田赋、山川、人物、风俗等,保存了珍贵的地名资料,被誉为"最丰富最完善的地理总志".
清末,我国翻译和发行了有关地名以及地理的着作、文献,西方的一些地理知识借鉴到中国的地名研究中。"地名学"这一词语问世于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1933 年,上海申报馆出版《中华民国新地图》,成为地名学历史上不可不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颁布了一系列与地名整顿有关的政策、规定等,地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全国性地名普查工作也逐步开展。1977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各省的地名刊物也开始出现,如山西省的《地名知识》、辽宁省的《地名丛刊》都是有代表性的地名刊物。
现代地名的研究,涉及到众多领域,除了地名学本身对地名本体的研究,还有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语言学领域对地名的研究又分为语音、词汇、方言、语源等领域的研究。
从语言和文化视角研究地名的专着和论文不在少数,它们为接下来的地名学研究提供的新的角度,无论是语言学专家还是地名学专家,他们的思维都更加地开阔。专着如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1986),从语言角度考察了地名的语词特征,从文化学角度考察了地名与当地历史、地理、民族的关系,从地名学角度,还分析了地名与地图两者的关系。牛汝辰的《中国地名文化》(1993)从文化着眼,把地名与姓氏、宗教、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还涉及到地名与避讳、年号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次地名与文化关系全面的研究。李如龙的《汉语地名学论稿》(1998)在语言角度分析了地名的词汇系统,对地名进行了语源学的考察,全书还涉及到地名的演变,考察了汉语地名反映的文化特征。其他专着如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1987),从多方面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中第五章《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论述了中国的部分地名与民族迁徙的关系。郭锦桴的《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1993),将汉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联系,在谈到地名的章节,从语言角度对地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从历史文化、先民的社会心态、历史上先民们的迁徙活动等方面分析、考察地名与一个区域文化的关系。
常敬宇的《汉语词汇与文化》(1995),谈及了国名及其由来,也谈及了省名以及一些城市名,也重在考察地名反映的社会文化,对有关地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角度。值得一提的重要的专着还有王际桐的《王际桐地名论稿》、华林甫的《中国地名学源流》(2002)、《中国地名史话》(2006)、郭锦桴的《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等。
从语言与文化视角下研究地名的学位论文共有30余篇。如湘潭大学王晓洁的《湖南省靖州县地名研究》(2007)分析了古代封建王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对靖州县地名的影响,也分析了靖州县地名与民族斗争、民族迁徙、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与语言环境的关系,探讨了靖州地名的演变与标准化。沈阳师范大学的隋佳言的《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2010)分析了丹东地名的构成与特点,也分析了丹东地名与社会文化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其他从语言与文化视角下研究地名的学位论文还有湖南师范大学邓先军的《永州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2006)、安徽大学彭虎勰的《六安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2010)等。
从语言与文化视角下研究地名的期刊论文,如李波的《从中国地名看汉民族之心理文化》(2006)论述了地名体现出的汉民族重方位,重宗族,求安定、吉祥、幸福的心理特征。邓慧蓉的《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2003)从地名反映出人类认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普遍规律、地名与"直观"的思维方式、地名与重视方位的心理、地名与重宗族的心理等十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地名体现出的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李力的《地名文化现象透析》(2003),谈到了地名文化现象背后的地域地理状况、民族的迁徙、当时当地的经济、风俗习惯、先民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其他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如李军的《论地名与语言》(1996)、冯骥才的《地名的意义》(2005)、李全茂的《浅谈地名的功能》(2006)等。
1.1.1.2 国外关于地名的研究
20世纪初以来,国外也开始了对地名的研究,也有不少的地名学专着问世。日本有关地名的代表着作有吉田东伍的《大日本地名辞书》(1907)、镜味完二的《日本地名学》(地图篇)(1958)、镜味明克的《地名学入门》(1984) 等。前苏联的代表着作有谢列布列尼科夫的《论地名研究的方法》(1959)、茹奇克维奇的《普通地名学》等。1965年,全苏第一次地名学会议召开。再如,美国有关地名的代表着作有盖内特的《美国地名由来指南》(1905)、斯德瓦特的《名称:美国地名命名的历史诠释》(1945)等。1952年,美国名称学会成立。英国有关地名的代表着作有麦维尔的《地名学问题》(1929)、史密斯的《英格兰地名成份》(1956)等。1923年,英格兰地名学会成立。法国有关地名的代表着作有吉耶龙的《法兰西语言地图集》、隆农的《法国地名》(1929)等。1960年,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地名的研究继续发展。
1.1.2 语言与文化视角下村名的研究
关于村名的研究,大多见之于各村志、村史、村名手册之中,其中往往蕴含着村名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浙江省乡镇村名手册》(1985),《江苏名村志》(1993),余方德的《湖州市名村志》(1996)等。实际上,各村基本都有着自己或官方或非官方的村志。
除各村志、村史、村名手册外,研究村名的专着如林爱枝等的《福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8),介绍了福建省已公布的 31 个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乡)、名村。张觉明的《中国名村风水》(2009),介绍 50 多个村落与风水的关系。
目前,从语言与文化角度研究村名的论文有二十余篇,其中学位论文十余篇。如北京语言大学陈岩的硕士论文《鲁西南村名及其区域分布分析》(2004),是一篇涉及到村名与文化的有代表性的硕士论文,文章在语言与文化的视角下分析了鲁西南村名的语言结构、命名法、命名类型,论文还考察了鲁西南村名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其他为数不多的语言和文化视角下的关于村名研究的硕士论文涉及到的村名,一般以某省某个县的村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角度分析其村名的形、音、义,探讨村名来源、村名的命名方法,进而较为全面地研究村名与区域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视角下村名研究的期刊论文有梁文英的《浅析嘉祥县纸坊镇村名》(2009)、费鸿虹的《无锡自然村村名的语言文化研究》(2012)等,均是语言与文化角度研究区域性地名。
1.1.3 语言与文化视角下山西地名的研究
关于山西地名的研究,大多见之于各地名志、地名史、地名手册、词典之中,其中往往蕴含着地名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山西省和顺县地名办公室的《和顺县地名录》
(1986),朱存业的《山西省平定县地名志》(1988),山西省阳泉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山西阳泉市地名志》(1993),李玉明的《山西古今地名词典》(2009)等。除了各地名志、地名史、地名手册、词典外,研究山西地名的专着如刘纬毅的《山西三十个名村名镇》(2010),书中介绍了汾阳杏花村镇、宁武县东寨镇等山西的三十个名镇名村;李玉明等的《历史人物与山西地名》(1993),讲述了150个历史人物与山西地名的关系,其中提到的与人物有关的山西地名近千个。
目前,从语言与文化角度研究山西地名的论文有二十余篇,其中学位论文一篇。对山西地名宏观研究的如郭端平的《山西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2011)、杨晓君的《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山西地名分析》(2013)等。其他从语言与文化角度研究山西区域地名的文章还有李小平的《山西临县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2004),郭利霞、侯瑞芬的《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2005),张丽娜《山西闻喜地名的文化蕴涵》(2013),许中的《平遥城内古街巷名文化内涵探析》(2014)等,它们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具体分析山西省内某个地区的地名所蕴含的语言与文化信息。山西师范大学刘泽玲的硕士论文《临汾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2013)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对临汾的 3129 个地名进行分析与研究,分析了临汾地名的语言特征、命名类型等,也探讨了临汾地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2 晋中市概况
1.2.1 地理概况
晋中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山西省中东部,西临汾河水,东靠太行山,地理坐标为北纬 36°39′─38°06′,东经 111°23′─ 114°28′,面积约 16404 平方千米。晋中东部与河北省接壤,西部与吕梁市接壤,北部与太原市、阳泉市接壤,南部与长治市、临汾市接壤。晋中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平原、山地、丘陵地貌均有分布,境内河流分布较多,分属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晋中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显着。
1.2.2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早期,晋中的历史便已开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区域逐步扩大,平遥县太谷县等地,考古学家已经发现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
商代,逐渐出现部落和城邑。西周时期,各部落杂居于各地。春秋时期,境内多属晋国统辖,设祁、邬、涂水、马首 4 县。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境内区域分属三国。秦大一统后推行郡县制,设榆次、阳邑、祁、京陵、中都、邬、界休县。西汉初期,境内属代王刘恒领区,后分属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辖区。东汉时期,设乐平郡,境内区域分属太原郡、上党郡、乐平郡辖区。三国时期,境内区域由魏国并州统辖,分属太原郡、上党郡、乐平郡、西河郡辖区。西晋时期,境内区域分属太原国(原太原郡)、上党郡、乐平郡、西河国(原西河国)辖区。十六国时期,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先后统领境内区域。北魏时期,设乡郡,境内区域分属并州太原郡、上党郡、乐平郡、汾州西河郡、乡郡辖区。其后,东魏、北齐先后统辖境内区域。
隋朝时期,推行州县制,境内区域分属并、韩、介、辽、吕 5 州辖区。其后,又改州为郡,境内区域又分属太原郡、西河郡辖区,随后,又改为太原郡、介休郡、霍山郡管辖。唐代,建制更迭较为频繁,至后期,境内区域分属汾州、辽州辖区。五代十国时期,晋唐、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先后统辖境内区域。北宋时期,境内区域划归河东路,由辽州、汾州、太原府、平定军管辖。其后,金统辖境内区域。元代改制,境内区域分属太原路、平阳路辖区,后境内区域分属冀宁路(原太原路)、晋宁路(原平阳路)辖区。明朝,境内区域统属山西布政使司,设辽州直隶州,境内区域分属辽州、太原府、汾州府、平阳府辖区。清朝,境内区域分属太原府、汾州府、辽州、平定州、霍州辖区。
民国初年,境内区域分属榆次、介休、太谷、平遥、祁县、榆社、寿阳、灵石、乐平、辽县 11 县辖区。其后,全境区域分属河东道、冀宁道辖区,道统辖县。后来,县又直属于省。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区域由晋绥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管辖。
1949 年,晋中设榆次专区,统辖榆次、介休、祁县、平遥、太谷、昔阳、左权、和顺、寿阳、灵石、榆社、盂县、平定,阳泉工矿区也由榆次专区统管。1978 年,晋中设立地区行政公署。1999 年,撤销晋中地区,改为晋中市,辖 1 区(榆次)、1 市(介休)、9县(祁县、平遥县、昔阳县、太谷县、榆社县、左权县、灵石县、和顺县、寿阳县)。
1.3 本文的调查范围、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3.1 调查范围
本文主要把晋中 1 区(榆次)、1 市(介休)、9 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寿阳县、昔阳县)的 118 个乡镇的 2730 个村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入手对晋中的村名进行分析。
1.3.2 研究意义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两个视角,对晋中村名进行考察与研究,发现晋中村名中蕴含的历史、地理、史实、传说等文化信息。对晋中村名的考察与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晋中的地域文化,有助于我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晋中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风俗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晋中有关地名研究的缺漏,也为以后的地名学研究、以后的村名研究提供一部分典型的区域资料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晋中现有村名的命名类型与命名方式的考察、对晋中村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晋中现有地名规范化提出的一些建议,可以为以后村名的研究、村名的规范化、新村名的命名等提供一部分可以参考的资料。
1.3.3 研究方法
1.3.3.1 语言分析法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村名的语音特征、构词方式、修辞特点等方面分析和研究晋中村名,力求从语言学视角较为全面地考察晋中村名。
1.3.3.2 比较研究法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晋中村名,包括地名的音节数量、平仄搭配、构词方式、地域分布情况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晋中村名体现出的地名中的一类规律与不同特点。
1.3.3.3 数据统计法
本文对晋中区域内的村名进行不同角度的统计,如村名音节数的统计、村名结构类型的统计等,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
1.3.3.4 分类研究法
本文根据地名学的标准对晋中区域内的村名进行分类,在大类下继续分出小类,寻求同一类村名中体现出的规律性特点。
1.3.3.5 实地调查法
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了晋中的部分村庄,主要进行村名意义与来源的核实,并请教村里一些长者关于与当地村名有关的历史传说的问题,作为地名志、地方志、地名手册、地名词典及其他地名资料的补充。当实地调查的情况与有出入时,笔者采用地名志、地方志、地名手册、地名词典的记载资料。
网络语言的使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在将网络语言应用于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要规范日常用语,正确选择和辨别,以此才能实现对汉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引言语码是包括不同语言及其变体在内的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语码转换即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语码转换在许多领域受到了重视,如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20世纪早期,语码转换现象是被当作一种语言缺陷进行研究的。到了20世纪中...
在今天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多人的生活目标就是追求利益,因此大部分人认为实用性学科的学习更为重要,比如医学、计算机、会计和外语等有“钱”途的专业变得炙手可热,而提高人们文化修养的国语却无人问津,实在是令人悲哀。古汉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
内容提要:《雷雨》中蘩漪是可怕的,但当她发泄出欲望的怒火后,当她带着血与泪控诉出十八年来所收的折磨与痛苦时,我们不难发觉,她又是可怜的。蘩漪在进行着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一下的女人的生活抗争。可是当时的社会正处在中国社会黎明前最黑暗的...
曹禺是我国最着名的剧作家之一,在中国近代话剧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我们知道,在曹禺的作品中,《雷雨》是最为经典的,同时关于其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始终没有中断过,从心理学方面入手解读是近些年来文学批评中的普遍做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
第二节公务文书中应用公关语言的作用公务文书是写作主体向写作受体传达本组织主要的思想意志,是与写作受体之间相互沟通、进行有效交流的活动。这种沟通与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行为。写作主体将本组织需要传达的政策方针传达给受体,同时也需要受...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曹禺曾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所以,在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蘩漪是《雷雨》中性格极端矛盾的人物,也是作者投入激情最多的形象。她身为周朴园的妻子,却没有一点儿资本家...
她是一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她的脸上.这就是蘩...
一、引言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幽默可以使人的心情得到放松,可以使尴尬的气氛得到化解,有时甚至可以使人避免惩罚。有些幽默除使人发笑外,还具有引人深思的作用。Pocheptsov(1981)将幽默分为言语幽默和情境...
《语言专家联名拯救汉字教学》(以下简称《拯救》)和《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以下简称《新说》)这两篇文章错误百出,破绽百出,完全不符合语言文字科学。汉字难学还是易学应该是不同文字体系之间的对比;汉字记录语言的途径、方法注定了汉字是繁难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