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语料对汉语史研究的作用(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6418字
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何”常作宾语,与表原因的介词“以”构成“何以”,直至中古汉语中都是用来询问原因的常见方式。“何故以”中“何”作定语,与“故”构成疑问词组“何故”作介词“以”的宾语,同是询问原因,显然“何以”比“何故以”形式上更为经济,且“何以”构成双音节节奏,比“何故以”更具有韵律上的优势,这正是“何故以”在其他典籍中少见的原因所在。不过据我们考察,“何故以”除《墨子》中有4例外,其他典籍中也偶有所见:
(8) 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 (《左传·定公元年》)
(9) 康 回 冯 怒,坠 何 故 以 东 南 倾?(《楚辞·天问》)
这两例“何故以”后面均带有VP,这是“何以”常见的用法,“何故以”功能同“何以”,《墨子》中也有此用法,例(4)VP为代词“然”,也是这种用法。不同于此的正是例(5) ,“何故以”后面的VP隐而不见,仅有句末语气助词“哉”.VP隐含,其实是承上而省,即主语“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中“所以”后的VP.由此,我们又可推知《墨子》“何故以”用法的特殊之处,“何以”除询问原因外,还常用于询问方式,当语意强调因果关系时,“何故以”在表意上更为明确,因为“故”正是表示原因的名词。“何故以”的使用能更好地与前文“所以VP”相照应,当然“何故以然”“何故以哉”在音节上组成四音节节奏,这在韵律上达到了新的谐调。
与“何故以”不同,“何故之以”则仅见于《墨子》,如例(6)、(7) ,共有5见,均在《尚同中》篇,为“何故之以也”,且语境与例(5) 一样,均对应于前文“所以VP者”发问。疑问代词本就是句中信息焦点所在,且“何故”作为“以”的宾语,前置已是将其标记为信息焦点的一种方式,这里又使用了一种标记方式,即插入代词“之”,这是对宾语“何故”的双重标记,其语用效果就是强调询问原因。这一语言结构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引起关注,进而引出自己的论述观点。由此也足见《墨子》在逻辑推理、论述艺术上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论说文的特性。
先秦其他典籍中虽无“何故之以”,却有与之相对应的陈述式“A故之以”,如:
(10) 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左传·昭公十三年》)
(11) 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左传·昭公十八年》)
此二例“鲁故之以”、“侈故之以”中“以”的宾语“鲁故”、“侈故”为一般名词性成分,将其提前,需有“之”的参与,起到强调语义重点的效果,当然此处四字格式也与语段句式风格相一致,这也是这一结构使用的一个原因。介词“以”可以直接带宾语A表示原因,后加“故”的“A故”式不是汉语中的常式表达,其使用一是强调原因,一是音节因素,故“A故之以”在古汉语中也极为少见。
《墨子》中的“何故之以”,除了体现《墨子1论说语言的独特性,还与其他典籍中所见的“A故之以”构成了疑问式与陈述式的对应,从这一角度而言,《墨子》“何故之以”有其独特的语料价值。
三、“有NP所以VP者”句式
(12) 今人处若家得罪,将犹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墨子·天志下》)
(13) 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逃之者矣。( 同上)
以上两句孙诒让《墨子间诂》在“所”字之 后 读 开,并 认 为“所”当 训 为“处所”.[5](P209)我们《〈墨子〉校注二例商兑---兼议古书校注中的语法史视角》一文中论证了“所以避逃之者”为一个指称 性 的“所”字结构,在句法上是一个整体,故不当在“所”后读开,“所”亦不是“处所”义的实词。[6](P86 ~ 89)对这两个句子的正确分析,在汉语 史 上 有 着 重 要 意 义,它 能 够 为“有以”、“无以”的词汇化源结构提供佐证语例。
关于“有以、无以”的来源,吕叔湘《文言虚字》认为“‘有以’、‘无以’实为‘有所以’、‘无所以’之略”,[7](P67)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则认为是“有……以……”、“无……以……”这两个固定格式的简化,省略了“有”、“无”的宾语。[8](P485)我们赞同前一种看法,认为“有/无所以”正是“有以/无以”的源结构,且该源结构在先秦典籍中也有所见,主要有:《墨子》3例,《荀子》1例,《吕氏春秋》1例,如下:
(14) 其然也,有所以然 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墨子·小取》)
(15) 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墨子·小取》)
(16) 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墨子·天志下》)
(17)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荀子·荣辱》)
(18) 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吕氏春秋·贵生》)
这几例显然是动词“有/无”带“所”字结构的宾语。其中(14)、(15)、(17) 表示原因,例(16)、(18) 含有凭借义。这类有“所”的结构在上古汉语中确实很少,但我们推测“有/无所以VP”中“所”省略是有其内在机制的,那就是“有/无”作为表存在性的动词,它们的使用隐含着某种指代性,这与“所”字的功能相似,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中,“所”就成了并非必要的成分;还有一个是音节方面的因素,单音节“有/无”后面是虚化的成分“所以”,而VP因为是具体的动词,音节上独立性也比较强,“有/无”就有与其后“所以”在音节上自动靠拢结合成双音节奏的自发性,由于“以”在深层语义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对羡余的“所”自然会退出。
相关内容推荐
-
借助汉语史辨析《古文尚书》的真伪
杨伯峻先生说: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书的真伪以及它的写作年代应该是科学方法之一。这道理是容易明白的。生在某一时代的人,他的思想活动不能不以当日的语言为基础,谁也不能摆脱他所处的时代的语言的影响。尽管古书的伪造者在竭尽全力地向古人学舌,务使...
-
阿尔泰语对元代汉语的影响分析
元代是汉族人、女真人、蒙古人在地域和文化上长期交汇杂处时期,民族接触和融合异常活跃。朝鲜李朝时期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表现出区别于同期正宗汉语的特点,至明清时期阿尔泰语因素减少,但不容忽视阿尔泰语对元代汉语的语法、词法产生过影响。一、后置...
-
《史记》比较句的全面考察
比较乃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方式。比较句用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之间在性状、程度上的差异。它是人类言语交际中极为重要的句型,因此也就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史记》[1]中的比较句,一则是因为郭锡良先生曾经说过: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
-
明清时吴语文献中“咿”类字用法的总结分析
明清时出现大量吴语撰写的方言文学作品,不同作品在记录同一方言词时往往有不同写法,以表示又这一意义的词为例,就有咿吚咦以夷伊亦等写法。其中,咿在文献中的用法表现得最为丰富,我们暂且称这类字为咿类字。我们以咿为切入点,比较其具体使用情况,对明...
-
刁晏斌关于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成果
刁晏斌,1959年生,山东烟台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华语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以来,刁晏斌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现代汉语史进行的,所谓现代汉语史,可以用其担任首席专家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
汉语排除范畴的汉语史分析
语言范畴是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知分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汉语学界,自吕叔湘先生[1]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中率先建立汉语语义范畴系统后,范畴研究成为目前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现代汉语学界方所范畴、量范畴、时量范畴、空间范畴、...
-
汉语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历史比较
汉语史一般性研究是对汉语系统,包括语音、结构、词汇三大分支系统流变过程所进行的适应性描写和解释。早在二十世纪之前,汉语研究已经深入到汉语语言的各个层面:从《尔雅》可见语义研究,从《方言》可见对方言、土语的记录,从《说文解字》可见词本义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