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第五篇:国学教育中汉字文化的意义研究
摘要:在“国学热”盛行的当下,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国学教育,汉字文化教育意义重大。汉字不仅反映古代社会的文化、加速社会的交流进步,更蕴含着古代人民无穷智慧。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明的瑰宝,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力源泉。在国学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汉字文化教育以及汉字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
关键词:汉字;国学;传统文化;
引言
随着“国学”一词出现的频率日益增高,国学教育也日渐发展。当下国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忽视了汉字的重要性。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出现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经济贸易以及异域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在国学热的当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优秀文化基因和发展汉字文化密不可分。
一、国学热潮兴起,汉字缺乏重视。
国学是我国文化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国学热”的掀起,使得国学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大热点,为了满足社会对国学知识的需要,不仅有面向中小学群体的国学教育机构的出现;还有国内多所高校国学院的设立。在青少年受教育阶段进行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国学热”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掀起,如今我们在提倡国学,大力发展国学教育时,往往选择诸子百家名篇以及各类历史文本,纵观从中小学到高校的国学教育,都忽视了最初的“小学”,忽视了汉字的重要性。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汉字文化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汉字经过古人的不断摸索和历史沉淀,其形式和种类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形式上,由最初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六国文字、大篆、小篆,再到后来的隶楷阶段,直至今日的简化汉字;在种类上,逐渐形成了以“六书”为代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以及假借六大类别。汉字的演变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
二、汉字涵养文化,保留时代印记。
汉字与传统文化相伴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追溯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一)复原古代社会文化
由于汉字具有表意作用的独特性质,恰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因此从汉字的字形中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文化。
以“玉”字为例。“玉”,象玉片连接之形,其含义由最初的“祭祀礼器”到如今为人熟知的“宝石器具”。这种变化体现了古人文化传统的转变,同时展示了大量关于我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以“玉”为部首汉字的文化内涵包括灵魂寄托、道德尊崇以及福寿安康三个方面。可见“玉”不仅是一个汉字,更象征了一种文化。从最初的甲骨造字意象到后来的意义演变,都足以展现古时的“玉”文化。同样的,“王”字如今为人熟知的意思是国家统治者,这与她最初的面貌密不可分,在甲骨文中,“王”字是一个类似架子的模样,金文中的“王”虽与甲骨文相似,但仍能明显分辨出是一把斧头的形状,在古代,人们用这种名为“钺”的斧头征战四方,因此以“钺”为形造出来的“王”字便标志着杀伐的权力,象征王权。
通过剖析汉字,当时的社会文化就如同一幅画卷铺陈开来,古人给这些字固定了字形,在字形中赋予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后人通过学习了解这些汉字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认识历史,传承传统文化。
(二)加速传播交流
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最主要的功能便是记载与交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的演变不仅记录下了朝代的兴衰更替,还为社会的交流发展以及经典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变对汉字字形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便于统治统一使用小篆,同一时期,隶书作为秦系文字中的俗体文字登上历史舞台,到了汉代以后,隶书正式取代小篆作为主要字体,小篆则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石的古字体。可见,汉字字形的演变大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一种新的正体的出现会受到早期俗体的很大影响,而俗体的出现,往往正是服务于普通阶层的民众,这也使得很多经典着作得以更好地留存。
汉朝以后,进入隶楷阶段的汉字,也展示出了她多方面的魅力。时间上,许慎编写《说文解字》,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忆;空间上,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在《玉篇》基础上编写《篆隶万像名义》,将中国汉字传播向世界。登上国际历史舞台的中华文化,不仅有丝织品与陶器,还有汉字。
(三)包罗人文万象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体系,在汉字中可以看到很多祖先们的寓意与寄托。
在汉字中,很多字即使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也仍可以看出她原本的面貌。例如从“示”字的字形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神明的信仰。“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世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结合许慎对“示”的解读,字形分为上方一个“二”,下方三条垂线,“二”代表天,下面的三条垂线分别象征日、月、星,人们在地上通过观察天,来判断时事的变化,众所周知,古人信仰神明,示是神祗的事,被赋予了向上天祈祷的寓意,因此大多数以“礻”作为部首的字,都具有向上天祈祷、祭祀的意思。
人们在文字中寄托信仰,给文字赋予象征,让我们即使身处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也可以穿过历史的迷雾,去感受远古时期的文化与文明。
三、以语言文字之根,筑国学文化之魂。
汉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独特的文化印记,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外汉语的传播,都离不开汉字。在国学文化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传承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必不可少。
对内,国人对汉字文化的继承应从汉字本意出发,利用汉字象形表意功能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增设书法课程,在磨砺学生心智的同时,了解汉字的艺术美;学校加强对汉字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综合使用能力。提高青少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是增强文化凝聚力,扩大文化影响力的百年大计。
对外,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要关注对外汉译作品的质量,加强对作品市场的把控力度,确保作品高质量高水平;其次要扩大传播途径,创新传播方式;除此之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者要具有扎实深厚的汉字功底,提高汉语文化素养。
立足于语言文字,通过汉字这个媒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筑现代国学之魂。
四、结语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世界,从天地玄黄、山川河流、鸟鱼草木到男女老幼、悲欢离合、衣食住行,都可以感悟到其精神魅力。在倡导国学发展的今天,传承中华传统国学,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汉字功不可没。
汉字与文化相伴相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文化自信最大的底气。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国学才能在现代化进步的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段玉裁2004《说文解字注》 , 浙江古籍出版社。
[]周有光2009《汉字与文化问题》, 人民文学出版社。
[许慎2013《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裘锡圭2018《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汤河敬2018《说文解字今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晓雁2019《从汉字之 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亚太教育》 第2期。
]贺旭辉2020《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文物鉴定与鉴赏》第5期。
Q赵玉宏2020《说文解字“玉” 部字与古代佩玉习俗研究》,《汉字文化》 第15期。
[]鲁珺歌2020《谈对外汉语的文化交流作用》,《大众标准化》 第24期。
中亚五国居于亚洲腹部,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其境,亚洲、欧洲大陆于此相接,体现出东方文明、南亚文明、欧洲--地中海文明的交汇和冲突,因此,这里被视为东方与西方的结合部。加之该地区生活着一百多民族,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特别是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富藏...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从而了解目的语习得的过程与规律。通过偏误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对...
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一书中谈到,汉语词汇的积累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即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没有绝然分清的时代界限,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以一种造词方式为主要方式.[1]146原生阶段是指词汇的原始积累时期,词汇出现的方式就是...
《语言专家联名拯救汉字教学》(以下简称《拯救》)和《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以下简称《新说》)这两篇文章错误百出,破绽百出,完全不符合语言文字科学。汉字难学还是易学应该是不同文字体系之间的对比;汉字记录语言的途径、方法注定了汉字是繁难的文...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文中是搜索整理的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分享,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以《神奇的汉字》为例,从节目的编排制作、美术设计与后期推广来分析其优势与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汉字文化传承发扬与该类节目高质发展。...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处理公私事务、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而常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1]。...
本文根据汉字字理特点,从形义分析入手,在字理识字中解读汉字,透过汉字形义变化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今人批评《新青年》的激进意识,不能容忍者殊多。其中之一是对于传统的背叛,非儒、叛祖,以虚无的态度面对遗产。而最重者,乃对汉字的不恭,所谓废除汉字的口号,在后来的许多学人看来,是有认知的偏差的。这些其实未必深得要领。细读那些前辈的文章,并非...
外国留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应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及其规律,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质量,规避汉字偏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