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第六篇:探讨字理识字在汉字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摘要: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中最重要的符号代表,历史悠久,现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汉字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字理特点。本文根据汉字字理特点,从形义分析入手,在字理识字中解读汉字,透过汉字形义变化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字理识字;汉字文化;价值;传承;
一、字理识字为人们呈现了古人创造汉字的理念
古人造字之初便遵循了事物变化规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构形规律贯穿始终,字理识字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理解汉字的重要手段。幺,像一束细丝,有微小含义。故“幼”字从幺,从力,字义为力量弱小。“乡”,字形为二人面对美味佳肴酣畅而食,后篆文写作“乡”,今又简化为“乡”。“糸”,似缠绕的一把丝线,后世不单用,简化为偏旁“纟”,从此旁者大都与丝织类意义相关。由于汉字数量庞大,方块内部构架看似简单实则变化万千,一个汉字增减不同笔画会带来不同的新字,人们理解难免会产生一定困难。但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音、义三者有机统一,字理识字能够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的特征,采用直观系联法根据字形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探索汉字形义关系,进而了解和明确事物的本源。
由于字理识字注重结合汉字形、义进行整体分析,人们可以根据汉字本身的造字特点和构字规律据形索义,通过古今汉字的形体演变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如“进”,甲骨文形体结构为上“鸟”下“止”,即飞鸟前进,本为会意字。后又添加“彳”,再将“彳”“止”合并成“辵”,用作部首简写为“辶”,“隹”简化成“井”,变成形声字。可见,汉字这种义理结构能够再现对象的典型特性,字理识字就可以根据汉字字形各部之间的关联和人们的认知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分析,通过汉字表意构造原理让人们更准确地掌握字形并归纳字义。
二、字理识字可增强通过汉字观察事物的能力
从汉字发展史看,汉字的形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方块字符中呈现了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认识与思考。由于汉字字符横、竖、撇、点、折的位置不同,字音和意义也有不同的变化。如“土”“士”“干”“千”“于”“壬”六字,“土”本为地上有堆,古人将土看作衣食来源,故而敬重视之为神。“士”原为立苗于地,农耕劳作多为男子所事,因而与男子有关。“干”形状像分叉的木棍,应为狩猎的用具。“千”,从人,并在下方加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以表示十百为千。“于”为“竽”之初文,似吹竽时悠扬声音萦绕。“壬”是绕线工具,中间长横意为所绕之线。又如“炙”,《说文·炙部》:“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炙”作为会意字本义指烤肉。“灸”,《说文·火部》:“灸,灼也。从火,久声”,而“久”表示用艾烤灼人胫,可见“灸”是会意兼形声字。正是汉字构形与古人生活背景存在着有机对应联系,人们才能从汉字构形及演变的字理信息中作出正确的文化阐释。
因为汉字的构形理据具有科学性,字理识字也就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解释功能。比如“夕”像半月之形,月出则天色已晚,“夕”本义即为傍晚。“歹”犹如破裂的残骨,可见与死亡相关,今从“歹”形取义的字皆表示恶、祸,如死、殃、殒。再如“胃”,上部形似胃囊存有食物,下部是肉之纹理,表示与身体肌肉有关。“胄”,形似眼睛上方有护帽,帽上还有伸出的装饰物,本义即为头盔。人们运用汉字组构规律分析字形、辨别字义,通过掌握汉字形体结构的内在理据,将线条化的文字符号变成可视化的生活图画,将字理解析汉字文化内涵,在观察的基础上增添了辨析的趣味性。
三、字理识字提升了人们对汉字形义关系的系联
王宁先生在《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中提到,人对符号系统的把握是在个体符号积累基础上达到的,……系统的内在联系必须在个体字符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显现[1]。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典型代表,它的最大特点是据义构形。如“即”与“既”,两字左边皆为皀,是盛满食物的食器。“即”的右侧为“卩”,是跪坐之人的初形,表示正在吃饭,后引申为开始从事;“既”的右侧“旡”像吃完饭扭头张嘴打嗝,后引申表示已经。这样一来,汉字形体内部包含的可供识别分析的构形要素就显现出来。人们据形知义,可从字理识字中分辨出每个汉字的内在信息,进而明确汉字对应的现实物象特征,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汉字加以区分,可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汉字构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演进。人们需要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查清汉字的构形理据,从而运用字理识字的优势找到汉字形义的本来面目。例如,“弋”“戈”不同之处在于,“弋”的金文与今文形似,像栓牲畜木橛之形。“戈”的甲骨文是有横刃的长柄兵器,从“戈”字推广开来,钺(圆刃空心斧形)、戊(宽刃的大斧)、戍(人立于戈旁守卫)、戌(平口长柄斧头)、成(以斧头劈斩事物),皆与“戈”意义相关。又如“冗”,甲骨文从人,从宀。人在屋内则无须劳作田间,具有闲散之意。而“亢”,甲骨文似人立于高处之形,故本义为高。对于一些无法从现代字形中获知其造字理据的字,也可以通过字理识字根据汉字发展线索对其进行复形,对造字法的发展脉络依构形变化溯源。像“四”,原为指事字,用四道短横表示。后表示喘息的“呬”,又借作数目字。“西”,甲骨文像鸟巢之形,似鸟巢,应为“栖”之本字,后假借表方向之字。再如“酉”,金文像尖底酒坛,今“酉”部之会意、形声字均与酒相关,如酣、酿、醉。同理,“昌”,《说文·日部》:“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取美善言辞之意。而“冒”,上像帽子之形,正好遮住眼目以上部分,乃“帽”之本字。字理识字根据字体发展线索对其进行复形,让人们形象直观地看到了不同汉字的区别特征,梳理了汉字的构形变化,探讨了汉字的本源,见证了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四、字理识字丰富了人们对汉字文化常识的认知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重要载体,汉字作为有声无形汉语的书面形式,促进了人们思维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字理识字正是通过对汉字字理的合理分析,再现了中华文明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系统的汉字构形理据中让人们领略到汉字文化的丰富信息,理清了汉字形义的发展脉络。如“乌”和“鸟”,从释义上看,乌指乌鸦,因其色黑,其眼不得见。鸟则为长尾鸟的总称。与“鸟”相对的“隹”,《说文?隹部》:“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由“隹”组合而成的其他字,则具有了鸟的含义。像“焦”和“集”形体上半部都有“隹”,下半部分别为“火”和“木”。“焦”取形火烧鸟引出烤成黄色的本义,“集”更因鸟落枝头有了群鸟栖息于树的含义。字理识字由一字触发联想,生动有效地触类旁通,从而实现了对汉字文化的正确解读。
汉字作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音形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字理识字能够将那些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揭示出来,通过构形变化探究字源、了解字义,更好地认识事物来源。“姓”,《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作为会意兼形声字,表示姓与母系社会相关,故从女。以母系血统为纽带有别于其他族群的族号即为“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上古氏族先母系后父系,“氏”是姓的分支,甲骨文似苗茎初长,根须又分出新芽,有根柢之意,又引申出姓氏之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便起着“别贵贱”的作用,故而姓、氏有别。字理识字通过对汉字本源的分析,为不同汉字的字义理解建立了联系。
汉字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可视性、系统性。汉字字形古今不同,一些汉字演变为简化字后因象形构件的变化、记号构件的产生让人看不出原有含义。字理识字恰恰遵循了汉字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据形系联,能够解释形义演变过程。像今日单人旁双人旁之分,源自上古亻、彳之别。“亻”即“人”,“彳”,为“行”字的左半边。“行”原为四方都能通过的路口,有路便可行走。“彳”据形可知也与街道有关,故也与“动作行为”相关。如今有“彳”偏旁的大多也具有动作行为的含义:待,表示等候;往,表示到、去;彷,表示徘徊。汉字源流变化的对照可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构形理据在汉字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并且通过汉字折射出的文化信息,字理识字还原了汉字符号本身代表的信息要素,成为鉴赏汉字文化的重要手段。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的字理体现在古人造字的谋划设计上从甲骨文、金文到字形统一的小篆,再到后来推广使用的隶书、楷书,字理识字始终作为人们认识理解汉字的研究方法。人们通过析形识义寻找汉字结构的内在联系,在汉字笔画与构件的推导演化中寻找出线索,利用汉字的构造规律,不仅看到了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汉字本身孕育的文化内涵,更增强了人们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张亚明形声字的认知分析与汉字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92-93.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文中是搜索整理的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分享,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柳永词透露出了北宋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中内容不仅描写了当时市里坊间的独特风气, 同时也展现出了当时思想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繁荣社会下的社会行为, 柳永本身的魅力以及行为, 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拍即合...
本文以《神奇的汉字》为例,从节目的编排制作、美术设计与后期推广来分析其优势与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汉字文化传承发扬与该类节目高质发展。...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处理公私事务、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而常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1]。...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出现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经济贸易以及异域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常德丝弦新编曲目的唱词用文字发现、发掘了这个“系物桩”以及“它的周围”的人事和文化遗存,记录了常德本土以及湖湘大地的地理风物、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宁人,字悔余,号初白先生,是清代着名诗人,着有《敬业堂诗集》五十卷等。查慎行笃好苏轼诗,在他之前的苏诗注本,有宋代题名王十朋编的《王状元集百家分类注东坡先生诗》(以下简称类注本),宋代施元之、顾禧、施宿的《注东坡...
一、引言陈水扁登台在任期间为了实现台独不断制造麻烦,玩得最得心应手的是去X化:去蒋化、去中国化、去国民党化去国父化,到头来反被选民去扁化.六方会谈谈出了一个去功能化,不管是陈水扁的去中国化,还是六方会谈的去功能化,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悲世、怨世、痛世之情充斥其中,具有明显的"末世情怀。...
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文化体系也是驱动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内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