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一书中谈到,"汉语词汇的积累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即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没有绝然分清的时代界限,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以一种造词方式为主要方式."[1]146原生阶段是指词汇的原始积累时期,词汇出现的方式就是"原生造词";派生阶段即是使用派生的方式造词,由已有的旧词通过引申分化的方式大量派生出新词,这种方式称为"派生造词";合成阶段是将已有的单音节词进行组合,用合成的方式产生新词,故称"合成造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必然会推动汉字的发展.受词汇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影响,汉字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三个阶段可以分别称为"造字"、"改字"、"组字"."造字"即对于语言中出现的词汇运用"象形"等方式造新字;"改字"即对于语言中通过引申分化方式产生的新词相应地也采取字形分化的方法加以记录;"组字(双音化)"即是适应合成阶段将已有的单音节词进行组合变为双音词的词汇发展方式,汉字形体采用两个汉字组合的方式完成这一转变.由此可见,汉字的发展历程与汉语词汇是一致的,汉语中字是适应词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
在词汇的原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结合关系表现为"约定俗成",《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2]314-315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原生阶段词的结合方式是一种约定俗成,人们通过直接用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结合的方式造词,我们称之为"原生造词".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产生、发展必然要受到汉语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汉字在最初阶段的出现方式也是原生的,用某字形来表示某词,尽管因汉字本身的特点使得字形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表示词义,但是对于此字来说,并没有受到文字系统内部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为"造字"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创造文字以适应记录汉语的需求.对于具体有形的实体,用描绘事物外形的方法造字,这就是象形字.如"日"、"人"、"山"、"女"、"水"等.同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如果需要记录已发生的事情,就通过图画来表意,之后表意的图画形体逐步固定,即我们所说的会意字.但在文字产生之后,人们会直接用会意的方式造字.如"休"、"疾"、"取"、"间"、"年"等.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概念以及部分无法通过象形的办法来表示的事物的局部,就使用抽象的图形,或者用象征等比较曲折的手法来表意.这就是指事字.如"上""、下""、亦""、末""、刃"以及一些数目字.
但是在语言中必然存在不少难以用以上方法来造字的词,比如虚词,它们本身并无具体的意义,因此没有办法用象形、指事、会意的方法造字.对此,人们发现"可以用自己本来就熟悉的谐音原则来解决面临的问题"[3]4,这就是假借的方法.假借方法的适应性很强,大大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在一个阶段暂时解决了字记录词的问题.但是在假借方法应用多起来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引起了字词关系的混乱.被假借的字本身有自己所代表的词,同时又被假借来记录音同或音近的词,而且假借它的词可以有好几个,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很难判断某一个字在某一具体场合究竟代表哪一个词.因此,为了解决假借字引起的字词关系混乱问题,人们采用在原字形上加音符或者义符的方式来进行区别,这就是形声字.如"鼻"、"翌"等字.在这种方法开始应用之后,由于形声字构形的优势,即使是没有因假借现象引起问题的字,如感觉需要明确其音或义,也用加音符或义符的方式来完成.如"齿"、"走"等字.早期形声字一般是通过在已有文字的基础上加音符或义符构成的,在形声的方法广泛使用后,人们就直接用音符、义符组成新的形声字.形声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是文字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
以上诸种造字方法正是"造字"阶段文字产生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除去"假借"没有造出新字外,其它都是字形的从无到有过程,都是对汉字的创造."假借"是在原始阶段人类解决字词问题临时采用的方法,是在汉字形成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因此严格来讲,不能称为造字法,一般称之为用字法.
字是为词而造的.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形体的选择要与汉语的特征相适应,早期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又缺乏形态变化,适应汉语的这种特征,我们正可以通过一字一词的配合形式促使汉语的字词得到巧妙的结合,形成形、音、义三位一体(字= 音节 = 词)的特殊构形方式.汉字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二
随着语言的发展,词汇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派生阶段".这一阶段是汉语词汇得以积聚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阶段.王宁先生认为:"在原生阶段的晚期, 就已产生了少量的派生造词.而当词汇的原始积累接近完成时,派生造词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造词方式.这一阶段,汉语已有的旧词大量派生出单音节的新词,并促进了汉字的迅速累增."[4]这段话清楚地阐明了派生造词方式的出现及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词汇的原生阶段,人们利用约定俗称的方式积累了一批原生词,其构形方式主要是单音词.随着单音词意义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推动词的分化,为了记录新分化出来的词义,即通过在原字形基础上增加偏旁的方式孳乳出了大量形声字.因此,这些原生词就是派生造词的基础.所谓派生,就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在原生词词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意义,这些新义与原生词词义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因而没有以新的语言符号表示,而依然用原有的符号来标记新出现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引申,又叫词的派生或分化.因此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派生阶段".它是词汇积聚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阶段.对于新产生的意义---一般称之为引申义、派生义或分化义---在其派生义出现后,因原有字形担负的职能增多,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混淆,为了区别词义,以更好地体现字记录词的任务,保证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于是汉字形体内部会相应地发生分化,协调自己内部的表义关系,改变原有的职能,以适应变化了的内容.这一调整主要是通过对原有字形的适当改动即字形的分化来完成的.因而,我们将这一阶段的汉字出现方式称为"改字".
与派生阶段在词汇发展史上的意义相同,"改字"即字形分化亦是汉语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结果是出现了大量的分化字.相对于分化字而言,其赖以分化的原初形体则称为"本原字".如:
"昏",本义"黄昏";因古人结婚时间在黄昏时分,故引申"结婚";黄昏时分天色昏暗,看不清楚,故引申指头脑不清、糊涂或眼睛不明.这些意义如用同一字形表示,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混乱,为了区别,于是分别另造新字"婚"、"惛"、"睧"来表示.其中,"婚"、"惛"、"睧"叫做"分化字"(或"区别字"),"昏"则是它们的本原字.分化字的产生方式即是"改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在本原字基础上加偏旁形成分化字
当一词产生了新义后,为了区别,文字上相应地进行改变,在原字基础上加偏旁造一新字,以适应词汇的变化.所加的偏旁多是义符.如:
孰,《说文·丮部》:"孰,食饪也."本义为食物熟.如:《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后来借用来表示疑问代词,同时又引申指"成熟"等义.
为了区别,字形分化,在原字基础上加义符"灬"新造形声字"熟"表示"食物熟"以及其它引申义,原字则表示疑问代词.
此外,"益"和"溢"、"反"和"返"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本原字所加的义符,多数确是与意义有关的.
但也有一些所加的偏旁与词义无关,仅仅是表示和本原字有区别.如"县"的区别字"悬","知"的区别字"智","景"的区别字"影".由此也可看出这些分化字的作用重在区别字形.
同时也有少数本原字利用加注音符的方式来造分化字.如:
食,本义指"饭,饭食",引申表示"给人吃,喂人吃".如:《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后来适应词义的变化,字形上也加注音符"司",分化出"饲"字来表示这一意义."饲"本通用于人和动物.如:《旧唐书·陆贽传》:"屈指计归,张颐待饲.""饲"即用于人.
第二,改变本原字的偏旁形成分化字.如:
赴,《说文·走部》:"赴,趋也."引申有奔赴告丧之义.如:《战国策·赵策三》:"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后来为了区别词义,把"赴"的形旁"走"改为"言",分化出形声字"讣"表示"奔赴告丧"义.
此外,"说"和"悦","疏"和"疎"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改变本原字的笔画形成分化字.如:
"陈",本义为"陈列",《广雅·释诂一》:"陈,列也."[5]61《左传·隐公五年》:"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引申特指交战时军队摆开阵势.如《左传·成公二年》:"癸酉,师陈于鞌."为了区别意义,后来对原字形笔画稍作改变,新造"阵"来表示"摆开阵势"义.
此外,"大"和"太","闲"和"间"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因此,派生造词方式决定了汉字字形的分化,使得汉字通过"改字"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同源字,促进了汉字的迅速累增.这一方式在汉字发展史上曾广泛使用,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汉字记录汉语的要求,甚至在双音化后通过改变字形造词的状况还非常多的存在.
三
王宁先生在《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谈到词汇发展积累的"合成阶段".她说:"合成阶段的到来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结果."并详细论述了促使合成阶段到来的原因:"汉语词汇在原生阶段和派生造词阶段都是以单音节为主的.由于音节数有限,区别同音词的手段必然非常贫乏.而且, 派生造词阶段正是古代汉语文献大量产生的时期.在书面语里,孳乳造字伴随派生造词,成为区别同源词与同音词的一种措施, 这便使汉字的造字速度也极快增长.词与字的增长一旦超越了人的记忆可能有的负荷, 凭借音变与字变而进行的派生造词便不能符合词汇继续增长的需要.恰好也正是在这一阶段, 汉语的构词元素积累到了一个足够的数量,为合成造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于是,在两汉以后,合成造词取代了派生造词,成为汉语主要的造词方式."[6]
王宁先生的这段论述基本可以说明汉语词汇合成造词方式之所以出现的动因,不过,我们认为,除此之外,汉语的韵律特点、语法特点及语音系统变化也会促使合成阶段的到来.从汉语词汇发展史看,合成阶段应该盛行于中古时期.此时,第二阶段的"派生造词"方式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一方面词义在不断地分化,只靠派生方式必然难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汉语也没办法造出无限多的新词形来满足不断分化的词义的要求,加之受以上谈到的汉语本身的特性的影响,所以就产生了合成造词的方式.这一方式出现以后,汉语词汇就由上古时代的单音词为主逐渐转变为双音词为主,与词汇的发展相应,对原有字形进行改造的"改字"阶段也就随之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进入"组字"阶段.
从词汇角度看,所谓"合成造词",主要是将已有的两个单音词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词.但是这种"合成"并不是任意的组合,而是有复杂的理据.总体来看,其合成理据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合成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符合一定的语法结构.如并列、动宾、主谓、偏正、补充、附加等等.意义合成比形式合成要复杂,它不仅涉及合成词内部每个语素义能够结合的机制和条件,以及它们在语义上相互选择、聚合、搭配的规律和类型;还涉及语义合成对语义变化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每一个复合词都是有构词理据的."组字"阶段字与词的发展无疑是完全相应的.
从词汇角度通过单音词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复合词,因原有的单音词本是用文字表示,所以从文字角度即是两个单字的组合.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词汇的,因而,从汉字角度看,字与字的组合正可以从形式上真实体现"合成造词"的合成理据.所以,无论从词汇合成造词角度还是文字上的"组字"角度,其组合、合成的理据性是一致的.
四
综上所述,与汉语词汇产生和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原生阶段、派生阶段和合成阶段---相应,汉字也经历了"造字"、"改字"、"组字"三个阶段:先是从无到有的"造",然后是对已有字形的"改",最后是字与字结合的"组".与词汇的发展状况类似,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间亦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各以一种造字方式为主要方式.此外,更需注意的是,每一阶段的出现都是在词汇的发展变化下促成的,每一阶段也正与词汇发展的阶段相应.因此,可以说,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记录语言的职能,随着汉语的发展,它也会不断地变化,寻求最适合的方式以与之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2]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01):65.
[5]曹先擢、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01):65.
[7]孙炜、严学军.也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语文研究,2005,(03):17-21.
[8]张文霞. 词义演变与字形分化[J]. 河北学刊,2011,(06):255-257.
一、引言语言是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观念的改变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而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在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中体现出来。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
唐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推定他生活在590-660年之间[1],赵和平、邓文宽认为王梵志的活动上限是初唐武德年间,最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六年[2](738)。王梵志诗在唐宋时影响广泛,唐代诗人王维、寒山、顾况、白居易、杜荀鹤、罗隐,宋代诗人苏...
语义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从语义学作为一个术语在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以来,语义学在西方已经有了一百余年的历史。而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有关语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有关语义的一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语义学的影响。在...
1极度与极致的分布与用法一般认为,既可以充当状语又可以充当补语的很﹑极是典型的程度副词.张谊生认为既能做状语也能做补语的极X也应该归入程度副词,由于受实词结构关系的制约,通常只做状语的极X也应该归入程度副词,[1]本文赞成这一观点.1.1名词性极...
一、引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中阴字义项有13个: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2.指太阴,即月亮。3.形我国气象上,天空80%以上被云遮住事叫作阴。泛指空中云层密布,不...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所谓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
一、引言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目前对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的是Berlin和Key对100多种语言的调查,其成果是总结出任何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不出11个词的范围。李红...
谚语是汉语里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①其形式生动活泼,充满生活信息.如《坛经》中有着名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谚语.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指慧能)即惠明师也.(宗宝本《坛经》)这是惠明...
一、问题的提出汉语颜色词,也叫色彩词,它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自身属性的抽象化认识,能够把事物及其自身属性区别开来认识说明了人类智力的高度发展。有关颜色词的研究,学界有了不少成果。如黄行认为颜色是人对可见光的视觉和心理效应,颜色的物理属...
在当下的各类媒体语言中,我们很容易就搜到这样一组词---零容忍零风险零利率零收费这组词在结构和语义上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我们把它们称为零X词族.这类词在媒体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语义上大都表示否定的没有不之义.例如:1.任建明十分赞同十八大之后中央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