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研究中的首要课题是同义词的界定。同义词的界定一直是同义词研究的热点,而且成果颇丰。池昌海曾进行总结,认为同义词的界定可以概括为“意义同、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义位同一说”四种观点。
这种分类虽然被很多论著采用,但其中有些认识较为模糊,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如“意义同、近说”和“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义位同一”是同义词界定的一种观点还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界定同“义”词是什么样的词,必须要说明“意义”是什么。在同义词界定的纷繁观点背后,潜隐着研究者对于“意义”的看法,即意义观。从意义观的角度梳理同义词的界定研究,能够探析各种观点的理论背景,准确抓住各种观点的优劣。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多年来大陆地区的同义词界定研究中,表现出的意义观有指称观、概念观、反映观和联想观四种。
除以此四种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另外还有意义观不明和多种意义观的同义词界定。下面一一分析和评论。
一 意义观不明的同义词界定
同义词研究早期,学界对意义和同义词的认识尚不深入,往往简单地将同义词界定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未指明“意义”是什么,哪部分意义必须相同,哪部分可以不同。如,王了一说同义词是“意义相同”的词。高名凯引用苏联学者阿布拉摩维契的定义说:“同义词就是意义相近的词”。
洪梦湘、孙良明、张志毅、孙玄常、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杨书忠、苏蚩、葛本仪等表述略有不同,但均是如此界定。有些界定还额外考虑了语音因素,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同义词就是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有的语义学论著界定同义词也采取了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如,Evelyn Hatch、Cheryl Brown 说同义词是含有相同意义的词(Synonyms are words thatshare meanings)。John I. Saeed 说同义词是语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非常相近的词(Synonyms are dif-ferent phonological words which have the same or verysimilar meanings) 。John Lyons 说意义相同的词语是同义的 (Expressions with the same meaning aresynonymous) 。
还有的研究者借助同义义场界定同义词,如黄伯荣认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其实是循环定义。
这些界定从字面对“同义词”进行说明,没有明显的漏洞和瑕疵,但传递的信息少,意义观不明,据此难以很好地将同义现象和其他相近的语言现象区分开。在此阶段之后,同义词的界定均有明确的意义观为理论背景,虽然有的意义观存在问题,但相较意义观不明的同义词界定,是很大的进步。
二 以单一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
1. 指称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词语通过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而具有意义,一个词语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这是指称观对意义的看法。以指称观作为理论背景,研究者往往将同义词界定为指称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词语。如,孙常叙说同义词“表达同一对象”,并强调判断同义词“唯一的依据就是它们是不是概括同一对象”。
高庆赐认为同义词表示“同一事物的名称”、标志“同一对象”。张静认为等义的同义词代表的“事物或现象相同”,近义的同义词不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也是以指称观为理论背景。指称观的种种不合理之处遭到学界普遍批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中的词语并非均有客观所指,抽象名词、集体名词、抽象动词、虚词等就没有具体所指。二是语言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词语和事物并非一一对应,一个词语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一个对象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指称。
以指称观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早有研究者提出批评,张志毅就明确指出“同义词存在的基础,不是指称同一对象。”
2. 概念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概念观认为词义对应概念。持概念观的研究者往往把同义词界定为表示同一概念的细微差异的词语或外延相同、内涵有异的词语。苏联语言学家克留耶娃以“概念同一”界定同义词的观点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中国学者影响很大。如,周祖谟详引克留耶娃的观点并表示赞同,说:“同义词所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之内的各种细微差别”。刘冠群引用克留耶娃的论述,说:“只有把两个归结成为一个主要的概念才能建立同义词组”。
再如,石安石认为同义词“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刘叔新、张永言、张履祥、高文达、陆善采、陈满华、石安石等均从概念观出发界定同义词。符淮青用概念是否同一作为区分等义词和同义词的标准,石毓智以概念关系确定同义词的范围。概念观与指称观相比,其优点是离析出“内涵”和“外延”分别加以描写,其缺陷是将语义范畴对应于哲学范畴。词义和概念并非一一对应,很多词不表示概念,如感叹词、语气词、象声词等。以概念观为意义观的同义词界定也受到许多批评。王理嘉指出根据概念标准来确定同义词,是不是同义词就取决于各人对词义所表示的概念的理解了,而各人对概念是否相同的理解可能并不一样。
张志毅指出这样会导致“把不同词汇系统的‘同一概念’的词当做同义词。这样也就要排除词义大部分相同的这类词”。孙汝建、梅立崇等对于概念观下的同义词界定也持否定态度。
3. 反映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其后,研究者们对概念观的缺点予以修正,提出概念义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实词词义中的理性意义部分;实词词义中比相应概念多出来的部分是感性意义;虚词不表示概念但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持反映观的研究者主要从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来界定同义词。如,张志毅认为“同义词存在的基础是根本意义大部分重合”。谢文庆、刘叔新等从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的异同对同义词进行分类。梅立崇详尽阐述了从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界定同义词的原因。反映观相比概念观有所进步,对同义词的界定也从最初简单地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同的词”到把意义对应于具体的事物现象或概念,继而回归语言意义本身,这是对意义有了更深刻认识的结果。
4. 联想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刘宁生所持的观点与当时学界普遍流行的观点相比可谓独树一帜,某种程度上与当前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对语言使用者的重视相契合,值得分析。刘宁生对当时的同义词研究提出质疑,认为界定同义词是规定性研究,“词的同义关系本质上是由于词义的相同性所引起的一种联想关系……特定语言的同义关系以联想的方式存在于一切说这种语言的人的大脑之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经验,所以潜在的同义词典各自有不同的解释。”
对于刘宁生的观点,我们赞同的:一是人为规定同义词是什么,没有实用价值。语言研究应当采取对语言现象如实描写的态度。二是对语言使用者而言,同义关系是一种联想关系,每个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心理同义词典不尽相同。我们不赞同的有两点,一是认为界定同义词是规定性研究。照这样的思路,所有的下定义都成了规定性研究,但显然并非如此。对某种现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总结其特征并做出界定,以便将其与其它现象区别开来,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界定不是规定。二是过于强调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联想关系。对语言使用者而言,同义关系确实是一种联想关系,研究者当然可以研究,葛本仪就曾指出:“人们都是以其对词义的掌握程度来划分词义类聚的,同时也是以此来认识同义词的,都是以自己对词义的认识为根据……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义词或反义词等有自己的理解”。
同义词典有时也会考虑到实用性而收录一些语言学家并不认为同义但语言使用者分辨不清的词,如张志毅“有时为了实用,选收了近于同义的易混词。”不过,语言研究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在语言使用者头脑中引起这种联想关系的词义的相同性。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同义联想关系不同,但词义相同性却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某一个语言使用者心理词库中没有甲词的同义词乙,甲和乙在语言中的同义关系就消失了。词义相同性才是语言研究更应关注的问题。
总之,联想观下的同义词界定强调从语言个体使用者的视角研究同义词,提升了语言使用者在同义词研究中的地位,但对词义的客观性及其在同义词研究中的根本性地位重视不够。
三、 以多种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
有些研究者在界定同义词时表现出了多样的意义观,其中以同时赞同指称观和概念观的居多。如,孙常叙从指称观出发界定同义词,但同文又说“有些同义词是同一概念的不同造词”。常敬宇说:“如果不是表达同一概念内具有细微差异的词,……那就不是同义词了”,但又认为“是否指同一事物对象”等是鉴别同义词的主要依据。武占坤说同义词“指称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概念”。伍铁平说“用不同的词指称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这些词的词义就有相同关系;有这样关系的一组词称为同义词。词义相同,指词义的概念内容相同。”
有的研究者界定同义词同时表现出概念观和反映观。如,张弓认为同义词的本质是“一组词中各词间(两个或更多的词)的基本意义核心意义相一致,而其补充的次要的意义附加的色采有细微的差异”,但同文又说同义词的作用在于“对同一概念的表现多样化”,同义词“一定表示同一概念的关系”。以多种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界定同义词,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对意义本质的认识模棱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研究者们对意义和同义词本质的探索过程。
四、 同义词界定研究评论
同义词界定的不同观点纷繁缭乱,但作为其理论背景的意义观清晰可察。综观上述观点,反映观和以反映观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获得学界普遍认可。其他意义观均有明显的局限性,研究者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但有的研究者一边指出某种意义观的局限,一边甚至同文就采用这种意义观界定同义词。既然认识到某些意义观的不合理之处,为什么仍用来界定同义词呢? 我们认为,一方面,这和意义本身难以探知有关。“意义”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有研究者甚至倡议不要囿于意义本质的理论讨论,许威汉就说:“不能在汉语词汇的研析中喋喋不休地纠缠于尚缺乏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的语义学说而强加牵合”。
对于同义词界定,黄金贵提出只要遵守“义位同一”的基本原则,“无论作什么表述,均不必以是非论,可容并存”。在没有搞清意义是什么的情况下,要界定词义相同是什么,显非易事。指称观将词义对应于具体可见的对象,概念观将词义对应于较易确定的概念,使空灵的词义落到实处,为许多研究者采纳来界定同义词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一种观点之出现并得到众多支持,定有其合理之处。指称观、概念观及以其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虽有种种不合理之处,但也有一定适用范围。如,物体词和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对应性,判断这样的词语是否有同义关系大可依据其所指是否相同。例如,可以通过观察“电线”和“电缆”两词的所指是否相同来判断它们是否同义。
“电线”指的一般是这样一种物体:外观上细长,有绝缘层,内部多由铜丝或铝丝组成,用来传输电,多架在空中或埋在墙壁内,有单股的或多股的。电缆一般指这样一种物体:外观上较粗,有绝缘层和保护层,用来传输电或电信号,多架在空中或埋在地下、水底,多股。两词指称的事物不同,可以断定并非同义词。再看概念观和以其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张志毅指出:“用逻辑标准代替语言标准,用概念代替词义,是不对的。但是不能由此完全忽视同义词的逻辑基础。……作为同义词的逻辑基础,只有一种概念关系:内涵相同或大部分相同。”
对于有概念义的词语来说,内涵相同或大部分相同是形成同义关系的必要条件,小部分内涵相同是无法形成同义关系的。总之,对同义词界定的不同观点应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其缺欠,也不宜完全否定,应把握其适用范围并可于其适用范围内加以使用。
综上可见,既有的同义词界定研究主要围绕“意义”进行。但要说明什么是同义词,至少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意义”,二是“相同”。
目前对“意义”的探讨可谓较为充分,但“相同”的问题却很少有专门的研究。“相同”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现象还是有程度之别? 一个词语与它的多个同义词的“相同”程度是否均一? 由于“相同”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解决,无法对同义词本质形成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因此影响了以同义词界定为基础的其它问题的解决,如同义词的认定方法。研究者们先后提出的替换法、同形结合法,均是通过观察待定词语能否和相同词语共现来判断它们是否为同义词,但实践表明能否替换和是否为同义词并无必然联系。有的同义词,理性意义相近的程度高,几乎在所有的语境或大部分语境中都可以替换;有的同义词,理性意义相近的程度不高或感性意义有较大差别,不能替换或只能在一部分语境中替换。
用能否替换这种正误判断题去考察相近程度有“高”有“低”的同义关系,必然无法奏效。今后应对“相同”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力求更好地探求同义词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池昌海. 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J]. 杭州大学学报,1998( 2) :59 -64.
[2]王了一. 同义词、新名词、简称[J]. 语文学习,1953( 8) :31 -36.
[3]高名凯. 普通语言学[M]. 上海: 东方书店,1955:59.
[4]洪梦湘. 同义词的差别[J]. 语文学习,1957( 7) :28 -29.
[5]孙良明. 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J]. 语文学习,1958( 3) :11 -12.
[6]张志毅. 同义词在语法上的一些区别[J]. 语文学习,1958( 12) :36.
[7]孙玄常,陈方. 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65:14.
[8]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组. 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
[9]杨书忠. 多义词 同义词 反义词[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72:29.
[10]苏蚩,田振山. 同义词与反义词[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21.
[11]葛本仪. 汉语词汇研究[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94.
[12]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92.
[1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 语言学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67.
[14]Evelyn Hatch,Cheryl Brown. 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9.
[15]John I. Saeed.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5.
[16]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0.
[17]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 上册)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80.
[18]孙常叙. 汉语词汇[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19]高庆赐. 同义词研究的主要对象[J]. 语文知识,1956( 12) :1 -3.
[20]高庆赐. 同义词和反义词[M]. 上海: 新知识出版社,1957:5.
[21]张静,蒋荫枬. 词和词汇[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3 -155.
[22]张志毅. 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65( l) :62 -80.
[23]周祖谟. 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J]. 语文学习,1956( 2) :38 -40.
[24]刘冠群. 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J]. 语文学习,1957( 7) :26 -28.
一、引言语码是包括不同语言及其变体在内的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语码转换即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语码转换在许多领域受到了重视,如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20世纪早期,语码转换现象是被当作一种语言缺陷进行研究的。到了20世纪中...
网络时代的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也有其要求和特点。语用主体的互动关系、数字化的政务语境、多模态话语方式等要素的变化, 让政务新媒体的语用表达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完全一样的特点。...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其中,原型理论与语用这一研究范畴正日益引得国内外语用学界同行的关注和重视。该文试图首先论述在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研究方面采用原型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继而从原型理...
一、文学作品里的拟声词拟声词是人们对一些不表示具体意义,也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纯粹的声音加以模拟的词语,也称为象声词。拟声词从声音的角度描写我们想要表达对象的动作、形象或者状态,给人一种真实的动作感、原始的音乐感,唤起读者一种感同身受的真...
机器精确、按规则往复运动、不停歇、故障、生锈等可以成体系地投射到心智活动之中,形成各种心智隐喻。用机器来隐喻心智,可以是褒义,也可是中性或者是贬义。...
一、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偏误分析一点儿和有点儿的混淆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的偏误,请看例句:(1)我到超市去买东西的时候才发现,绿色食品比一般的商品有点儿贵。(2)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看法,而且给他们有点儿自由的话,代沟问题并不是难以解决的...
本文分别从“领属型带宾被动句”“双元型带宾被动句”和“无主型带宾被动句”三个方面梳理了目前学界对汉语带宾被动句的研究,举出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带宾被动句的例子。...
蒋礼鸿先生说:讲训话,探求语源,如若不严格区分词和字的概念,就会在实践中产生若干难以解释的麻烦,或自陷于矛盾.[1]因此,我们也认为,当代的汉语言文字研究者,首先要弄懂的一个问题是字和词不是同一个概念.要分清字和词,笔者认为应该先从各个具有权威性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