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2.1.1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Risk-taking Channel),作为一种较新的理论观点,最先由Borio 和 Zhu(2008)提出,其探讨的主要内容是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整个金融机构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特殊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外生变化会对金融机构风险感知或者风险容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其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资产的定价以及资金扩张的价格或者非价格的条款。这一观点有如下特点:第一,相比较过去的风险理论,该观点是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出发,研究宽松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意愿及行为,认为货币政策也是引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行为的重要原因,它揭示了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第二,相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则是从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意愿以及行为的影响,继而如何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而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是从资产价格、利率、信贷渠道角度出发,论述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成本以及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能力的影响,其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问题关注较少。
由于这种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货币政策会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意愿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承担必然也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是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不能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所等同,这是因为银行经营和面临的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仅仅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角度出发还难以准确、清晰地把握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独特机理。
2.1.2 银行风险承担。
一般而言,风险承担(Risk-taking)也称为风险自留,是指企业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即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的意愿和行为。银行相比一般的企业,有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较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因此自身以及外部的客观因素都可能会引发其风险承担意愿和风险承担行为。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中,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在借款人与银行订立借款合同后,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不能按时或根本无法履行合同时,最终使银行因违约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依然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它不仅存在于贷款中,还存在于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因此,信贷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控制信用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一直是银行管理的核心环节。
市场风险是指,当利率、汇率、股票或商品等价格发生波动时,导致银行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定义可知,市场风险主要分为四部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风险。由于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是影响信贷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虽然我国基准利率的调整并不是在市场活动中自发变动,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策利率将进一步增加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因此,要更加关注利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造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银行自身对流动性的计划在设定和具体实施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另一方面,其他种类的风险也都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好坏对其正常营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流动性风险一旦爆发,可能会波及整个银行系统,甚至蔓延至金融系统中。
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是指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因此,银行法律风险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对银行造成负面的法律后果与不利因素;二是由于银行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未按照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面临相应的法律惩罚的风险。
由于银行风险的种类较多,其管理也较为复杂,理论与实务中应对银行风险的预防与管理,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可能忽视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没有认识到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其风险承担渠道作用于银行,使其提高风险承担意愿以及行为,继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由于银行自身特征的多样性以及其相关风险的复杂性,需要细化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效应机制以及银行自身特征等相关因素,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
2.2 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
2.2.1 估值、收入和现金流(valuations, incomes and cash flows)效应该效应最先由 Borio 和 Zhu(2008)提出,他们认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往往会提高资产和抵押品的价值,增加了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从而改变了银行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波动率等估计,如此将导致银行放松信贷标准且增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这是因为低利率提高了资产价格,往往同时也降低了资产价格的波动性,由于资产价格的上升以及波动率的下降,使得金融机构改变了对风险的衡量,放松了风险预算,激发了其承担风险的意愿及行为。他们认为这种效应类似于"金融加速器"效应,只不过"金融加速器"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估值、收入、现金流效应则关注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Adrian 和Shin(2009)提出类似观点的同时,强调了银行自身风险衡量的变化将影响其资产负债表和杠杆的调整,他们假设银行等金融机构杠杆率是顺周期的,即经济繁荣时,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其杠杆率必然随之提高。当面对价格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时,银行往往会调整其资产结构而不是资本结构。此时,银行可能忽视了自身资产结构的质量而增加风险资产的比重。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资产的价值,那么总资产将随之扩张,由于顺周期性的存在,杠杆率将不断提高。结果导致银行风险的暴露,当资产价格出现负冲击时,风险随之爆发。
2.2.2 追逐利益(search for yield)效应。
追逐利益效应最早是由 Rajan(2005)提出,该理论认为,低利率能够激发银行冒险动机是基于其自身追逐利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例如货币幻觉,使投资者忽视了名义利率补偿了低通胀的事实,为了追逐高利润从而投资高风险的资产;同时,契约制度的存在使合同中已经确立了固定名义收益率,而利率的降低将导致无风险利率降低,这样投资无风险资产将无法满足预期的收益率,因此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工具才能够满足原先收益率的要求。此外,激烈的竞争与监管的失效也是激发追逐利益效应的重要原因(Ackerman et al.,1999;Salas and Saurina,2003;Kouwenberg and Ziemba,2007)。
2.2.3 习惯性形成(habit formation)效应。
习惯性形成效应类似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由 Altunbas 等(2010)明确提出。
这种理论认为投资者自身的投资结构、投资习惯等内在因素以及整个经济环境水平等外在因素都会强化货币政策对投资者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的影响。Campbell 和 Cochrane(1999)对股权风险溢价行为的研究表明,在经济扩张期,考虑到之前市场的投资与消费水平,投资者会增加投资稳态值,此时,其风险厌恶程度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容忍度可能会提高。而当经济增速趋缓,货币政策变得较为宽松时,会释放鼓励实体经济扩张的信号。由于之前投资水平的存在,投资者可能不会降低投资的稳态值,其风险资产的配比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如果货币当局的政策较为透明,能够为投资者所预期,可能使其更加有恃无恐。Longstaff 和 Schwartz(1995)、Dufresne 等(2001)将这种效应与资产定价模型相结合,验证了一段时期的低利率环境将带来银行较高的信贷扩张行为。
2.2.4 风险转移(risk shifting)效应。
De Nicolò 等(2010)认为,这种效应使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提高利率可能引发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风险转移效应的存在使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过程如下:政策利率的降低将导致存款利率的下降,因而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此时其利润是增加的,银行可能不会过度承担风险。而提高政策利率将提高存款利率,但是不能完全影响到贷款利率,因而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了银行的收益,此时由于存在有限责任,银行可能会放松信贷标准同时转而发展较高风险的表外业务。
Dell'Ariccia 等(2010,2013)认为,降低利率并不必然引发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这主要是因为:一是依赖于银行的资本结构,如果银行自身在项目中投入的资金越多,那么在项目失败时其自身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银行产生的道德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小。所以,可以通过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在项目投资上更为谨慎;二是银行存在较高的特许权使用价值,可能会导致其在投资高风险资产失败时承受更大的代价,从而抑制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可见风险转移效应在资本状况较好的银行身上是较为适用的,而对于那些资本状况较差的银行尤其是僵尸银行是不明显的。
收入、估值和现金流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习惯性形成效应和风险转移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
收入、估值、现金流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以及习惯性形成效应的存在使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即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现负相关关系。Dell'Ariccia 等(2010,2013)没有将它们细分,统称之为组合配置效应。它们是通过货币政策对银行估值、预期等方面的作用来影响其资产组合配置以及信贷决策:长期的低利率改变了资产的价值,同时固化了银行自身在实体经济扩张期的投资惯性,加上货币幻觉等因素驱使其对利益的追逐,使得银行一方面放松了信贷标准,降低了贷款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风险资产的配置的比例,来追求较高的资产收益率。而风险转移效应则与之相反,认为低利率并不必然引发银行风险承担的意愿及行为,相反,提高利率可能引发银行风险承担的意愿及行为。这是因为:一是银行自身资本的投入、较高特许权价值的存在,二是提高利率将增加银行存款利率,由于高度的利率市场化将部分影响银行贷款利率,导致银行收益率下降促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以维持较高的收益率,从而放松信贷标准。应当说明的是,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效果以及方向取决于这四种效应的共同作用。
2.3 影响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作用的关联因素。
由于银行有其自身特征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存在,仅从几种具体的效应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可能不够全面,这是因为这些因素本身不仅会影响到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及行为,也会影响到收入、估值、现金流等效应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一些学者,例如,Altunbas 等(2012)认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将受到银行自身特征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根据目前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这些因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
2.3.1 银行规模。
不同规模的银行在风险管理、经营策略等方面会存在差异,因而银行规模可能与风险承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目前,学界对银行规模影响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部分学者,例如,Altunbas 等(2010)认为银行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正相关关系,表现出"大而不倒" 的态势,可能会加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这是因为规模较大的银行往往不满足于从事传统的零售业务,可能更加有意愿开展创新业务,而且加上政府对其隐性的担保,因此在宽松货币环境下其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另一部分学者,例如,Delis 和 Kouretas(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相关关系,银行规模会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银行规模越大,风险管理水平可能越高,且投资越分散,从而其整体风险水平会下降。
2.3.2 资本监管。
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资本监管越严格,其资本充足率水平越高,则银行风险承担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例如,Dell'Aricca 等(2010,2013)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承担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由于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则其自身投入的资本越多,如果其承担的风险过大,将导致自身遭受较大的损失。此时银行会进行更加审慎的投资决策,因此,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可能会抵消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De Nicolò 等(2010)进一步指出过高的资本不仅使这种抵消效果发挥作用,而且会使得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提高利率将使银行资金成本提高,银行不仅要承担较高的存款成本,而且还要承担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
2.3.3 盈利能力。
一般来说,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银行,其风险承担的水平亦会相应地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具有较高盈利水平的银行,一般具有较高的经营效率,这便降低了其风险承担激励,故而降低了其风险承担的意愿及行为;另一方面,盈利性水平较低的银行往往为获取更高的收益,可能会进行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例如,Altunbas 等(2010)利用美国和 14 个欧盟国家 1100 多家上市银行金融数据研究得出,较高的盈利性水平会减弱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相比盈利能力强的银行,盈利水平较低的银行为了改善其经营状况或财务指标,更加有动机投资现金流波动较大的资产以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者降低信贷标准,向信用状况比较差的借款人放款。
2.3.4 宏观经济状况。
在宏观经济环境景气时,银行对未来预期较高,因此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此时可能会大幅提高自身的杠杆率。例如,Adrian 和 Shin(2009)研究得出,由于银行杠杆率的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Delis 和 Kouretas(2011)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景气的经济环境会加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GDP 增长率与风险承担水平呈正相关,这是由于银行对未来过于乐观,风险容忍度提高。Buch 等(2011)也发现 GDP 增长率对银行信贷供给与需求呈现正向的冲击,可能会引发潜在的风险。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例如,Altunbas 等(2010)认为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增加银行项目的盈利性反而减少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3.5 银行市场结构。
对于市场结构影响银行风险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强化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例如,Hellman 等(2000),这是因为在竞争程度不高的市场中,银行可以获取较高的利润,从而减少了其风险承担的意愿及行为。而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银行不得不扩张信贷规模,抢占信贷市场,如此将导致其放松信贷标准,继而导致风险的发生。Keeley(1990)则认为竞争可能会通过特许权价值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激烈的竞争会降低银行特许权价值,使得其提高风险承担意愿,增加风险承担行为;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集中度越高,竞争越不充分的市场往往会承载更多的风险,例如,Boyd 和 Nicoló(2005),他们认为在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中,银行的定价权力较强,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如此会增加借款者的成本,因而其信贷资产的违约风险可能增加。Altunbas 等(2010)发现银行市场竞争程度会加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但其实证结果的显着性水平却不高。Delis 和 Kouretas(2011)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6我国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信用保险的障碍及对策6.1我国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存在的障碍。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缺少专门的贷款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首先,缺少规定贷款信用保险业务的法律法规。我国新《保险法》,也只是承认了信用保...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基数逐步增大,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实体经济显示出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利率是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主要手段之一,降准降息的目的是使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刺激企业投资和人民消费增加,实现宏观经济稳增长...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央行必须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准确把握住全球宏观经济的走势,避免传导过程中出现滞后性和超前性的现象,发挥货币政策最优效果。...
本文利用实证分析探究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利用单位根检验,说明房地产价格、货币供应量M2、长期贷款利率都是一阶单整的;接着根据协整检验得出长期贷款利率R、货币供应量M2和房地产价格存在长期均衡的2个协整联系...
随着央行审计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审计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基层央行内审转型工作的重点。...
第四章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以及环节外包企业作为利益不同的主体,分别具有各自的目标、经营策略、内部结构和生存动力,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策略均互相牵制与影响。一般情况下,核心企业是与银行有较...
引言由2007年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而引起21世纪初金融危机的爆发,直至现在也为完全消除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许多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此次的全球经济危机和影子银行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影子银行概念的提出,迅速成为了金融界的热议话题,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一...
4.2第二代绿色信贷体系2012年12月,基于原有的《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浦发银行进一步升级,制定了《绿创未来-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2.0》,形成了一个包含五大板块、十大产品的完整体系。其中五大板块如图4-2所示:十大产品如图4-3所示:...
在刚刚过去的10月,发达经济体三大主要央行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相继进行了货币政策调整。美联储结束资产购买,而欧央行和日本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则进一步升级,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宽松政策日趋分化。与之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分化更为明显,部分...
本文从对接战略目标、改进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管控三个方面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