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可行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6 共177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可行性分析--基于收益模型分析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信贷枢纽以及碳金融的实践者,商业银行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又区别于中央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金融机构,同时,碳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业务板块,目前我国不具备较完善的交易机制和风险监管体系。因此,本章从碳减排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以企业实际的减排活动为例,结合银行自身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以此构建收益模型,分析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
  
  3.1 基于收益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以一个代表性生产企业为例,首先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该企业减少碳排放量的途径:购进新技术的减排设备和购买碳排放权,其次,在得知企业减排量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生产成本;最后从企业取得碳减排的融资支持角度,构建碳金融业务收益模型,进而考虑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可行性。在构建收益模型中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不同于碳排放权的交易和减排设备的投资,碳税的征收只需缴纳较少的管理成本,因此,在计算企业减排的生产成本过程中,碳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企业由于减排行为会获得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大力扶持以及自身声誉、社会形象的提高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以及银行为企业的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而获得的社会收益均应计入收益模型的计算中。
  
  3.1.1 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
  
  首先计算出企业的碳排放量。总碳排放量等于该代表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能源(包括原煤、焦炭、天然气、原油、电力等)乘以各能源对应的碳排放系数,最后加总所得,在此为简化模型构建的计算量,以变量 T 代表企业的碳排放量。现假设在没有采取有效的碳减排措施前,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为 T 吨,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标准为 T1吨,现由于该企业碳排放量 T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碳排放限额 T1,因此,该企业通过购进新技术的减排设备和购买碳排放权两个途径来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现假设该企业购进了 M 台设备,且每台设备可以使碳排放量减少 T2吨;同时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每单位 P1元的价格购买了 T3单位的碳排放量。因此,该企业的碳排放量为国家规定的碳排放限额、设备减少的碳排放量和所购买的碳排放量三者的总和,即:
  
 
  
  3.1.2 确定企业的生产成本
  
  现假设企业的产量固定不变,因此,该企业的生产成本 C 主要是表示由于碳减排所产生的相关成本(碳税忽略不计),即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用函数关系表示为:
  
 
  
  3.1.3 构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收益模型
  
  通过企业的融资活动来分析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收益。现假设企业的贷款资金全部来源于银行,则该企业的融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银行向企业贷款,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向银行还款。
  
  考虑企业第一个阶段的借款情况,首先针对生产成本,企业按市场利率 r1借入资金;其次,企业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每单位 P1元的价格购买了 T3单位碳排放量,则所需成本为 P1T3,同样以市场利率 r1借入所需资金;最后一项是企业以每台 P2元的价格引进了 M 台减排设备,则所需成本为 P2M,由于国家大力扶持企业低碳减排活动的开展,因此,企业可以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优惠利率 r2借入购买减排设备所需的资金。有上述企业三个方面的借款情况,得出企业在第二阶段的还款额 Y为:
  
 
  
  因此,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并且促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较于在一般业务贷款中所获得的收益,必须保障银行为企业进行低碳项目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即在(12)式中: △L>0.而 r2<r1,R(r2)为商业银行对企业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而获得的社会收益,包括政府奖励、商誉管理等,因此 R(r2)>0,为使△L>0,则 R(r2)>(r1-r2) P2M,即商业银行为企业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而获得的社会收益必须大于商业银行为企业减排设备提供的优惠利率而减少的收益。
  
  3.2 收益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构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收益模型,得出当商业银行为企业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而获得的社会收益大于商业银行为企业减排设备提供的优惠利率而减少的收益时,△L>0,即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所获得的收益一定大于传统业务贷款的收益。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银行业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增加银行的利润来源以及业务收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货币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