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指经济活动中周期性出现的繁荣与萧条,它往往以程度或轻或重的经济危机为高潮(或者说终点),危机期间大量的企业破产、停工,失业率显着上升,经济发展停滞,资产价格暴跌,甚至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对全社会方方面面伤害甚巨。危机之后,经济步入缓慢的复苏进程,生产逐步恢复,失业率回归正常水平(自然失业率),物价亦开始回升。当经济体逐渐开始过热,投机风盛行,物价涨幅失控后,不久经济迎来又一场危机。由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对于经济周期的划分方法,学界众说纷纭,但是大致认同以下看法:(1)短周期,时间长度大约为3-4年,因系英国学者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首先提出,故命名为“基钦周期”.基钦详细分析研究了英美两国1890-1922年的经济数据,包括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率等指标,发现当市场行情趋好时,厂商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库存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市场销售顺畅,高库存不会成为厂商的负担,生产、就业等指标便会一路向好,而一旦销售不畅,高库存加之厂商产能已经高企,这时处境就会变得很危险,为了维持现金流平衡,厂商会选择降价清理库存,于是经济开始萧条,生产滑坡、物价下降、失业率增加。(2)中周期,时间长度大约为9-10年,这一理论在1862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拉格首先提出,故命名为“朱拉格周期”.朱拉格分析经济周期的着眼点在于投资设备占GDP的百分比,他使用的指标是设备投资占名义GDP的百分比和两年之后的投资收益先行指数(他衡量投资收益的指标是付息前总资本回报率,即总资本回报率加上有息负债利息率),他认为投资收益的趋势能够很好的预测设备投资未来的走势进而推测出设备投资占GDP比例的变化。(3)库兹涅茨周期,它是193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提出的。他对英、美、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至20世纪60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变动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建筑行业的繁荣和萧条为标志,其周期长度大约为18-20年,又被称之为“建筑周期”.
那么,这些经济周期的经典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是否能够紧密契合呢?我们不妨以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36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尝试对中国的经济周期进行划分。一般来讲,当以CPI为主要观测指标的物价水平全面上涨并达到较高水平,引起全社会通胀预期时,管理层会倾向于加息、提准、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以及收缩财政支出等手段抑制通胀,在多项措施下,过热的经济开始冷却,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开始孕育下一轮经济繁荣。因此,CPI不失为衡量实体经济冷热,划分经济周期的有效工具。【图1】
由上图CPI的波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自1978年至今可以划分为:1978-1983,1983-1986,1986-1990,1990-1999,1999-2002,2002-2006,2006-2009,2009-2012.共8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4.25年,接近于基钦周期。基本反映了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已库存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状况。但是这种以CPI低点作为经济周期起点,两点之间为一次完整经济周期的划分方法有它的缺陷。比如1990-1999这一轮周期长达九年,而在这九年当中发生了很多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1988-1989年经济的高通胀,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89社会动乱之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降至冰点,1990-1992的经济一方面受制于中西合作的停滞,另一方面还需为之前两年的高通胀造成的恶果买单,总体上处于调整阶段。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才开始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中西关系亦有所改善。可是,各种经济乱象接踵而至,各地方开发区热,乱投资,金融失序,各地典型者如海南房地产热。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再次降临,93、94分别达到了14.7%和24.1%,94年朱镕基开始整顿经济秩序,至96年基本建设投资被控制下来,物价涨幅回落到合理水平,可是随后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在1999年再次落入冰点。可见,这九年的时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兼有国际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对我国的巨大冲击,绝不能用简单的库存变动来解释。
如果说用CPI水平来划分中国宏观经济的周期尚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不妨使用另外一个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完善我国的工业结构,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于家电、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加之入世后,我国出口额亦连年高增长,由此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始终在整体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因此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亦可作为划分我国经济周期的依据之一。【图】
由上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自1981年至今可以划分为:1981-1983,1983-1987,1987-1989,1989-1997,1997-1999,1999-2006,2006-2010,2010至今。共8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4年,亦十分接近于基钦周期,跟以CPI作为依据的经济周期划分情况整体上非常相似,差别往往只有一两年,而且也有一个89-97的长达8年的周期,所不同的是在1989-1999这一时间段,以CPI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一个周期,而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依据则有两个周期,后一个时间长度只有两年,难以准确划分是否是一个完整的周期。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有三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突出的低点,时间分别是1989年、1999年和2010年,增速分别是-7.22%,5.1%和12.06%,时间跨度大约为十年,跟以投资为依据的朱拉格周期(亦称投资周期)十分吻合!
总结上述分析,无论以CPI还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划分经济周期的依据,都有其局限性和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是以改革开放以来长达三十年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有较大的吻合程度,且跟基钦周期和朱拉格周期描述的特征也很相像,所以如果对经济周期仅作简单划分的话,CPI和固定资产投资不失为两项较为实用的观测依据。
参考文献:
[1]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65-67.
[2]约瑟夫·H·埃利斯。《走在曲线之前:运用常理预测经济和市场周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6-113.
产能利用率的测度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之比,潜在产能是指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产能利用率是表征国家或者企业发挥其生产能力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该经济体当前产能周期...
一、经济周期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1.对股市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到危机时期,整个经济生活处于...
宏观经济学发展是解决西方经济大萧条的“救命稻草”,打击了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特别是一般均衡理论。在凯恩斯经济学之前,虽然有马恩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作出思想贡献,但他们并没有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
一、引言经济发展对死亡率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研究的热点。Brenner等早期研究显示,经济萧条会导致健康水平恶化,进而死亡率上升。但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Joyce和Mo-can、Ruhm、Laporte、Tapia和Ionides等学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当...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RBC)和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类理论框架。虽然两者在许多方面不同,但都遵循ModiglianiGMiller(MM)定理,即在一个信息对称、不存在税收与交易成本的完全竞争经济中,若不存在破...
一、引言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变迁,经济对外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与这二者变迁有很大关联。产业结构可能会通过主导产业的更替和要素流动使得对经济产生波动性,并且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或地区之间经济周期的传导提供了基础,因此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总体来看,这种协同性的研究着眼于以下方面,首先是针对经济波动同步表象的研究。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物价测度指标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在价格体系中PPI是上游价格,反映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最初价格,而CPI是下游价格,反映居民购买消费品的价格。...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代表性的金砖五国在20002012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6%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70%。然而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
一、引言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前者归结为宏观经济增长理论,后者归结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通常是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所实现的增长。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波动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这也是经济运行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经济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