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要
1.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
2.我国通用的“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3.导致我国目前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4.针对我国情况降低失业率的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关键字:失业 城镇 失业率
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
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工人人数与全部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此数据一般由一个国家的相关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如美国的失业率由美国劳工部统计。
我国通用的“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在失业率的统计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一个同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相同或相似的指标来进行统计,当然也没有相对官方的数据来描述。我国目前使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此强调,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当时由于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称为“待业登记”,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首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处于等待期的劳动者即登记为“待业”。
随着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和安置,企业和劳动者开始进行双向选择。于是,1994年将“待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也由此开始。
导致我国目前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1、体制、政策性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儿干,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市场的竞争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 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使一些企业因经营不佳而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也必 定引起失业。加上我国当前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全面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充分,劳动力流动遇到种种壁垒,这些都加重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导致下岗失业的增加。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全国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达2818万人。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的投资在税收中不予抵扣(除试点外),导致能扩大就业机会的投资、创业和经营税赋重,进入市场的资金门槛和成本较高。学者胡鞍钢认为,产业经济的垄断政策,特别是“国有经济长期垄断服务部门不仅阻碍经济增长、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还极大的阻碍了创造就业机会。”此外,在经济活动中并不直接创造就业的环节上,其收税(如财产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全部税收中所占比重却较小,约为18%。
2、结构性因素
我国现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而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加剧了初级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现已处于工业化中期。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没有提高,导致原有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新的就业机会尚未出现,本应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因自身实力不强而“力不从心”。 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带来了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对10城市抽样调查,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
3、人口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2000年进行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国有12.95亿人口,适龄劳动人口达到8.7亿。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人口多,并且在长期内,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人口问题首先决定了我国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口。
4、经济增长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保持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从“九五”时期到“十五”时期,就业增长弹性系数由平均0.13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目前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一个事实是,经济增长未必带动就业的增长。正如经济学家胡鞍钢所说,中国正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已经不能作为就业机器,而且在排斥就业。因此,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政策不做比较大的变化的话,简单地以扩张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可能效果会打折扣。
5、摩擦性失业不容忽视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摩擦性失业主要存在于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中间。我国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针对,但我们仍需就广义的失业率来进行探讨。近年来,大批农民涌向城市寻求发展,农民工的大批出现,增加了整个市场的劳动力总数。但是,农民工属于非技术性劳动力,因此互相之间的可替代性较强;同时农民工涌向的东南沿海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地区,存在大量的小型企业,整体寿命较短。综上两个原因,占劳动力相当比重的农民工的离职率就会相对较高。那么他们为了寻求下一份工作而需要时间,这就引起了摩擦性失业。
6、劳动力供求矛盾
我国近些年来的一个状况是各类技术型人才缺失,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而非技术性劳动力大量供应。在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存在岗位空缺也存在失业人口,但是却无法实现岗位和劳动力的对接。失业也会因此不可避免。
针对我国情况降低失业率的建议
1、完善失业保障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失业保障体系,但是细节部分仍然需要完善。不能让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要加强实施力度,增加部分环节的强制性。加大就业再培训,国家用于对失业人口再就业培训的费用仅来自于交纳的失业保险基金的一部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一长久的问题,政府需要将加大再就业培训纳入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隔着衣服瘙痒”,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
2、协调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互相适应与制约的关系,两者以收入与消费为媒介,共同影响经济增长。 在产业类型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如轻纺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软件产业等,进一步扩大出口。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据统计,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从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是第二产业的5倍。但仍与发达国家60%~75%的比例相去甚远,与一些发展中国家40%~50%的比例也有很大差距。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各类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因此,在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在投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他们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就业方式上,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相当部分人由目前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同时重视灵活就业方式,大力发展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多种就业形式。
3、加大教育的投资开发力度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途径,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些低技能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但因教(育)致贫的现象却使不少贫困特别是农村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 要真正确立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制度,千方百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由公共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基建费和事业费,加大义务教育普及率,改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对义务教育的期望收益。同时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使义务教育真正回归到“义务”的本来含义,成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 下大力气调整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增加各级政府职业培训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中高级技工学校,大力改革现行中等职业教育,使其主要面向农村。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制度支持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发展。培养技能型教师,更新教材,最大限度地降低学费,调整专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4、出台政策鼓励创业
“鼓励创业”可能是从侧面间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在失业率高居不下,失业人口众多的情况下,鼓励失业人群自主创业,开辟自己的财富之路的同时不仅可以直接一定程度地降低失业率,还可以通过创业将除自己以外的失业人口吸纳进来,从另一方面降低失业率。具体的政策有一定的颁布,但需要加大力度推行。
参考文献:《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