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要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宏观调控源于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四、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借鉴作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提供了可 行条件。同时要求国家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调控,以保证经济结构合理,高效有序运行。西方经济学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有市场,就有波动;有波动,就有调控。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统一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并妥善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产业政策、经济增长的关系,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字:西方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调控 凯恩斯主义 宏观经济理论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3O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后形成的,以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标志。它只有6O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6O年里,宏观经济学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十年代“凯恩斯革命”的出现是第一阶段,标志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战后到6O年代末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特别是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在各个方面发展了宏观经济学,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第三阶段是7O年代之后,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通论》基本上建立宏观经济学体系,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客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来研究;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第五,对实物经济与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第六 明确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并 有完成以总需求万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完成的。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建立了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的IS—LM 模型。这一模型把凯恩斯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四个因素一消费、投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尼·尼,弗里法曼和杜森贝利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出了生命周期说、持久壮入说和相对收。经济学家托宾在钒恩斯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现金偏好理论和资产选择理论凯恩斯忽略了总供给分析,凯息断主义经济学家们在7O年代提出总供给分析理论.建立丁总供给—— 总需求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和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把凯恩斯理论长期化,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后来,罗宾逊又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剑桥模型,索洛等人提出了经济增 的古典模型建立增长经济学。在凯恩斯通货膨;长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又建立了成本碓动的通胀理论,混合通胀理论辆菲利浦斯曲线。凯恩斯提出的是封闭经济理论,他的追随: 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开放经济理论。以上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一起构成了宏观经济学。也叫正统的觊恩斯宏观经济学。
70年代初期,由于西方国家“滞胀”的出现,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占典综合派)的地位动摇了。在这种情况下,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了。这其中以芝加哥大学的M ·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以芝加哥大学的R ·卢卡斯和斯坦福大学的T ·萨金特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影响最大。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对名义国民收入有决定性影响.长期中,货币主要影响价格。私人经济部门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是政府政策干预的结果理性预期学派又称“新古典经济学”,它是由货币主义发展而来的,所以又称“货币主义”。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可以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通过价格的调节市场可以出清;政府干预经济长期内是无效的,在短期内也无效。 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理论,有的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有的是发展,也有的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反对,它们共同构成现代宏观经济学。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中,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仍然居于统治地位。
二、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战后的西方经济取得了另人瞩目的发展。这种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换句话说,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对西方战后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宏观经济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国家干预经济的作法早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但是那只是一种解救经济危机的应急手段。凯恩斯在理论上证明了市场有时也会失灵,启动经济必须要有国家干预。其次,宏观经济学对各种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探讨,为制定国家干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有了宏观经济理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就有了理论保证,使政策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可以说,没有正确的宏观经济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经济政策,也就没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最后,宏观经济学不断总结国家干预过程中的各种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了国家干预的效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国家干预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现实经济提出的问题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例如,5O年代美国所实施的“补偿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之中。5O年代末.实现高速经济增长成为国家干预要达到的目的,这一目的推动了新经济学的产生。根据新经济学所制定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造就了6O年美国经济繁荣。7O年代美国经济又出现“滞胀”,由此又产生了解决“滞胀”问题的供给学派,根据“滞胀”病症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解决7O年经济“滞胀”有一定指导意义。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刺激总需求,尤其是通过政府支出的增加来刺激总需求,这在一定时期内缓合了生产力无限发展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之间矛盾,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刺激总需求政策就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根据提出的。 第二.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对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没有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大量投入.原子能科学、电子计算机、航空和空间等科学技术就不会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增长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速度(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和科学技术)。 第三,社会福利政策的广泛运用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为经济发展刨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第四,各种国际经济政策在协调各国经济关系中起了一定作用,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在总体上都较为成功。总之.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认为战后西方经济繁荣和发展是宏观经济起了一定作用并不过分。
三、宏观调控源于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市场经济是有管理,有调控,有章可按,有法可依,有序可循的经济。宏观调控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政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仅不存在完全市场化的调节,而且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国家对市场失灵的矫正作用。宏观调控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贯彻于市场经济的始终,贯彻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贯彻于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运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弥补市场“无形之手”的缺陷,应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就是有助于市场机制作用,而不是妨碍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尊重市场规律,而不是人为地瞎指挥。如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协调配合得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顺利发展。为解决市场机制调节的失灵,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建立市场化资源配置与有效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均衡发展机制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干预可采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必须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如果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经济调控政策“有形之手”对调控经济作用有限或者不能起作用,就有必要运用非市场化手段,特别是行政手段来干预。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发挥作用具有明显的速效性;与法律手段比,行政手段则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采用行政手段,立竿见影,省时省事,成效显着,但是,行政手段的运用容易与长官意志联系在一起,有时可能是“一刀切”,人为地割断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结果是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可能更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不分场合、大范围地运用行政手段,也不能视其为极端另类,该用不用。行政手段运用于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应以适度为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政策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重要政策转变为法律,以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在经济调控与法律调控两种手段的运用上,要更多地加强配合,协调推行。对于企业经营行为,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对于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活动,助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为,既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又必须运用行政手段来加以约束和纠正,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看,宏观调整政策的改善方向应当是增加政策中市场机制的成分,减少行政干预的成分,更多地以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主体作出自主选择。
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调控体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的目标、功能、手段和方式以及宏观调控的主体等。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均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目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越来越得力,调控的理念和技术也趋于成熟,调控的科学性越来越强。
因此,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借鉴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这种经济学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有什么意义呢? 经济学理论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只有在假设的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理论才适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是以下列假设为前提的。第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是市场机制,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是由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的。第二,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物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健全的财政制度,完善的银行体系。第三,经济中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和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基本矛盾,而不是供给的增长跟不上需求的矛盾。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否适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关键取决于我国是否具备上述三个假设条件。 我国现在的经济运行机制基本是市场机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基本实现。除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商品以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生产均由企业自主决定,国家不予干涉,也不下达生产计划。企业的决策以利润为目标,自主决定价格和产量。社会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由价格机制配置。劳动工资、利息率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程度上由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即为谁生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市场决定,我国的市场机制已经建立。我国的物品市场比较完善,运行时间也长,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已明确,原来的政府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过度,银行体系基本建立。证券市场已经建立和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资本配置作用。劳动市场在一定范围内也已建立起来,并正在发挥作用。
从调控目标看各国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都是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入平衡。我国的宏观调控也是围绕这四个目标进行。根据我国的国家调控经济应具备的条件看,我们认为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些调控工具我们都可借鉴应用。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个西方国家常用的工具我们更是可以斟酌使用。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各项开支筹集资金,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它主要影响收入分配以及资源在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配置。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管理工具,用来实现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支出与税收计划。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我们可以利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束Ij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另外,在经济萧条期,可以采取赤字性财政政策,在繁荣期可以采取盈余性财政政策。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五、结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 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 经济 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
[2]《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