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困境探析
【绪论】江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绪论
【第一章】江南水乡形成演进及可持续发展基础
【第二章】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第三章】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
【第四章】江南水乡不可持续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江南水乡可持续建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江南水乡的形成
一、 江南水乡的界定
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没有明确的地域区划。在先秦两汉时期,“江南”被认为是楚国地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具体地理位置为现在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的地区,尤指现在的湖南地区。直到东汉末年,“江南”才开始较多的特指长江下游的南方地区。到唐朝贞观元年时,设立了江南道,负责管辖江南地区,江南道的府邸设在现在的苏州。江南道又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东道主要管辖苏、浙、皖等地区,后世的江南基本上指的是这一地区。明清时期,江南的合理范围应该是今苏南浙北,即明清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我们今天所指称的“江南水乡”区域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包括现在的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无锡、上海、湖州、嘉兴和杭州九个城市。这些城市同属于太湖水系,而且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二、 江南水乡景观的形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总是能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江南水乡地处太湖水网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较多,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这里山清水秀、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无处不透露出几分清秀、几分阴柔,从而构成江南以“水”为主题的独特自然风光。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阔地少,水巷小桥多。”江南的美不仅体现为独特的自然风光,“小桥流水、粉砖黛瓦”,结着青苔的石板小桥、白墙黑瓦的房屋、依水而建的街道等人工建筑构成了江南水乡的另一道风景。江南河流横贯,沟渠众多,越过江河的水桥为江南各地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江南水乡的桥数量多、类型丰富,“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江南水乡的拱桥、平桥、曲桥、廊桥、亭子桥、木桥比比皆是,江南水乡的桥各具特色,周庄的双桥、苏州的拱桥、杭州的断桥10都成为城市的象征。江南水乡空气潮湿、气温高,施工期间常会出现阴雨天气,于是建筑多外墙高而薄,开间较大,并且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也为了节约用地,江南水乡的建筑多为多层建筑。与北方建筑相比,江南水乡的房屋大多设计较为精巧,雕刻装饰极为繁多,但大多白砖黑瓦,极少使用彩画,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使江南水乡的建筑古朴、典雅。江南水乡的院落以水景最为擅长,水石相应,采用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江南水乡均依水而建,其格划格局也是依照河流的走势而建,比较多见的形态有“一字型”、“十字型”、“丁字型”、“环状型”.“一字型”是建筑物沿一条河道建筑而成,河道两边夹岸成市,构成“一字型”的市镇。“十字型”是两条河流交叉成市,形成“十字型”市镇。“丁字型”是市河像丁字,夹岸有建筑物。“环状型”最能反映“田”的历史,很多市镇就是位于河流的周围,沿河流而建。
三、 江南水乡文化的形成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江南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生活方式、地方语言。江南人的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大多与水相关,充分体现了江南的和谐秀美特性。
山清水秀、湖光山色,秀美的水乡环境,再加上长期偏安一隅的心态,养成了江南人温顺平和的性格,江南人温婉、清秀、恬静。江南人所使用的语言轻清柔美、吴侬软语,以其江南方言表达的锡剧、越剧、昆曲、吴歌、评弹更是委婉清丽、悠扬动听。
江南水乡溯江、环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江南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江南水乡文化与生俱来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开放的胸怀。自六朝以来,中原文化随中原人士南迁而南移,不断与吴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吴韵汉风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
第二节 江南水乡的演进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水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历史。江南更是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水就不是江南,江南水乡演化的过程就是江南的水演化的过程。
一、 江南水乡的历史地理演化
(一)由水域到陆地的演化
在远古时期,由于下沉地质条件的作用,整个江南地区处于一片泽国。第三纪以来愈向北东,地面下沉量愈大。到了第四纪,江南地区处于沉积阶段,长江、钱塘江、太湖带来的大量泥沙经过与江、湖、海的不断冲击而逐渐淤积而露出水面。长江南岸的沙嘴在 6000 年前率先露出水面,5000 年前长江南岸的沙嘴不断延伸并与钱塘江的沙嘴相结合拢,从而形成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⑨。泥沙的冲击使这片区域浮出水面,为将来人类的生息奠定了基础。由于特殊的下沉地质环境使此区域多以低洼为主,例如苏州海拔一般为 3.5 米-5 米,无锡海拔一般也仅为 4 米左右。又由于此处雨量充沛、水道纵横,致使此处洼地成湖、沟壑成河,此处就形成大面积的以水陆相间为特征的湖荡平原和水网平原。
(二)由荒无人烟到人类早期文明
何时有人在江南水乡繁衍生息?虽已无法准确考证,但考古挖掘的文物遗迹显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劳作生活。他们学会在沼泽地里开辟水田,种植水稻他们学会编制斗笠蓑衣,撒网捕鱼;他们学会了刳木为舟,乘风破浪。
苏州三山岛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可以看出,早在一万多年前,三山岛的居民以渔猎生产为主,也说明了三山岛具有悠久的渔猎历史。
吴地在上古时期是荆蛮之地,先民混迹于龙蛇草莽间,其经济、习俗皆落后于中原地区。泰伯奔吴,建立了句吴国,尊重江南荆蛮文明的同时,融入中原文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吴地早期文明。
(三)由无积聚而多贫到安定而富裕
虽然周人泰伯、众雍早在公元前 12 世纪就已来到江南地域,但直到秦汉时期,与发达的黄河地区相比依然比较贫穷而落后。《史记·货殖》记载,此时江南地区依然“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西晋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这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由于人口的增长,土地的需要也在增长,于是出现了圩田制,人们向水要土地。江南水乡也是由于圩田而形成的。经过近千年的圩田,形成了河网和农田的格局,这些河网通过农田灌溉渠相联,形成独特的江南大田景象。江南地区粮食增产、纺织发达、商业繁荣,从而逐渐成为经济中心。
二、 江南水乡的文化变迁
江南水乡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江南水乡由于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加上中原文化的南播,在秦汉统一之后,逐渐与汉文化相融合。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后,南方经济文化也不断增长,自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江南水乡文化。
(一)江南水乡文化的起源:上古稻谷文化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发现,越地先民濒水而居,已经居住在榫铆技术的木结构建筑内,吴地的先民也是如此⑩。吴越两地均种稻谷,种植稻谷的风俗已经在江浙地区传承发展了数千年。考古发掘表明,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稻谷,在马家浜文化,也发现了炭化的稻谷和加工谷物的工具11.这生动地说明,江南水乡在上古就有着共同的文化。如果把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称之为“粟作文化”,则南方长江流域的古文化可称之为“稻谷文化”12.
(二)江南水乡文化的形成:吴越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的形成与其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江南水乡的吴文化始于商末泰伯奔吴建立吴国,而秦伯建立吴国的过程也是秦伯治水的过程。传说泰伯擅长水田农业,开凿泰伯渎,兴建了太湖地区最早的河渠工程。后来,为图谋霸业,吴越两国先后开凿了胃溪、胃浦、兹渎、渔浦、棠浦、百尺渎等水利工程13.《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二人仍荆蛮,方身断发,示不可用……,太伯自奔荆蛮,自号句吴”14.吴地就在太伯周文化的滋养下发展起来,及至秦灭楚,统一全国。而吴越虽然在现在的江浙两地分别形成,但文化并无太大差异,正如《越绝说》所说“吴越两邦,同期通俗”.春秋时期,吴越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青铜冶炼技术也很发达,“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15.而此时的吴越文化并非中华文化的正统,处于传统文化的边缘,其影响力只限于江南16.
(三)江南水乡文化的发展:南北文化的融合
晋室南迁、安史之乱后,大量技术、人才以及生活方式南下,促进了江南水乡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中心也逐渐南移。这也使得吴越地区的传统习俗也发生着变化,逐渐由尚武转向崇文,进而文人云集,文教日盛。南宋偏安,中原文化再一次大规模的南移,促进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宋代江南水乡一反过去的尚武之风,变为柔慧、文儒的风气。至明清,“南盛北衰”的局面持续发展,江南水乡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得到了极度地发展,民风根本地改变,文化水平不断攀升,江南水乡形成了崇文重道的风尚,江南书院遍布城乡。近现代以来,江南水乡的文化影响在全国不断凸显,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逐渐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江南水乡的文化基因
江南水乡的物质存在决定了江南水乡的社会意识,江南水乡的物质存在是江南水乡文化的载体,江南水乡的文化是江南水乡物质存在的灵魂。江南水乡地理历史演化过程中凝聚了深邃的文化基因,其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基因是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它是从生物基因中衍生出来的,是文化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千百年的历史中形成的民族经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17”,文化的稳定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会使得文化基因发生一定的改变,原有的文化基因与新的地理基因相融合,逐渐产生新的文化基因。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江南水乡文化基因最根本的因素。
(一)亲水文化特征
江南是水乡泽国、沟壑纵横,丰富的水资源使稻香鱼肥,纵横交错的河道使交通四通八达,水成为江南最突出的物质资源禀赋,江南人的衣、食、居、行都与水相关,江南人依水而生,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对身边的水倍加爱护,他们以水为生命的一部分,与水朝夕相处,平时女人们在水中洗衣或者孩子在水中嬉戏,形成和谐的整体。
江南人与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丰富的水资源蕴育着亲水文化。《管子?水地篇》里写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万物之本,万物皆依水而生。
三山岛是太湖中的小岛,在其旧石器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制器,从这些石制器可以看出,三山岛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是渔猎为主,有着悠久的渔猎文化。在古音里,“吴”与“鱼”同音,从本质上体现着吴文化的亲水特征,是吴文化的基因。
江南人热爱水、赞美水、崇尚水,高于自然的态度对待水。人的日常生活都体现了对水的尊重,茭白、水芹、莲藕、莼菜、荸荠、红菱、茨菰、芡实等水生蔬菜被苏州人尊称为“姑苏水八仙”,苏州还举办过“姑胥亲水文化节”,以水为主题的古运河龙舟表演以及民间工艺、才艺表演等节目弘扬了亲水文化,展示了姑苏风情。水是江南水乡最具有生机的元素,江南因水而秀,因水而荣。江南人爱水、亲水的文化源远流长。爱水就要善待水、合理利用水、保护水,就要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就要义不容辞地成为水资源的守护者,负起保护水资源的责任。传承江南亲水文化基因可约束人们的水资源利用行为,引导人们注意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石。
(二)秀美的自然地理特征
江南水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其地势比较平坦,以平原和丘陵地为主,有太湖、长江、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江南运河)等水系,因此就形成了水多、山秀、平原肥沃的地理形态。
江南水乡虽然四季分明,但冬天不是很寒冷,相对比方的冷,江南水乡的冷是温和、潮湿的,四季常青的植物也很多,其中以香樟树最多,因此,冬天没有北方的萧瑟感。江南水乡因为冬天零度以下的时候不多,所以,水面一般不结冰,即使在冬天,江南的水也是流动的、有灵气的,而且河里的水总是在岸边荡漾。江南水乡的冬季尚且灵秀,其他季节就更加明媚动人。
江南水乡的雨多是细细密密的,风也很温和,是天造地设的一身柔软。而且,太湖流域的江南人多饮太湖水,同时,以稻和水产为主食,也就形成了江南水乡人纤俏的体质和柔软的性格,也造就了江南的糯糯软语和柔媚的水乡女子,也就是在这秀美的江南水乡,孕育了温文儒雅的江南人。
(三)民俗风情文化特征
江南水乡一年中,每个月都有节令活动,有的月份甚至有几个节令活动。例如:正月初一,江南水乡的人家家户户都要吃小圆子,代表全家团圆吉祥。初五祀“路头菩萨”,随即开门营业,有的地方也叫“拜财神”节,这一天,店铺都要放鞭炮,以图有好财运。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江南水乡的灯会着名的有南京秦淮河的元宵灯会、苏州古胥门灯会等,宋及明清时全国之灯就以苏灯为第一。三月清明节,江南水乡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禁火、踏青,江南水乡清明要吃清明团子、戴杨柳编的帽子、到庙里烧香和划龙船。四月,立夏节,吃酒酿、咸蛋和蚕豆。苏州轧神仙庙会起源于宋,历经元、明,到清代十分兴盛。传说,每年的四月十四日是吕洞宾的生日,他会在这一天来到人间,乔装成普通人,为老百姓治病消灾。所以,在吕洞宾生日的前后三天,人们会到神仙庙去祭拜他,希望能够遇到神仙,因为去神仙庙的人很多,“轧来轧去”很热闹,这个民间活动就发展成了一个大型庙会活动。苏州轧神仙庙会是江南水乡传统生产生活、思想的体现。
第三节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江南水乡从荒无人烟的蛮荒之地,经过不断发展、演化,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江南世代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良好的水乡生态环境。大禹以天人合一的古老的生态智慧,尊重和顺应水的流动规律,以疏而不是堵的方式,使得原初经常泛滥的洪水逐渐变得与人和合共存。大禹治水为江南的河湖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迄今为止,江浙一带太湖流域许多地方依然还留有纪念大禹治水的碑刻和博物馆。江南百姓遵循古训,长期以来不断开挖和疏通河道,确保江湖相通,河湖相连。
由此形成了河网密布的发达水系网络。疏浚河道带来的淤泥成为肥沃土壤。在勤劳的江南人民手下,江南水乡逐渐演变成了闻名天下的秀美江南。河边杨柳依依,村边竹林摇曳。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夏天荷花满池,蛙声一片;秋天稻谷芬芳,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万物冬藏。一年四季,气候湿润,风调雨顺,生态良好。
二、以水为魂的和谐天人关系。长期以来,江南水乡的百姓善于与水相伴,人水和谐相处。在这片江南水乡的土地上,秀美的自然环境为人们带来了宜居的生存家园。
有大片的良田可供种植水稻及水乡特有的物产。自古以来,江南水乡就有江南鱼米之乡称号,苏州的繁体字艹头下的鱼禾结构,便是江南水乡人与水生态自然和和合共生协调发展的最好明证。江南成为历代政府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由此而来。
三、依水而建的优美水乡景观。江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顺水而行,应水而变。小桥、流水、人家;水井、水田、水车;小船、渔网和水生植物;粉墙黛瓦尽枕河等,这些特有的江南水乡元素,共同构成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江南。
四、靠水吃水的水乡经济。江南自古就以稻米、鱼虾及丝绸着称。由于水乡丰富,水网发达,漕运便利,水上贸易也很发达,从而成为经济的发达地区。
五、尊水爱水的吴越文化。水是生命,在江南水乡中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江南的文化习俗中,依然还保留着敬畏水的文化。水井成为家乡邻里之间的集聚交流的地方,市井文化由此而来。文化形态上带有了温文儒雅水的烙印。由于重视教育,江南水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古时出状元,近代以来出院士的书香文化。如此等等,这些共同形成了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基础。
摘要江南水乡河湖交错,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商业化,水体污染,水乡原有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再也难以和谐相处。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等理论,分析研究江南水乡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进...
绪论第一节研究缘起一、选题背景(一)可持续发展席卷全球1.从国际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运动,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勃兴的环境保护运动,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各国逐渐推进的可持续发展运动。可持续发展将在反思工业文明与高新...
结语江南水乡河湖密布、气候怡人、水量充沛、山清水秀,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对于江南水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建筑、规划、旅游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而缺乏对江南水乡环境、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江南水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第五章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一节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教育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马克思就写到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
第二章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早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则要追溯到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个报告。这个报告从维护子孙...
第四章江南水乡不可持续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一节主观原因透析一、征服自然观的盛行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根本出发点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人具有内在价值。人类中心主义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以征服...
第三章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第一节江南水乡生态环境退化一、江南水乡河网的破坏与污染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后对河道的污染,以及大量生活垃圾直接向河道排放,江南的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河水中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