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绿色化”发展理念,提出推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力度总体发展目标,将生态可持续发展正式明确到国家长足发展的议程上来.如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定量评价是目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引进和修正国际上普遍应用的生态足迹模型等指标来对国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但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时存在区域间贸易形态的生态交流以及缺乏动态研究机制等不足之处。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上述模型不足进行了改进,将生态足迹模型扩展为消费和生产两部分,并以蚌埠市 2000~2009 年发展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一、生态足迹模型
(一)生态足迹模型简介与假设。生态足迹通过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和消纳的废物折合成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随后核算出域内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额---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从而客观地反映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传统生态足迹计算的三个基本假设为:1、人类可以根据自身消费来估计其所消耗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1消化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具备生产力的土地面积;3、各空间是互斥的。可见,全球性生态足迹是基于消费的资源量来加以衡量和计算的。
(二)生态足迹模型修正.本文针对传统区域间贸易形态的生态交流不足,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扩展为消费与生产的生态足迹,两者差额近似为进出口贸易生态足迹额.消费的生态足迹指为满足域内人口消费所引起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废物消纳总量对应的核算具有生物生产性面.因此,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大致与传统计算模型类似。
生产的生态足迹指某一个区域为满足生产而从域内生态系统中所耗费的资源总量对应的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本文通过引入生产的生态足迹以期反映在除去贸易进出口生态足迹额之后该域内人口活动对本地区生态系统的真实压力,并将其作为反映生态系统是否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指标.生产的生态足迹模型仍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基本相同,不同主要表现在账户对象核算类型上,也就是该模型仅仅将域内人口生产生活所耗费的本地区的资源环境量核算为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面积,从而有效减弱了因域间贸易所引起生态交流带来的统计误差。
(三)生态足迹模型与公式。根据蚌埠市地区情况,将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分为以下六种:耕地、牧地、林地、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淡水)。在核算中,各消费与消耗的资源均按对应的折算比例换算为相应的土地面积。具体计算公式如下:EF=∑ei=∑rjAi=∑rjPi(/Yi×N) (1)式中,EF 为域内人均生态足迹(hm2/人),ei为区域人均生态足迹量,i 为区域消费项目类型,rj为均衡因子,Ai为域内第 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量(hm2/人),Yi为域内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 i 种消费项目每年世界均产量(kg/hm2),Pi为第 i 种消费项目的域内年生产量,N 为特定时期域内人口总数。EC=∑cj=∑aj×rj×yj式中,EC为域内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cj为域内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二、案例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蚌埠坐落于安徽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其下辖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区与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县,总面积5,952 平方公里,总人口 367.81 万(2012 年)。蚌埠市水路运输优势明显,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2013 年蚌埠年生产总值1,007.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10%.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172.35 亿元,增长 3.89%;第二产业增加 515.69 亿元,增长 14.29%;第三产业增加319.8 亿元,增长 9.51%.随着蚌埠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蚌埠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中,消费的生态足迹与传统生态足迹统计对象相同,主要为区域内生物资源消费(包括农牧产品和林产品等)和能源消费两大类组.生产的生态足迹主要为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及能源生产两大部类组成.由于蚌埠市作为交通枢纽城市,域内能源生产较少,而且域内能源生产费用远高于域外运输费用,故其能源基本来自域外进口。因此,在计算生产的生态足迹时仅考虑生物资源生产足迹,消费的生态足迹与生产的生态足迹之间差额可以近似看成是域间贸易生态足迹.本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模型中产量因子通过对域内每年实际平均产量和对应年份世界平均产量计算所得;均衡因子选取由 Wackernagel 长时间对世界各类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的测算成果,由于各个年份土地转换均衡因子变化较小,故拟采用 2004 年前后各五年均衡因子的平均值作为均衡因子。由公式计算所得蚌埠市 2000~2009 年人均生态足迹与各土地类型生态盈余如图 1 和图 2 所示。(图 1、图 2)由图 1 可见,2000~2009 年间蚌埠市人均消费的生态足迹一直大于生产的生态足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差距表现愈加明显,即蚌埠市域外进口的贸易生态足迹越来越大,这表明蚌埠市域内人口消费尤其是在其能源消费逐年上升的情况下越来越依赖能源进口,愈加依赖域外地区的生物承载力来缓解域内能源压力.
能源耗费一直依赖进口,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压力,但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得当地能耗较高的企业在遇到能源瓶颈时面临崩溃的风险,而且高能耗往往伴随着高污染,同时给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2000~2009 年间蚌埠市人均消费和生产的生态足迹均表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其中人均消费的生态足迹一直高于生产的生态足迹,生态赤字显着,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压力不断增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较为突出,已处于非可持续性的生态状态.
2、从人均消费和生产的生态足迹比较方面。该地区贸易生态赤字主要为能源方面,因此对应化石能源用地逐年增加,且本地能源多来自域外提供,化石能源用地成为赤字扩大的关键性因素.另外,在域内建筑用地生态赤字方面也表现为逐年增加,其也成为区域赤字扩大的主要因素.
3、由于统计数据和统计指标有限,故在模型核算中存有一定偏误。此外,该课题以后将改善生态足迹模型生态偏向不足,进一步研究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系统均衡发展方面。
(二)地区发展建议
1、增加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在存有较大盈余土地生态系统,适度增加内需可以提升该生态系统的有效利用并增强地区发展能力,但是在已经出现生态赤字的土地而且其供给能力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突破情况下,不能盲目套用模式一味增加内需来增强区域发展能力,这样做只可能使生态赤字进一步加大,导致生态系统处于崩溃境地。
2、域间能源贸易生态赤字和域内建筑用地生态赤字成为解决当地区域发展问题的突破点.具体表现为政府通过加强对高能耗企业监管,促进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提高能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保发展之路;在地区市民方面,政府应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完善城市公交系统,从而较少居民能源不当浪费。
3、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适当提高入驻标准,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协调“三产”之间关系,适当放缓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尤其在当地建筑房地产业的过度发展方面,政府应加大准入和用地批准条件,合理处理人地矛盾。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振,常慧丽。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6.
[2]杨海真,李爱梅,叶田。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3]王国刚,杨德刚,张新焕。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3.
[4]何彩虹,吴开亚,胡淑恒。上海市 2000-2009 年生态足迹测算与动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5]张丽峰。 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
题目: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辩证关系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一、环境标准理论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三、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辩证关系(一)环境标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标准的健全与完善...
当前,阻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防止资源迅速枯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然而,地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会随着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势与态度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或长期促进人类发展,或阻碍可持续发展。20世纪,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应重视农业经济发展,解决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发展的矛盾,推进可持续发...
民居建造是一种民俗事象,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3种。本文研究的傣族民居主要限定于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傣族人民的物质生活迈上了新台阶,一个越来越突出...
一、制约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支撑地勘经济发展的地勘主业尚未做大做强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地质项目减少,地勘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出现矿业难以持续发展的状况,这就要求地勘单位高度重视矿业开发的两个关键环节:探矿和采矿。探矿为...
1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中国的能源储藏中,煤炭资源占有着非常大的比重,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快速稳态发展。从统计的数据上看,煤炭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由此看出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消耗。煤炭在中国经济发...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自然资源的枯竭危机已经凸现,小城镇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总量极度削减,小城镇空气和水体污染现象严重,固体废弃物无法得到及时分解。小城镇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城镇居民...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应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的日益突出,中国加强污染治理和碳减排的呼声不断高涨。与此同时,人们认识到,二者对可持续发展都很重要,必须统筹兼顾。污染治理是为改善国内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措施,碳减排是为改善国际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措施,这些对中...
我国自经历了三十年的对外开放后,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此三十年间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相关经济制度与模式的转变始终都是一众专家和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体制的改革也为经济发展及其模式转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持,此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