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缓解封闭式教育对中学生消极心理影响的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1 共58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封闭式管理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绪论  第一章】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封闭式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缓解封闭式教育对中学生消极心理影响的建议
  【参考文献】封闭式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缓解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消极影响的建议

  中学生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受到上学压力以及父母期望等影响,学生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在封闭式管理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明显。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实行封闭式管理的中学校中,中学生存在自卑、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封闭式管理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管理的本质是服务。良好的学校管理应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从这一角度看,学校管理应该"封而不闭".

  我国实行封闭式管理的中学校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就要将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首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进行完善,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实现空间的开放,时间的自由,学校、家长和社会的结合。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和文化的支持。同时,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支持。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这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从素质教育出发,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现代教育提倡向更加自由、人本、开放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要关注人一生的成长和终生的幸福。

  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决定了其管理方式,现代的教育理念不断向自由和开放方面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国中学校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发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校教育模式。

  管理者要把学生当作管理过程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独立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学校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家长会等形式,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加学生的经验积累,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学校不断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求学校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行开放式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开放式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有利于学生尽快的成长和成才。在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与老师、家长和社会实现了良性的互动,从而可以避免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1.空间方面,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创造机会。

  教育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学生的成长除了需要学校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因此,学校要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创造条件和机会。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仅仅依靠学校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更丰富,更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可以提供的资源,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形式,不断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毅力,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总之,学校应该实行"封而不闭"的管理模式,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有机联系,给学生足够多的发展空间。

  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为学生与社会接触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2.时间方面,建立弹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

  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时间。这两种时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时间为人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就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空间。

  在时间管理方面,要促进时间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从以学生为本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增加管理制度的弹性,建立人性化的时间系统管理体系。首先,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时间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最有效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通过时间的安排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管理者要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弹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充分把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再次,在建立时间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之,在时间管理方面,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建立弹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

  3.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进行良性的沟通和互动,密切配合,形成互动的网络系统。但是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家长与孩子见面的机会比较少,家长更多的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状况,这成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比较少,学生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能求助于社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及时与家长沟通,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等,引起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参加公益性劳动、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锻炼学生的意志,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封闭式管理通过强制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限制学生的活动的范围,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较差,校园的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针对性比较强的,能赢得学生喜欢的、吸引力强的校园社团活动重能起到不一般的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开展形式的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促进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发泄。其次,学校要建立专家讲座和报告制度,定期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学校开展讲座,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再次,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最后,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党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特长的发挥提供平台,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平台,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校园安定和社会安定。

  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封闭式管理学校心理健康体系缺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的现状,中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

  针对当前封闭式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的现状,要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书,配置专业的师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条件,并不断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确保在心理教育的四要素学生、教材、时间和教师得到落实。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灵活地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专业的教师担任,对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力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2.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系统。

  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仅仅通过教学的方式并不能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咨询师必须介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知道向谁请教,导致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建立心理咨询系统势在必行。心理咨询系统在促进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学生可以更客观的认识自己遇到的问题,可以更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估。

  此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教师要充分地理解学生,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同时要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心理辅导既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小组辅导和团体辅导的形式。

  3.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虽然认识到看心理门诊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学生看心理门诊。因此,学生在发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寻求专业方面的救治,从而导致自身情况的恶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在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方面,国家主张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因此,在建立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的过程中的,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组织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及时发现中学生中存在问题的个体。在新学期开学时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建立相关档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要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监督和关注。班主任和班级主要干部在学生和生活过程要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是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要引导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咨询,防止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四是将问题学生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对于学校不能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及时转介。五是学生康复返回学校之后,要继续对其进行跟踪和指导。

  三个系统从不同的对象出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提高学校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系统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校采取了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促进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广。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虽然一些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形成了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由于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教育方法陈旧,导致沟通不畅,因此采用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中有些学生存在自卑、自信不足等问题,有些学生存在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互助式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等、信任的沟通和互动平台,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向积极方面转化,积极采用激励、暗示、辅导和训练等方法。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暗示、互助式心理辅导和互助式心理训练等方面。通过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和学生进行平等地沟通,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

  2.促进理性情绪干预模式的推广。

  理性情绪干预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引入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通过合理观点和不合理观点的对比和辨析,促使受助对象思想的转变,从而对自己行为进行自行调节的方法。中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认知的偏差或错误引起情绪方面问题,因此,引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促进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外界对个体进行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能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在生活、学习中产生困惑时能自主调节,自主调节解决不了的要及时、主动的寻求外界的帮助,不能闷在心里,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赖教师的疏导和专业咨询师的指导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的教学实际向学生传输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健康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电影、建设心理健康专门的网站等等,通过相关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身遇到的问题,分析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冷静地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处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