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面临的挑战包括恋爱危机感受到重复性强化,真实的青春受到虚拟历史影像的消解和遮蔽,对回忆的理性判断与反思受到简单化事件陈述的取代,道德责任意识受到弱化。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大学生恋爱观受怀旧风影响的症结与对策”的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症结与破解: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摘要: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面临的挑战包括恋爱危机感受到重复性强化,真实的青春受到虚拟历史影像的消解和遮蔽,对回忆的理性判断与反思受到简单化事件陈述的取代,道德责任意识受到弱化。其症结主要从历史文化、受众心理和社会现实三个角度分析。破解挑战的路经有通过资源整合引导大学生恋爱观,推动兼具反思性与真实性文艺作品的出现,重视特色婚恋课程的开设,利用新媒体实现大环境与小环境的无缝链接。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怀旧;症结;破解
怀旧风作为一种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其对大学生恋爱观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对此,我们既不应抱纵容态度,也不应一刀切进行限制,否则不仅无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还会使得原本能够加以良性引导的问题恶化成难以医治的顽疾,引起社会上广大民众的反感和排斥。因此,如何处理这一现象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中,倘若任凭一些消极不健康的风气和观念影响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无论对大学生个人及其伴侣来说抑或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怀旧风如何影响大学生,值得重点探讨。
(一)恋爱危机感受到重复性强化
当前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不仅见证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目睹着一些诸如利己主义、金钱本位、享乐主义等异化现象对和谐社会的冲击及所造成的畸变。且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生活的锤炼,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并无多少亲身的体悟和经验,在学校的象牙塔中被束之高阁,想象中和亲身经历的恋爱总有很大差距,加上学校中恋爱并不被提倡,在大学前甚至被明令禁止,这一差距就被拉大,导致学生更加觉得自己所萌生的情感是无比珍贵的,所产生的恋爱是最单纯的,从而对它进行无意识的美化,而当感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受伤的他们就会产生深深的迷茫,进而将原因归结为社会对爱情的伤害,将物质恋爱与精神恋爱对立起来,认为校园恋爱才是最纯真的精神恋爱。
以上是大学生自己亲身感知的部分,如果教师和教材所传达的内容与其感受到的一致,那么大学生们便不至于如此焦虑,然而,教师和课本所传达的恋爱观教育大多为正面宣传,是以准则的方式规范男女双方在恋爱中应该怎样,对于每个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迷茫或无助的情况并没有给予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导致大学生对书本和教师所教授的东西产生忽视,认为教授的内容与现实中亲身经历的现象脱节,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帮助,进而更加迷茫,陷入这种状态下的大学生尤其容易被一些错误的恋爱观所影响,以至误入歧途。当电影里一次次出现对于校园爱情的美化和校园爱情进入社会里的不堪一击时,当歌曲里一次次表现出对于现实的迷惘时,当书籍一次次用夸张的情节构思和数万字的细致描写勾勒出恋情和誓言的脆弱时,当美好的爱情憧憬面临频繁出现的重复性的内容--曾经信誓旦旦的爱情却因为小三、金钱等狗血的镜头而最终支离破碎时,对于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恋爱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次的强化了其对于恋爱的不安全感,使原本就尚未健全的恋爱观处于更加严重的危机之中。
(二)真实的青春受到虚拟历史影像的消解和遮蔽
怀旧风之所以如此风靡,在于其抓住了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受众脑海中留下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点,并对这些记忆点进行细节上的还原和加工,重构了受众所希望看到的历史影像,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然而,这些还原出来的东西并非真正与受众所经历过的那段历史相同,无论这些媒介所传达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如何真实,始终都是个人化的虚拟记忆,即所传达出来的内容仅代表电影及书籍的制作者自身脑海中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始终带有个人的烙印,而非真正具有普遍性,同时,它又是符号化的,意即它是借助一系列象征着以前那个时代的符号,例如高考、集体宿舍等,力图立体的还原和展现出一个虚拟的回忆影像,杰姆逊早在《后现代与文化理论》中就认为:“怀旧影片并非历史影片,倒有点像时髦的戏剧,选择某一个人所怀念的历史阶段,比如20世纪30年代,再现30年代的各种时尚风貌。特点在于它们对过去有一种欣赏口味方面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非历史的,这种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而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不能交待出个来龙去脉。”[1]因此,怀旧风下的青春并非是严谨的历史,而只是一种虚拟的历史片段和影像,它为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想要到记忆中去寻找安慰的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避难所。
在这样的避难所中无法找到自己真实的青春,《人民日报》就指出“青春应是仰望星空的青春,而我们目前的国产青春片缺乏奋斗色彩,把成长的代价等同于放弃爱情、梦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这批青春片与其说在怀念已然消逝的青春,不如说只是讲述了一个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2]怀旧本身虽然是伴随着对现实的不满而诞生的,但其并不只有一种形式,而是可以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怀旧强调美化和肯定过去,反思型怀旧则对过去持反思态度,属于创造性怀旧。我们并不是全盘反对怀旧,怀旧固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寄托人们美好心愿的作用,但区分我们支持什么样的怀旧,反对什么样的怀旧也十分重要,当前流行的怀旧风大多属于修复型的怀旧,其在对记忆中的青春和恋情进行还原的时候,只截取那些美好的、观众愿意看的情节和片段进行还原,而刻意略去那些真实发生的但较伤感因而观众不愿意看的片段,使得消费这些影片、书籍和歌曲的大学生们,容易在被掀起怀旧情绪的同时犯一叶障目的错误,无法全面的反思和理解曾经的青春,反而容易因为过于美化昨日的爱情而使大学生忽视眼前那些需要自己真心对待的感情和需要自己担负起的责任。我们缅怀过去是为了更好的走向未来,是为了寻找能够治愈自己的解药,如果因为错误的缅怀而带来伤害自己的毒药,这样的怀旧风不要为妙。
(三)对回忆的理性判断与反思受到简单化事件陈述的取代
伴随西方思潮和互联网文化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对一切新奇的东西充满着好奇,多数学生都会在大学里谈一场恋爱,因此,大学生阶段正是大学生恋爱观成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它们亲身经历和感受恋爱所带来的生活改变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能顺利解决心理矛盾,接受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并得以亲身实践,便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错误。
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和社会经验并不丰富,对社会和恋爱观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太多从试错中得来的直接经验,更多是从书本等传媒途径中得到的他人的间接经验,因此,这些间接经验是否健康、是否真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这些间接途径由于受到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冲击,基本已经沦陷了道德价值上的判断,什么在利益上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就生产什么,并不考虑是否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错误的引导,如《人民日报》所说,“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整体特征是缺少跟这个时代的砥砺与激荡,因而更像一种对现实有意无意的逃避。它们几乎都诉诸单一的”怀旧“,不管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对90年代大学校园的追忆,还是《匆匆那年》对2000年前后中学校园的唯美展现,都力图唤起观众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怀念。这些刚刚成年或进入中年的青春回想多少显得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借用另一部电影的名字来描述这一代年轻人,就是”老男孩“--他们还没有真正变老,就已经在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学生时代成为他们无限缅怀的人生段落。”[3]因此,想要让大学生依靠这样的内容来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可以说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甚至极有可能走上歪路。
除此之外,许多在逝去的青春中占有重要作用的因素,如恋人之间性格和心理层次、生活方式上的不合都被简单的一笔带过,老师的善意提醒和家长的良苦用心大多被丑化成了阻碍美好恋情发展的魔爪,分开的原因也被简单解释为第三者、异地等外在因素,实际存在的不合适等内在因素并被加以探讨和解释,这难免会对于大学生产生误导,使他们看待恋爱问题也采取简单化方法,而忽略对回忆应具有的理智判断和客观反思。
(四)道德责任意识受到弱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社会经济结构、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之间处于互相交锋的状态,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虽然国家层面非常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发展和培育,也在一些课堂当中渗透着恋爱观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物质主义、性与爱分离等观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恋爱观,大学生们越来越崇尚个性解放、强调个人自由,相比于稳定的爱情而言,追求热烈而快速的恋情似乎越来越被缺乏生活历练的大学生们所接受,稳定的爱情反而成为了奢侈品。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的解放、性观念的改变使整个社会对婚前性行为变得更为宽容。而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对情爱的过多渲染,对鼓励年轻人的性行为也有一定影响。我们不难在高校的门口看到一排排的快捷式酒店和廉价出租房,也不难在新闻上看到“因为第三者的插入而跳楼自杀、伤害对方”、“大学生未婚先孕”、“脚踏多只船”、“大学生网恋被强奸”等令人痛心的事件,甚至招致了社会上一些群众对于“90后”婚恋价值观的不齿和排斥,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归罪于大学生,更应从社会层面来找寻原因。一些另类的婚恋观通过电影等传播媒介加以不带正确价值观、恋爱观引导的宣传与放大,对大学生形成正确对待恋爱对象并肩负起相应的道德责任无疑是一种反向引导。
二、大学生恋爱观受怀旧风影响的症结
对怀旧风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的影响,不仅需要分析其影响有哪些,更要弄清其产生诸多影响的原因,只有理清产生影响的症结,才能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一)从历史文化角度看
怀旧风的发展有其历史进程,其从产生到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经历了一系列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伴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更离不开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回忆历史的文化特点。从节日角度看,在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中,无不充斥着怀旧和追忆过去的味道。从教育角度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尧、舜的成就、四大发明的创举、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业、成吉思汗席转欧亚的雄风、郑和下西洋的魄力等始终被用来提醒当前的年轻人中国的过去是多么辉煌。从理论角度看,引经据典随处可见,孔孟老庄等始终占据着理论制高点,当提出新论点时,仍不忘从老祖宗那里找寻合理的证据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从文化角度看,文化市场里古玩、历史剧、古装戏、宫廷斗争等历史气味浓厚的作品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生活角度看,当朋友或家人聚会时,总喜欢聊起过去的事情,以此回忆昨日的喜乐与哀愁。诚然,回忆过去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现象,我们也不应忘记历史,但我们也不难从这些现状中窥见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思想倾向为怀旧风在中国的兴起及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