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直视死亡犹如直视骄阳般让人难受,但只有充分地觉知生命的有限性,才能走出现实生活的迷误,透析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当前关于死亡焦虑的研究多是基于恐惧管理理论的视角而展开的,研究的群体范围比较有限,同时抑郁与死亡焦虑有类似的发展模式,对死亡焦虑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干扰,而且量化的研究并没有揭露个体间或文化间比较完整的意义。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相结合,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背景下,对不同年龄段群体展开广泛的调查分析,以探讨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死亡焦虑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结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加广泛的视角与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研究一,以 758 名 12-89 岁不同年龄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死亡焦虑量表(T-DAS)和特质抑郁问卷(T-DEP)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同年龄段群体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人口学上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
(1)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的各维度及总分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
(2)死亡焦虑在不同的年龄段上存在显着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焦虑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其中成年初期(18-34 岁)的被试死亡焦虑得分最高。
(3)死亡焦虑在性别、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男性死亡焦虑得分显着低于女性;自身罹患过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的被试,其死亡焦虑得分显着的低于没有这种经历的被试;文化程度为初中的被试,其死亡焦虑的程度显着的低于高中或中专的被试,同时也显着的低于本科或大专的被试。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差异不显着。年龄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显着,但年龄与性别及健康状况的交互效应不显着。文化程度在特质抑郁与死亡焦虑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研究二,以 15 名各个年龄阶段的被试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将访谈的资料转录成文本,录入 Nvivo8.0 软件中;采用扎根理论的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编码,初步产生了 172 个开放式编码,并析出 8 个子因素,形成了核心式编码,即死亡焦虑的形成原因及结构模型;死亡焦虑的形成原因,是由生命态度、自我实现、自我意识、本能、健康状况、责任意识和人生意义感等方面引起;死亡焦虑的结构包括存在感的丧失、意外死亡、死亡的痛苦、人际关系、死后的事情和死亡的未知性等六个维度组成。
关键词 死亡焦虑;特质抑郁;发展特点;成因;结构
目 录
摘 要
第 1 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实践价值
1.4 研究框架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死亡焦虑的概念界定
2.2 死亡焦虑的结构
2.2.1 单因素理论
2.2.2 双因素理论
2.2.3 死亡焦虑的多维性
2.3 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
2.3.1 生理因素
2.3.2 心理因素
2.3.3 文化因素
2.3.4 社会因素
2.4 死亡焦虑的防御机制
2.4.1 恐惧管理的双重加工模型
2.4.2 意义管理模型
2.4.3 目标管理模型
2.4.4 死亡焦虑综合模型
2.5 死亡焦虑的干预研究
2.6 死亡焦虑与抑郁的关系
第 3 章 研究一: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
3.3.4 统计方法
3.4 结果
3.4.1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3.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4.3 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的关系
3.4.4 死亡焦虑在年龄上总体差异
3.4.5 死亡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4.6 年龄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分析
3.4.7 年龄与文化程度的交互效应分析
3.4.8 年龄与健康状况的交互效应分析
3.4.9 特质抑郁、文化程度与死亡焦虑的调节效应
3.5 讨论
3.5.1 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的关系
3.5.2 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差异
3.5.3 死亡焦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5.4 年龄与性别、文化程度及健康状况的交互效应
3.5.5 文化程度在特质抑郁与死亡焦虑之间的调节效应
3.6 结论
第 4 章 研究二: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探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程序
4.2.1 访谈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资料收集的方法
4.2.4 资料的分析
4.3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信效度
4.4 结果
4.4.1 死亡焦虑的成因
4.4.2 死亡焦虑的结构
4.4.3 模型和研究结果的检验
4.5 讨论
4.5.1 死亡焦虑成因七因素特点
4.5.2 死亡焦虑的结构
4.6 结论
第 5 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5.1 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
5.2 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
5.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4 总体结论
参考文献
3.5讨论。3.5.1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的关系。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焦虑与抑郁一直都是研究的难点,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而且焦虑与抑郁共病的情况也很常见,在心理障碍诊断中被称为焦虑抑郁双相障碍,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期就更为普遍。有人提出焦虑和抑...
2.4死亡焦虑的防御机制。死亡焦虑的出现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任何意识到死亡的时刻都是让人所难以忍受的,但是大部分人却很少表现出死亡焦虑,这是因为有防御机制的出现。霍妮认为,焦虑的出现必然与之相伴随的是各种防御机制,它是个体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结果...
第3章研究一: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3.1研究目的。(1)了解不同年龄群体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2)探讨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及各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3.2研究假设。(1)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2)在控制了特质抑郁...
第5章总体讨论与结论5.1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研究一运用死亡焦虑量表调查了不同年龄段群体死亡焦虑的差异,发现成年初期的群体死亡焦虑的得分是最高的,成年晚期的群体死亡焦虑的得分是最低的,并且成年初期群体的死亡焦虑要...
4.5讨论。4.5.1死亡焦虑成因七因素特点。4.5.1.1生命态度的主导性。Hill(1997)等人对结果中各个类别的代表性进行了划分,若所有被试都提及则被编码为普遍的;若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被试提及则被编码为有代表性的,若不足一半被试提及则被编码为偶尔的.由...
第2章文献综述2.1死亡焦虑的概念界定。死亡焦虑(deathanxiety)是指当死亡必然性被提醒时,个体的内心深处受到死亡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带有惧怕或恐惧的情绪状态(张向葵,郭娟,田录梅,2005)。死亡提醒则是指,通过死亡恐惧量表、致命事件的胶片、...
第1章问题的提出1.1研究背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着《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开篇有这样的一句话,伊凡伊里奇的往昔生活最是单纯,也最为平凡,故是最恐怖可怕的.这句看似普通平淡无奇的话,实则反应了托尔斯泰对生命高度精神性的深刻体会。为何单纯平凡的生...
第4章研究二: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探析4.1研究目的。(1)寻找当代中国人内心深处导致死亡焦虑的一些原因。(2)尝试探索死亡焦虑的结构模型。4.2研究程序。4.2.1访谈对象。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它把人的体验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从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