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高校学生积极心理素养的测度及其研究现状(2)

来源:高教学刊 作者:崔洪波,陶剑飞
发布于:2018-04-10 共5821字
4. 宗教信仰

  关于宗教信仰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一项关于美国穆斯林的宗教性与所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宗教性与善良、平等、领导力、自我管理、谨慎、感恩、希望、乐观、精神性和原谅等品质密切相关[26]。

  5. 社会环境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 家庭环境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段天宇研究表明[26],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 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积极的心理品质呈负相关。张小菊[24]的研究表明, 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各个维度以及总体水平均正相关, 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如偏爱与人际和超越维度呈正相关, 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的部分维度呈负相关;对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郭玉芳等人[22]表示, 除了父母的适当期许、关心之外, 教师的关注、和谐的同学关系都能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二)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

  吴九君等人[27]采用SCL-90和自编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海南17683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呈显着负相关,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希望、宽容、自律、勇敢、热情、审美、领导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有反向预测作用。国外研究也一致表明, 希望、宽容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28,29]。黎嘉等人[30]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显着负向预测手机依赖。Nansook[31]研究表明某些积极心理品质与行为和情绪问题呈显着负相关, 与学业上的成功、社会行为等积极的发展结果呈显着正相关。

  Shimai等人[19]对美国和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Kashdan[32]在对克罗地亚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 善良、幽默、领导力、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与人际归属感这一心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大学生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寻呈现显着的相关关系。

  四、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当前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取到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但仍旧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问题。积极心理品质以普遍重视的六种核心美德组成基本结构, 并且一直以来获得学界广泛认可, 但是在后来研究却发现VIA-SC五因素结构和四因素结构[21]。所以有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究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另外, 王登峰等人[33]指出: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行为归类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当前国内对积极心理品质测量工具多参考VIA-IS编制而成, 其实际预测效度是否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偏差。另外, Haslam等人借鉴了大五因素模型最终得到了与VIA-CS呈中等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内隐结构模型。而王登峰等人表示与西方大五人格相比大七人格对于中国人人格更具合理性。因此, VIA-IS量表与大七人格量表的关系如何, 参照VIA-IS所编制的中国版本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与大七人格量表的关系又如何, 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其次, 当前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取样虽然覆盖了普通大学生、大学新生、留守大学生、免费师范生、贫困大学生群体, 但还是比较狭窄的。与健康常人相比, 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心理障碍患者等人的价值可能更大, 未来可拓宽研究面。最后, 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理论探讨较多, 实证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未来可参考当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有效干预方案, 让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03) :321-327.
  [2]Sheldon K M, 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6.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 2008, 5:41-45.
  [4]Hillson J M C.An investigation of positive individualism and 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Dimensions of positive personality[J].1999.
  [5]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 60 (5) :410.
  [6]Seligman M E P, Ernst R M, Gillham J, et al.Positive education: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9, 35 (3) :293-311.
  [7]涂巍, 林静.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回顾与展望[J].校园心理, 2015 (06) :391-393.
  [8]Park N, Peterson C, Seligman M E P.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23 (5) :603-619.
  [9]Peterson C, Seligman M E 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Haslam N, Bain P, Neal D.The implicit structure of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 30 (4) :529-541.
  [11]Park N, Peterson C, Seligman M E P.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A closer look at hope and modesty[J].2004.
  [12]孟万金, 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8:71-77.
  [13]吴九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 (11) :1693-1695.
  [14]Duan W J, Bai Y, Tang X Q, et al.Virtues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J].Mental Health, 2012, 38 (2) :1-8.
  [15]陈志方, 沐守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与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2 (2) :43-44.
  [16]罗涤, 李颖.高校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8) :83-87.
  [17]张晓娜, 冯维.免费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10 (6) :40-43.
  [18]Linley P A, Maltby J, Wood A M, et al.Character strengths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VIA inventory of strength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3 (2) :341-351.
  [19]Shimai S, Otake K, Park N, et al.Convergenc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American and Japanese young adults[J].Journal of Ha ppiness Studies, 2006, 7 (3) :311-322.
  [20]张宁, 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07) :1161-1167.
  [21]陈磊, 何云凤, 夏星星.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1, 10:87-91.
  [22]郭玉芳, 张娜, 张静平.农村与城镇生源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影响因素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7) :1041-1045.
  [23]林静, 涂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 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 (2) :225-228.
  [24]张小菊, 赵敬.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3 (1) :92-96.
  [25]Ahmed S.Religiosity and presenc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American Muslim youth[J].Journal of Muslim Mental Health, 2009, 4 (2) :104-123.
  [26]段天宇.大学生性格优势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27]吴九君, 温小平, 何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 (12) :1885-1888.
  [28]Denton R T, Martin M W.Defining forgiveness: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process and role[J].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8, 26 (4) :281-292.
  [29]Valle M F, Huebner E S, Suldo S M.An analysis of hope as a psychological strength[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6, 44 (5) :393-406.
  [30]黎嘉, 叶婷婷, 黄靖海, 等.大学生学业情绪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 2016, 37 (3) :86-91.
  [31]Nansook 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2004, 591:40-54.
  [32]Kashdan T B, Julian T, Merritt K, et al.Social anxiet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in combat veterans:Relations to well-being and character strength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6, 44 (4) :561-583.
  [33]王登峰, 崔红.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02) :196-202.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崔洪波,陶剑飞.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8(07):56-5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心理论文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