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11-26 共5631字
摘要

  1 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重点 (姚本先, 陆璐, 2007; Hunt & Eisenberg, 2010;Zivin, Eisenberg, Gollust, & Golberstein, 2009)。 目前, 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有不少, 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不同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李向阳, 李晶, 李笑燃, 2013; 张凤梅, 陈建文,徐恒戬, 2014; 徐浩等, 2013; 熊燕, 邓云龙, 2010;宋丽娟, 唐平, 杨贵英, 叶怀祥, 张涛, 2012; 常连玺, 李江璐, 2012; 张伟, 陈华卫, 2011)。 还有研究者采用了元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近年来使用 SCL-90 量表所测量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表明大学生常模虽然在一些维度上与成人存在差异(黄艳苹, 李玲, 2009), 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辛自强, 张梅, 何琳,2012)。 然而受具体研究对象、 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的影响, 各种有关研究的具体结论有很大区别。 如在性别方面,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林红, 2013), 但另一些研究发现, 在某些维度上男女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庞宝华, 樊霞, 周小燕, 白莉莉, 2009; 宋丽娟, 唐平, 杨贵英, 叶怀祥, 张涛, 2012; 常连玺, 李江璐,2012; 于斌 , 王英 , 刘惠 军 , 2012; 周燕 琴 , 王思 ,2011; 张文华, 2011); 在民族方面, 一项元分析研究表明, 少数民族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介于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之间, 且近年来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稳定; 具体研究结果也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汉族大学生 (袁琳, 2014; 盛立英等, 待出版)。 在专业方面, 不同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一些研究发现文科生在 SCL-90 量表的各个维度得分上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 (叶海燕,2003), 但是多数研究发现在不同维度上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得分高低不同 (庞宝华, 樊霞, 周小燕, 白莉莉, 2009; 沈鹏, 张景怡, 武轶群, 秦雪英, 胡永华, 2009; 刘秀英, 2011)。 有人曾采用教育部编制的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对大学生进行研究, 发现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普通大学生 (肖建伟, 2011)。 此外, 还有很多研究对比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 尽管有研究支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 (张成玉, 2006), 但是多数研究发现, 是否独生会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付海荣, 2007; 曾美英,晏宁, 于红军, 卢丹蕾, 2008; 汪立夏, 舒曼, 2013;张文华, 2011; 常连玺, 李江璐, 2012)。

  综述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研究,SCL-90 是使用最为频繁 的测评工具 (郑日昌, 邓丽芳, 张忠华, 郭召良, 2005), 但因 SCL-90 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受学者质疑 (王金道, 2004),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编制的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对 3826 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 试图了解本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比, 探讨不同性别、 民族、 独生子女与否、 不同学生专业的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存在哪些差异, 以便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天津某大学 12 个不同专业的 3826 名大学新生进行整群 (以自然班为单位) 问卷调查。 大学新生年龄总体分布在 16-25 岁之间, 平均年龄 18.98±1.224. 其中男生 2276 人, 女生 1550 人; 汉族学生3582 人, 少数民族 202 人, 42 人民族信息不详; 独生子女 1741 人, 非独生子女 2036 人, 49 人是否独生子女信息不详; 理工类学生 2481 人, 文史类学生 628人, 文体艺术类学生 679 人, 38 人专业信息不详。

  2.2研究工具

  2.2.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采用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 (CSPA) 中的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郑日昌等 (2005) 负责编制, 共包括 104 个题目, 可分为 12 个维度, 分别为躯体化、焦虑、 抑郁、 自卑、 社交退缩、 社交攻击、 性心理、 偏执、 强迫、 依赖、 冲动、 精神病倾向。 量表采用 Likert 5 点计分, 1 代表 "没有"、 2 代表 "偶尔"、 3 代表 "有时"、 4 代表 "经常"、 5 代表 "总是". 量表首先计算各个维度的原始分, 即某一维度所有题目的得分相加。 在计算各个维度原始分后, 按照测评系统的规则转换为每个维度的 T 分。

  分数越高, 表明相应维度的症状越明显。 根据每个维度的标准分值, 划分为症状较明显、 可能有症状、 一般、 无明显症状四个水平。

  在研究者的编制报告中, 该量表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 0.772-0.886 之间, 重测信度在0.352-0.804 之间; 对量表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 各分量表的 NFI、 NNFI、 RFI、 CFI 值均大于 0.90,RMSEA 值大多数小于 0.1; 该量表的各维度与 SCL-90 的各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且大部分达到显著, 与中国大学生适应的总量表和分量表之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量表测试各维度结果与专家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百分比都在 60%以上, 平均一致性百分比为 78.62% (郑日昌等, 2005), 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适合用于本次研究。

  2.2.2基本情况调查表

  包括学生基本的人口学资料, 主要有学生性别、 民族、 独生与否、 在读专业 (理工类、 文史类、 文体艺术类)。

  2.3施测程序

  施测前先由主试按指导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表, 帮助学生了解填写规则, 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 主试由具有一定心理学专业资质的老师担任, 施测前均接受了相关培训。

  2.4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 SPSS10.0 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

  首先对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按照量表使用手册的计分方法分别计算量表各个维度的 T 分的均值, 标准差, 最大值和最小值 (见表 1)。 根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每个维度的标准分, 将每个维度划分为症状较明显、 可能有症状、 一般、 无明显症状四个水平。 根据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使用手册的分数解释, 这 12 个维度中无症状的标准分别为, 其中精神病倾向≤41, 躯体化、 自卑等项目≤42, 焦虑、抑郁、 冲动项目≤43, 偏执、 强迫、 退缩、 攻击、依赖等项目≤44, 性心理项目≤45. 由表 1 可知,大学新生在躯体化、 焦虑、 抑郁、 自卑、 依赖、 强迫、 冲动等 7 个项目上均低于心理健康的最低值,而在社交退缩、 社交攻击、 性心理障碍、 偏执、 精神病倾向等 5 个维度上略高于心理健康最低值。

  3.2男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比较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的标准分进行独立样本均值检验, 结果表明:

  大学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躯体化、 社交攻击、 偏执、 依赖、 精神病倾向等五个维度上差异不明显,在其余七个维度上, 男女生各维度平均分差异显著, 其中在焦虑、 抑郁、 社交退缩、 性心理障碍、强迫、 冲动六个维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说明男生在这些维度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 在自卑维度上, 男生得分低于女生, 且差异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表明女生相对男生而言自卑倾向更多一些。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与检验结果见表 2.

  3.3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将民族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类。 以民族为分组变量,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的标准分进行独立样本均值检验, 结果表明: 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除在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外, 其余各维度差异均不显著, 可见, 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 不同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与检验结果见表 3.

  3.4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行分析。 以是否为独生子女为分组变量,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的标准分进行独立样本均值检验, 结果表明: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多个维度上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 除自卑、 偏执、 精神病倾向三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九个维度差异均显著, 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由各项的平均分可见, 独生子女的心理水平明显的好于非独生子女。 这与曾美英等 (2006) 的研究结果一致。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与检验结果。

  3.5不同专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比较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专业差异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将专业分为理工类、 文史类和艺体类三大类。 以专业为分组变量,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的标准分进行独立样本均值检验, 结果表明: 不同专业的大学新生在躯体化、 抑郁、 性心理障碍和冲动 4 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焦虑、 自卑、 社交退缩、 社交攻击、 偏执、 强迫、 依赖和精神病倾向 8 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事后分析表明, 在焦虑、 社交退缩、 社交攻击、 强迫和依赖维度上, 理工类和艺体类大学新生的标准分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新生, 而理工类与艺体类大学新生的标准分差异未达到显著; 在自卑、 偏执和精神病倾向维度上, 理工类和文史类大学新生的标准分显著低于艺体类大学新生, 而理工类与文史类大学新生的标准分差异未达到显著。 不同专业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与检验结果。

  4 讨论

  4.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整体情况

  由数据分析可见, 大学新生整体在心理健康量表的躯体化、 焦虑、 抑郁、 自卑、 依赖、 强迫、 冲动等 7 个项目上均低于心理健康的最低值, 表明大学新生自我躯体感觉良好, 无明显的焦虑、 抑郁症状; 能积极地接纳自己, 肯定自己, 不自卑; 独立性强, 有一定的主见和独立性; 无墨守成规、 过分疑虑、 刻意追求完美的倾向; 情绪较为稳定, 无明显的冲动倾向。 这可能得益于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 比较兴奋, 心态比较开朗, 故在心理健康的这七个维度上表现较好。 但因为是新生, 对新的环境还存在一些惶恐和不安, 面对陌生的同学比较羞怯, 导致其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一定的退缩倾向, 同时他们在陌生情景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 也表现出对他人有一定的攻击倾向; 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期生理知识比较闭塞, 他们的身体还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 造成大学新生有一定的性困惑; 另外, 大学新生年龄偏小, 社会阅历较少, 心理尚未成熟,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比较极端, 也表现出一定的偏执倾向。 上述原因可能导致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的社交退缩、 社交攻击、 性心理障碍、 偏执、 精神病倾向等 5 个维度上得分略高于心理健康最低值。

  4.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在男女大学新生中, 男生在心理健康的焦虑、抑郁、 社交退缩、 性心理障碍、 强迫、 冲动六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女生, 说明男生在这些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 在自卑维度上, 男生得分低于女生, 且差异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说明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倾向, 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形成的文化偏见和性别歧视使女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更易出现自卑情绪。 总体而言, 大学新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 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相对而言比较善于倾诉, 而且她们的负性情绪的宣泄也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 与之相反, 男生向他人宣泄负性情绪不易被社会认可; 此外, 社会和父母对男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要高于女生, 都期望男生更坚强、 勇敢一些, 希望他们有一定的成就, 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男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压力也更大, 所以可能导致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

  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可见, 汉族学生除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外, 在心理健康其他方面并没有差异。 汉族学生之所以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 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多群居于远离社会主流文化中心的地域, 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而汉族学生多分布在城市和接近城市的地区,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处于一个变革时期, 资源紧张,就业压力日趋加重, 汉族学生受社会主流文化影响更多, 所以汉族学生压力较大, 故更容易焦虑。

  由数据分析可见, 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上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 独生子女的心理水平明显的好于非独生子女。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大部分来源于大中小城市, 家庭经济压力要好于非独生子女, 受到家长的鼓励和关注较多, 各种信息源及物质比较丰富,对大学环境和城市文化适应较快。 所以可能导致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非独生子女。

  不同专业 (理工类、 文史类、 文体艺术类) 的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 体育艺术类和理工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理工类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体育艺术类。 这可能和社会赞许倾向和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关系。

  5 结论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较好, 在躯体化、焦虑、 抑郁、 自卑、 依赖、 强迫、 冲动等 7 个项目表现良好, 而在社交退缩、 社交攻击、 性心理障碍、 偏执、 精神病倾向等 5 个维度上略高于心理健康最低值; 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 但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卑; 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的好于非独生子女; 理工类、 文史类、 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 其中理工类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体育艺术类。

  参考文献:
  常连玺, 李江璐。 (2012)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成人教育, (10) , 94-95.
  付海荣。 (2007) . 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及自尊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大学。
  黄艳苹, 李玲。 (2009) . 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 Meta 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3 (5) ,366-371.
  教育部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 课题组。 (2005) .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 量表手册。 北京: 教育部。
  李荣, 史宝林, 王雪涛。 (2006) . 独生与非独生医学生卡特尔人格因素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 (9) , 592-59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