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网贷已经在大学校园蔓延盛行。由此引发的恶性事件频现报端, 大学生网贷已成2016年高校教育的十大热点事件。大学生校园贷行为背后, 诸多的心理因素值得深思。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贷; 行为; 心理分析;
一、引言
校园贷已经在大学校园蔓延盛行, 由校园贷引发的学生跳楼、裸条肉偿、暴力催债、培训贷等新闻频现报端, 大学生网贷已成2016年高校教育的十大热点事件, 其研究热度不断升温。当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校园贷产生的社会原因,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较少。
从河南小伙贷款五千到还60万跳楼自杀, 再到借贷宝裸条10G压缩包网上流传;从厦门高校女生身陷校园贷宾馆自杀, 再到400多名大学生陷“培训贷”骗局;2017年4月26日又曝“轻信800元可买苹果手机, 内蒙889名大学生被骗九百万”。校园贷乱象从生, 已经严重扰乱校园平静。大学已成校园贷重灾区, 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2016年4月起, 多部门下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 掀起互联网金融整治风暴。在加强专项整治同时, 大学生仍频陷校园贷, 其中诸多的心理因素值得研究者深思。
二、大学生校园贷行为心理原因分析
综合新闻案例进行分析, 认为当前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1. 从众的心理。
从众是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 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从众发生的原因多是在情境不确定情况下, 寻求行为参照行成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 “网贷消费”已经在大学校园风行开来。大学校园人群集中度高, 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 但校园与社会信息相比具有不对称性和模糊性。相对闭塞的校园和来自周围群体的压力, 大学生极易产生从众行为。2015年腾讯科技一份对不同地域8000名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网络贷款行为的学生比例为21%, 没用过但有兴趣使用的比例为50%。据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 67.5%的大学生表示使用过分期消费并会继续使用, 24.3%的大学生表示每月使用3次以上分期消费。
2. 非理性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在经济上是弱势群体, 早期借贷多用于缴纳学费或应急之用。然而, 近期一份调查显示, 当下大学生贷款多用于玩游戏、赌博、买高档商品, 如i Phone, 化妆品、美容;甚至还有些用于旅游、谈恋爱。腾讯科技《企鹅智库》栏目做了一项《大学生分期网贷真实需要报告》, 共收到12033份反馈, 期中7932份来自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利用网络分期还款购买电子产品的比例高达62.2%。少有学生网贷是用来缴学费或救急用的, 大学生的网贷消费并非为了购买生活必需品。据速途研究院的调查可知, 大学生分期网贷消费金额是5000元的占比较高, 占38.6%, 这一贷款金额对学生来说, 负担较重[2]。由此可见, 大学生这种网贷消费的观念极不理性。
3. 法律意识淡簿。
从某高校大一新生网贷案例:当被问及贷款利率是多少时, 学生表示不会计算;贷款是否属于高利贷, 也毫无概念;甚至连每期还款金额, 还款期数都不清楚;也有多数学生不知道高利贷是违法行为, 还坚持还款, 以致达天文数字, 还款金额超出贷款金额的数十倍。裸条借贷的学生当然也不知道, 裸照本身就是无效质押物, 更不知晓私下交易约定不受法律保护;更不知提供裸照本身, 就已涉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罪;也有同学在走投无路时, 都不会寻求法律援助,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对还款能力过度自信。
多数学生在网上贷款时也清楚还款期限、反复计算每期还款的额度、预估还款的能力。事实是:一般是两三期后便难以履约如期偿还。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做出投资判断和决策中存在过度自信特征。在做决策时过度自信, 会过度注意并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 而忽略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 对未来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3]。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没有与劳动力的直接联系, 所以无法准确地完成金钱与时间和劳动力付出之间的换算, 缺乏对预支目的和期限的清晰认识[4], 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是盲目的。在评估还款能力时, 只倾向于搜集能够按时还款的有限证据, 忽视显而易见却对还款不利的信息, 过度自信, 以致后来无法如期偿还。
5. 贪心攀比, 爱慕虚荣的心理。
时下社会物质极大丰富, 校园贷为经济弱势的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提供了便利, 滋养并培育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习惯。校园贷门槛低, 超前消费盛行, 仍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 对网贷消费方式的新奇偏爱、攀比虚荣、使贪欲不断膨胀;甚至有学生对恶意欠款不以为然、对过度消费不以为耻;甚至负债累累, 仍把拆东墙补西墙的还贷方式视同儿戏。这背后是好逸恶劳、贪婪攀比、爱慕虚荣、快速致富的心理在作怪。
结论
校园网贷盛行, 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监管层和教育部相继出台政策, 规范治理大学生校园贷乱象的同时, 我们应当理性对待校园网贷, 防胜于治, 疏胜于堵。
参考文献
[1]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 (05) :97-100.
[2]王东静, 张社争.大学生网贷消费心理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 2016, (04) :97-100.
[3]李平.行为金融学——新金融系列教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1.
[4]宋雁慧.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 (05) :93-96.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犯罪、休学、退学、精神失常等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发趋势,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规避心理风险,健康成长的切实需要...
未来的社会竞争不仅要求人们智力高、知识技能丰富,更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并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发展时代里,经济全球化和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让我们的美术理念发生着根本的、多元的改变,面对各种变化,大学生们措手不及,犹豫不决,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基本功的训...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对策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正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采取相应工作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同时,还要引导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性格,从制度和体制上建立保障体系,保证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一)...
长期以来,民办本科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的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缓解民办本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应是每一名民办本科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教育问题。一、缓解由学习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民办本科院校...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体系越来越健全,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帮扶体系尚未建立,许多高职院校贫困生虽然完成了学业,其心理问题却未得到解...
1引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重点(姚本先,陆璐,2007;HuntEisenberg,2010;Zivin,Eisenberg,Gollust,Golberstein,2009)。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有不少,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不同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女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隐忧。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学业、交友、恋爱、就业等方面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如不及时排解,就容易诱发心理危机,影响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根据女生心理特征,构建一个适合女生的心理危机...
从音乐艺术院校不同院系来看,大学生在学习、体质、外表、环境四方面的压力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现代音乐系的学生学习压力最大。而不同院系的大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压力不存在显着的差异。...
自我和谐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而且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其自我观念相一致。Rogers把自我与经验间的不和谐看做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当个体经常体验到...
引言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挖掘本地的社会助学资源,拓宽各类扶贫解困的渠道,很好地为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学习与生活的后顾之忧.但是,当前的资助工作过分聚焦于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帮扶,未能很好地关注到他们因经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