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据有关部门的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家人帮助抚养的儿童,在全国农村不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由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农村,托给老人、亲戚或其他人来照顾.
留守儿童长期亲子分离的特殊状况、教育的缺位、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很大差异.有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总体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另有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没有差异,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乐观.现有研究主要取样于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如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87%的留守儿童.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实地的访谈调查和心理测量,了解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焦虑与孤独情绪的特点,探讨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并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平均年龄为11.6±1.05岁.其中五年级238人(44%),六年级293人(54%);女生268人(51%),男生263人(49%);汉族418人(78%),少数民族113人(22%);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
2.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心理量表与自编调查表相结合的方法.为了测量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其同伴关系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了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和LaGreca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①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有10个项目,分四级评分,从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7~0.88,重测相关系数为0.85.②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有24个项目,量表按五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90.③LaGreca等人1988年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共有10个项目,采用三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越强.量表包含两大因子: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6,重测信度为0.67.
3.研究过程.分层随机抽取了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0个班,发放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531份,有效率为93%.采用团体施测,统一指导,施测人员统一培训.
三、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其中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打工的178人(84.8%),双亲都出去打工的32人(15.2%).一般来说,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他们都会在外出前提前将孩子安顿好,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家长大都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照看子女,也有一些处理不当,未做好安排.在外出务工的父母中,少数民族的父母极少外出务工,只有7人仅占3.3%,这可能是与少数民族聚居习惯和文化有关.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文化程度,87%的母亲和89%的父亲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获得稳定工作的可能性,被迫选择背井离乡.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儿童孤独、儿童社交焦虑的对照研究结果.
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是经国内修订后的常用工具,其测量结果是可靠的.测量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F=2.859,P>.05)、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F=1.155,P>.05)、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着差异(F=.150,P>.05).本研究结果与国内的大多数同类研究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一是样本选取不同.本研究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心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而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上的结果与周宗奎等的研究是一致的.二是实施调查的人员不一样.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是由教师、学校领导等完成,而本文的施测人员是经过统一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分配到不同学校,测量在两天内完成.三是该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一个班级1/3~2/3的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因"从众"的心理,并未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反而能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小群体,相互支持.
四、结论与反思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差异性比较,不呈现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在自尊、情绪和社交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是有差异的.
2.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理解,分析儿童的生长环境,既要重视影响儿童成长的客观因素,也不可忽视儿童是成长的主体.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对孩子做出及时的教育,但这不是影响其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必须通过儿童这一主体内因起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呈现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一定是留守儿童特有的,只能说在留守儿童身上更为突出而已.教育者不应给孩子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留守"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会把学生的问题简单的归因为"留守".
3.儿童教育责任被分散,引发了教育的推诿.家庭教育本由父母双方承担主要责任,目前却被分化和分解给抚养者.儿童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就会相互推卸,让孩子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是无所适从.同时,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困境就是,抚养者过多地把责任移交给教师,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我们必须呼吁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仍然是家庭.尤其是,乡村教师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和工作压力已是筋疲力尽,一个班留守儿童过多,家庭又没有好好关注,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4.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当出现问题时,不能相互推卸,使其无人管辖.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善用"优势视角"来发掘学生的优点,把成长中的危机转变为契机.把留守学生"去标签"化.学校应提供儿童教育支持体系,促进外出打工父母及抚养者与留守儿童的良性互动,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为促进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罗国芬,佘凌.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2]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3]高文斌,王婷,刘正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91.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1.
[5]张若男,张丽锦,盖笑松.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6).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71-79.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了解农村艺术类大学生...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任务刻不容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在社会各界关爱与呵护下茁壮成长,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力量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由于户籍政策、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原因,他们大多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早期的留守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部分孩子中学毕业后不再读书,他们和父母们一起进...
2研究一:农村大学生外显群体偏爱研究2.1研究目的:考察农村大学生外显群体偏爱的特点和其他因素对其影响。2.2被试本研究随机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农村籍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140名,实际有效被试136名。被试的年级、性别、生源地、专业分布如表:2...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
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推进,离不开教育工作助力[1].故此,应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建立生本意识,能够躬身实践,形成美好的教育愿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有关统计和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逐年增多的状况,令人担忧。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1.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从国...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学生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下面是儿童教育心理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5研究讨论5.1农村大学生外显群体偏爱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在外显态度上外群体偏爱和内群体偏爱共存。首先,农村群体的积极性得分要显着高于消极性得分,这表现出一定的内群体偏爱。其次,城市群体的积极性得分要显着高于农村群体,并城市群体的消...
1问题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逐渐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积极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受到广泛关注。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心理指标(Di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