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近三十年来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进展综述(2)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9-11 共8811字

  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操作指南,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以往教学心理学中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同样关注认知忽视情感,如奥苏贝尔提出意义学习条件时,只针对学生缺乏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时提出了认知性策略,即着名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而没有提出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心向时的情感性策略。为此,我们提出构建指导教师运用情感优化教学行为的操作指南---情感教学策略的思想,并首先在一般认为不适合运用情感策略的理科教学中进行可能性研究,获得成功( 卢家楣,1994) .嗣后,从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和优秀教师经验归纳的结合上探索了一系列情感教学策略,研究成果既有理论依据,又获实证支持,还经实践检验。我们先后在中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中进行现场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情感教学策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认知学习、情感发展和调节学习心向等具有积极作用。

  这些策略包括心理匹配策略( 卢家楣,1998a) 、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 卢家楣,2001a) 、超出预期策略( 卢家楣,1998b; 卢家楣,2002c) 、赋予情感策略( 卢家楣,2000c) 、发掘情感策略 ( 卢家楣,2001b) 展示情感策略和诱发情感策略 ( 卢家楣,2002a) 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预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同样,以往教学心理学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是关注认知忽视情感,如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奥苏贝尔的接受法教学等都是认知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在以情优教理念指导下,在教学的情感系统观、教学的情感功能观、教学的情知矛盾观和教学的导乐观基础上,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构建了由"诱发 - 陶冶 - 激励 - 调控"四个要素组成的结构框架及其相应的活动程序( 卢家楣,2006a) ,并对 9 所中学 84 个班级 2000 名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积极的促学、促情作用,并初步显现出在初高中各科教学应用的普适性( 卢家楣,2008) .

  确立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本是教学心理学研究中一项重要而困难的任务,加上情感的复杂性,对教学的情感目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一个难题。我们借鉴了布鲁姆的教学领域情感目标分类思想,克服了该理论分类体系过于烦琐( 亚层次之间很难区分) 、概念体系因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而难为一线教师接受( 如"价值复合体的性格化") 等弊端,从教学中学生情感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探索,构建了"三维度四层次"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 乐情度( 反映教学促进学生乐学上发挥作用的程度) ,包括接受、反应、兴趣和热爱四层次; 冶情度( 反映教学促进学生情感陶冶上发挥作用的程度) ,包括感受、感动、感悟和感化四层次; 融情度( 反映教学促进师生情感融洽上发挥作用的程度) ,包括互动、互悦、互纳和互爱四层次,便于教师对教学情感目标的把握( 卢家楣,2006b) .然后,又针对布鲁姆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问题,我们采用情绪形容词测检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测评,编制了由三个维度四个层次 48 个词语组成的《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测评问卷》。经现场教学实验表明: 该问卷使用便捷,信效度较高,可作为随堂测评教师的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上发挥作用情况的工具( 卢家楣,刘伟,贺雯,2007; 卢家楣,2007) .

  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也属教学心理学范畴,只是大多囿于认知领域。然而,教师要以情优教,首先自身应具有相应素质,情绪智力便是重要方面。虽自上世纪提出情绪智力以来,学界兴趣盎然,但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仅是运用一般的情绪智力量表对教师群体的测试而已。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特质的情绪智力,理应予以重视和研究。自 2007 年起我们进行教师整体情绪能力( 张庆,2009) 、具体的教师课堂情绪能力( 邱莉,2007) 、教师情绪预测能力( 陈宁,卢家楣,汪海彬,2013; 陈宁,卢家楣,汪海彬,2014) 、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等的研究( 汪海彬 等,2014) .在 2014 年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我们还组织了《教师情绪智力研究》专题讨论,由我们团队分散在 5 所高校的成员作了"教师的课堂情绪感染能力: "权威"与"新手"教师比较"、"教师的情绪预测能力: 过程中的锚定效应"、"教师的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职前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信息选择性注意偏向的影响"和"优秀教师的情感识别能力的研究"等 5 个学术报告。

  应该说,这些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乃是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立地"之本。

  因此,情感心理研究始终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并主动融合其中。上世纪 90 年代初,基础教育界颇具影响的"愉快教育"因缺乏坚实理论而出现瓶颈。我们就运用情感心理学原理研究"愉快教育"现象,探索其基本特征和实质 ( 卢家楣,陈焕章,王维臣,1994) ,揭示"愉快"内涵和层次( 卢家楣,1995c) ,提炼愉快教学的原则、模式和策略( 倪谷音,卢家楣,宋珠凤等,1996; 倪谷音,卢家楣,1998; 卢家楣,倪谷音,2002) ,促进其持续发展。本世纪初期,基础教育界实施新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各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因人们对教学中情感认识不足,落实有难度。对上海以及全国中学教师的两次调查发现,重知轻情现象都十分普遍,且皆乏于理论和操作上的有力指导( 卢家楣,2001c;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等,2001) .为此我们通过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科研指导和学术报告等形式,将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与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结合,推动新课改的情感教学目标落实。期间我们撰写了《以情优教---理论和实证研究》、《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等着作 ( 卢家楣,2002a;2002b) ,先后向 15 余万名教师做了 "运用情感心理学原理推进新一轮课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情感维度更新教学理念"、"以情优教,提高教学艺术性"等报告,受到广大教师欢迎。

  4 情感教学心理研究的拓展

  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的研究视角也逐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在宏观方面,我们扩大到社会 - 心理层面上的研究。为研究终极性教学情感目标,自然涉及教学对象---学生情感,这就要确定学生整体情感状况,以便进行情感目标评价。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和社会,我们提出了"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旨在从青少年总体素质中分列出来,凸显其地位,增强社会和教育界对青少年情感的重视。我们在理论思辩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突破传统情感框架( 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 ,构建了具有 2 层次 6 大类 29 种情感的青少年情感素质结构( 卢家楣,2009) .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情感素质问卷》实施对全国25485 名 10 ~ 18 岁青少年学生的大规模实地调查。

  结果发现: 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整体上处于积极正向状态,但亟待提高; 男女生情感素质主要存在结构性差异; 情感素质未随学段升高而提高,反有下降趋势;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师有情施教对青少年情感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等( 卢家楣等,2009) .我们还对青少年情感素质内的道德情感( 卢家楣,袁军,王俊山,陈宁,2010) 、理智情感( 卢家楣,王俊山,田学英,汪海彬,2012) 、审美情感( 贺雯,卢家楣,徐京卫,周栋梁,2010) 、生活情感( 刘伟,卢家楣,李玲玲,张燕燕,2010) 、人际情感( 卢家楣,卢盛华,闫志英,蔡丹,2010) 和情感能力( 竺培梁,卢家楣,张萍,谢玮,2010) 等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并对爱国感、正直感、责任感等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重要发现。2013 年我主持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研究当代中国 18 ~35 岁青年情感素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从大教育的视角出发,将研究进一步推向社会层面。

  在微观方面,我们开始对某些涉情课题深入到生理 - 心理层面上进行研究。我们知道,情感在学校中更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社会价值,而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较多采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如何更客观地研究高级情感,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根据情感虽具有内隐特点,但也会在具体情境中以情绪形式外显的理论观点( 卢家楣,1986) ,尝试通过外显的情绪来研究其内隐的情感。这样既验证我们的理论,也为教学中高级情感的培养提供更为客观的佐证。例如,我们团队使用多参数生物反馈仪研究青少年的爱国感,探索了在生理 - 心理层面上研究高级情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实验能够成功诱发被试爱国情感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且能体现在多参数生物反馈指标上; 不同通道( 视觉、听觉、视听) 的刺激材料所到达的诱发效果不同,视听双通道的刺激材料更易诱发爱国情绪( 李玲玲,2012) .
  
  又如,发端于生物科学的ERP 技术,虽先后运用于认知和情绪 ( emotion) 领域,却鲜见于对情感( feeling) 研究。为此,我们也进行了探索。以人类最普遍的母爱情感为例,通过编制故事、制作图片、建立故事与图片的联系等一系列操作,来实现 ERP 技术对情感的测量,并运用差异波技术分离出了与该情感相关的 ERPs 成分,为进而研究教育中学生情感拓展了视野( Lu,Li,& Xu,2012) .鉴于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已转入分子生物学水平( 如 DRD2 基因) ,且与气质关系的研究中多关注气质的活动性而忽视情绪性的状况,我们团队尝试研究 DRD2/A - 241G 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气质情绪性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携带GG /GA 基因型的儿童情绪易控性越低,强度越大,攻击性越高; DRD2/A241 - G 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相关显着,携带 GG/GA 基因型的女性儿童更易表现出高攻击行为等( 陈念劬,2014) .
  
  我们团队还运用 ERP 和 fMRI 技术,探索了青少年自动和有意情绪调节的电生理特征和脑激活模式。结果发现,自动和有意情绪调节过程都受到年龄影响,呈不同发展轨迹。此研究为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研究青少年情绪调节提供了新思路( Zhang & Lu,2012) .此外,还结合 ERP 和眼动技术研究职前教师情绪复杂性对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 汪海彬,卢家楣,姚本先,桑青松,陈宁,唐晓晨,2015) ,获得了有益的发现。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