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伦理学视角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分析
【第一章】我国高考改革的伦理观探析绪论
【第二章】高考制度改革的演变过程及价值取向变迁
【第三章】高考制度蕴含的伦理价值
【第四章】现行高考体制的伦理价值取向
【第五章】落实与完善新的高考制度的伦理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伦理学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落实与完善新的高考制度的伦理措施
5.1 树立现代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高考理念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自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当今社会,高考问题占据了人们就教育所进行的争论的半壁江山。而高考中人们最关注的又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人们对这一问题似乎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笔者认为,公平体现的是主体参与和享有教育机会、结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而效率表现的是教学质量,即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公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价值,效率则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价值。绝对的公平最终只会降低效率,因为绝对的公平没有竞争可言,人的积极性将随之降低。过于强调效率,必然会造成社会利益分配失衡,社会公平问题凸显。考试中的公平和效率历来就非常复杂,它也是两个难以同时兼顾的目标,往往相互矛盾和冲突,强调某一方面的追求,往往导致另一方面的缺失。
我们认为,随着高考的激烈竞争,追求公平更为重要。没有公平就没有一切,公平是效率得以实现的基础,即公平为本,注重效率。正是有了这一刚性的制度,社会底层的精英在竞争中有了公平的支点;也正是以公平为基础,才能推动社会有序健康发展与进步。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使用较高频率词汇之一是教育理念,随着新的高考制度的不断落实与完善,我们也必须了解各阶段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第一、中学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现实教育的一种客观反映,是在实践教育中的一种理性建构、更是一种对学校文化灵魂的理性认识。一方面,它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对教育现实进行分析和反思;另一方面,它通过人们的头脑对其进行加工,反映出了一种由人体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比如说如何认识教与学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看法,在更深层次的是对教育功能和意义的理解与看法。
中学教育理念的凝练普遍都是以校长为主,广大师生为辅,是对"中学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是以学校的发展思路和管理为出发点,是一个整体的、宏观的管理哲学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性。
首先,中学教育理念引领广大师生的思想。我们从哲学的视角可以看出,教育理念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一段时期的学校不断积累形成的历史传统以及对学术文化的追求,而这种特征和追求对学生精神力量的发展和目标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学生积极向上。
其次,中学教育理念指导中学教学实践。理念从来都不是一个莫须有的词,它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其进行指导,是对客观事务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反过来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对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教学实践上看,教育理念能规范广大师生的行为,对指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中学教育理念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经济也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新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观念,而这些新的观念势必会在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中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中学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与变革也会随着理念的更新和突破得到更大的改进。
最后,中学教育理念具有远见性。我们在设定目标的同时要对未来作一种设想,同时要看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是否一致。它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更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见。只有让这种目标和努力方向相辅相成,才能谋划出未来的发展。
曾经有位校长这样谈他的办学理念:"我的办学理念一方面承载着自身多年的经历,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希望和渴求;另一方面也在经受教育实践的考验。"而其中上面所谈到的"希望和渴求"所体现的是对教育理念的一种远见。远见性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引导者,是行动指南。
第二、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是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公共场所,更是一个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殿堂。曾经有人说过:"真正的教育首先应该要满足自身的发展。教育必须拥有信仰,失去了信仰就不能成为教育,便只是教学手段而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能够促使学术兴盛发达,提倡思想自由,包罗万象。大学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他提出了"大学生必须要以研究学术为目的"."大学生探讨高深学问才是他们的本职,并不是以大学为桥梁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我们的学生应当"确定目标,为获得知识而来。
学法律者,并非是为做官;学商业者,并非是为发财。目标已定,必走其轨".
这一伟大的教育理念不仅在理论上把大学教育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在教育实践上也促使了北大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念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尽管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都重视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首先,大学教育理念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与重视。教育从来都是始于人、基于人、为了人,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教育不断不断地发现、挖掘人们潜在的智慧与才能,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这种智慧和才能,这是大学教育存在依据和发展的动力。
其次,好的大学教育理念能营造自由、平等的学术环境。曾经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大学生命的真谛在于'学术自由、追求真理'".设立大学的目的是传播知识,推动人们探索真理。学术需要自由,没有思想自由就会导致精神桎梏,抑制创新。大学是为社会不断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以及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而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研究必须是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再次,大学教育应该促进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人文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精神粮食追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魂魄。在当代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必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为前提,追求真善美,推动大学生把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结合起来。
最后,大学教育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大力提倡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忽视。我们将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引,不断地分析与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机遇,探索一条有利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三、教育部的教育管理理念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一个明确完整、表述清晰的高等教育章程对高等院校行使职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利于协调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促使高等教育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适时地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将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目标与途径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中学教育应该重视人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公平与效率是高考招生制度的两个维度。它需要考生本人、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给予积极的配合,否则就可能顾此失彼,失之偏颇。
5.2 完善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高考法规体系。
高考制度是对申请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准入标准和考试管理办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总称。由于高考竞争激烈及少数考生、考生家长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高考中频频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泄题,舞弊,改分等。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反映了高考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关于高考的法规体系,对在高考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纪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条例。教育行政部门以一些临时性的文件或者政策来代替正式的法律法规,这种状况使高考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从而直接影响到高考制度的改革的实施效果。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平的高考法规体系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首先,加大与加强考试立法。如在《高等教育法》或者是《教育法》中明确有关高考制度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允许各地方以上述法律为蓝本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法律条例,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职责以及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一方面我们要使法律条文更加细密,另一方面要实行法官回避制度、复审制度和错案究责制等辅助制度。"其次,建立争议裁决制度。在近几年的高考招生考试中,广大考生与考试机构以及第三方的高校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因此,建立争议裁决制度刻不容缓。
在这方面天津市做得比较好。《天津市高等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争议裁决办法》中指出:"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一些仲裁组织或者叫做中介机构。按照各方自愿的原则解决行业内或民间的纠纷,达到了缓冲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但是,很多省缺乏这样的争议裁决制度。笔者认为,应建立第三方仲裁组织,来确保双方教育争议的仲裁具备公正性、公平性。第三方仲裁组织一般可以由相关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组成。
总而言之,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本着一种务实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现阶段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立足于当前的现实情况。只有以现代伦理理念为指导来改革、完善高考制度,才能为民族的繁荣富强挑选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论在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中确立怎样的伦理价值取向是具有思考价值的课题。我国高考制度今后该如何改?高考,它既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又制约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欲速则不达。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过程离不开伦理价值的指导。伦理道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
我国传统式教育理念中,一直都是师重生轻,其深深的文化内涵,都有国家政策紧紧维系着,且一直这样很好地发展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正值寒假期间,为防止疫情在校园扩散,教育部下发了通知,要求全国各类学校延迟2020年春季开学,同时要求利用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教育”实现多种形式的“停课不停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