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幼小衔接“小学化”下家长端参与的优化策略

来源:教育观察 作者:王丽伏
发布于:2021-09-07 共352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关于幼小衔接的论文第六篇:幼小衔接“小学化”下家长端参与的优化策略

  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且教育部一直对幼儿教育的“去小学化”高度重视,并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来对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进行整治。然而,“小学化”的身影并未完全消失,尤其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育“小学化”倾向仍困扰着学前幼儿,这说明幼小衔接的“小学化”情况更为复杂,其纠正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幼儿监护人,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态度与参与直接影响“小学化”问题的解决。就目前而言,幼小衔接“小学化”的家长端因素涉及传统观念桎梏、盲目从众心理、教育理论匮乏等,家长端参与也缺少科学性,重视提前教育,忽视自身参与和与幼儿的有效沟通。因此,解决“小学化”问题,就要从家长端入手,强化培训,加快构建共育机制,引导有效沟通,以切实可行策略提升幼小衔接教育水平。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一、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提早熟悉小学阶段的教育模式。[1]幼小衔接的本质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培养工作。然而,在实践中,幼小衔接教育却往往被扭曲,呈现出一种“小学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教育的课程“小学化”,即教学中引入许多小学阶段的学科内容,如数学运算、语文的记忆背诵等;第二,教学方法的“小学化”,即采用集中授课并运用机械化方式,如抄写、习题练习等让幼儿进行强化训练;第三,教学环境“小学化”,即教学场景单一,缺少开放的活动区域,幼儿仅能在教室中接受枯燥的授课内容。这些教学行为与小学教育类似,虽然能让幼儿提早接触小学教育情境,但明显忽视了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

  二、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形成的家长端因素

  (一)传统观念桎梏

  中国传统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使得许多家长都不希望幼儿输在“起跑线”上,普遍认为幼儿只有学习好,将来才会少受苦。王梦景等人通过网络与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线下、线上1283名家长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032名家长表示“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占80.4%,同时,有1097位家长“认可超前教育”,占85.5%。[2]于是,父母对幼儿的爱转化成一种强迫性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小学化”教育成为家长的一种共识,由此导致园所顺应家长需求,将大量小学内容加入幼小衔接教学中,从而使幼小衔接呈现出明显的“小学化”倾向。

  (二)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也在幼小衔接“小学化”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家长提早让幼儿接受小学教育,让其报名参加各种幼小衔接班。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一些本来对此不在意的家长看着其他家长如此做,便也认为这是有道理的,自己也跟着效仿,如此就使得幼小衔接“小学化”成为一种风潮。从笔者与班内家长的交流沟通情况来看,班级内22个幼儿的家长中有18个幼儿的家长有让幼儿进行提前教育的想法,至于为何如此,这些家长并没有十分科学的理由,只是单纯地看到或听说其他家长在这么做。因此,家长的盲目从众心理也加剧了幼小衔接“小学化”。

  (三)教育理论匮乏

  大多家长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不具备教育学相关理论素养,这是导致其不能科学看待幼小衔接并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教育理论的匮乏使得家长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无视幼儿天性和个性,过分强调幼小衔接“小学化”的重要性,反而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1.png

  三、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以提前教育代替科学引导

  目前,家长端参与所采用的方法多是为幼儿报各种培训班,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在家里,家长也会督促幼儿强化小学知识的练习。同时,家长也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定要求。根据了解,广州市南沙区第一幼儿园68.0%的家长对园内课程有自己的意见,表达过对幼儿上小学后适应性方面的顾虑。然而,这些家长明显忽视了一个重点问题,即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其中牵涉幼儿的自我发展、自我认知完善、自我能力提升等。[3]在幼小衔接中,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而非以提前教育来代替幼儿的自然成长。

  (二)强调教师参与而忽视自身参与

  笔者对园内家长教育认知的调查发现,在园内167个幼儿的家长中,有129人表示回家之后几乎很少为幼儿提供教导,占比约为77.2%,这反映出园内大部分家长缺少作为教育责任人的主体意识,单纯地将学前教育责任归到幼儿园一方。这一现象延伸至幼小衔接中,就表现为这些家长一边强调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教育,而另一边自己又缺少幼儿教育的参与。如幼儿在放学后,家长只是在家中对幼儿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而并未渗透其他教育内容,这种情况导致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参与十分有限,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重教育而疏沟通

  家长因观念、心理等因素对提前教育过于重视,在参与的过程中只关心幼儿掌握了多少小学知识、具备怎样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需要在满足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等需求的基础上才会追求自我实现。[4]对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一个爱与尊重需求十分强烈的年龄段,要使其获得发展,自我完成幼小衔接的转变,就需要家长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怀与认可。但现阶段,多数家长却明显忽视了这一点。

  四、幼小衔接“小学化”下家长端参与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家长培训,提升家长参与质量

  虽然学前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但幼儿园无疑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幼儿园应引导家长多参与幼儿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幼小衔接中,要真正做到“去小学化”,就需要幼儿园积极承担起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的义务,帮助家长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参与质量,从而使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质量得到提升。一方面,幼儿园应从理论层面入手,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幼儿成长发展规律、教育学领域有关幼儿培养的理论知识普及给每一位家长。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设家长课程、创建幼小衔接家长论坛等方式,借助周末时间和网络渠道为家长提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组织进行典型案例讲解,在讲解培训中将由幼小衔接不当而引发的幼儿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等逐一向家长剖析,从而让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和关爱回归科学。

  (二)创建家园合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幼小衔接的“去小学化”需要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实施科学的教育引导,实现真正的幼小衔接,并达到比“小学化”课程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一方面,家园双方的合作,尤其是家长能否认可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就成为其中的关键。对此,幼儿园需要进一步完善幼小衔接阶段家园之间的合作机制。如幼儿园要建立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形成阶段性的培养计划。然后将这一培养计划向家长传达,与家长一同明确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和分工。同时,要明晰双方具体的合作方式,如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拓展双方沟通渠道、提升沟通频次等。此外,要建立良好的教育反馈机制,如幼儿园定期为家长进行教育成果汇报等,从而使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的成长情况,并更积极地理解和配合教师的相关工作。

  (三)尊重幼儿需求,引导有效沟通

  在幼小衔接中,许多家长虽无法为幼儿提供辅导,但却与幼儿具有天然的亲密感,所以,家长与幼儿的沟通交流是其参与幼小衔接的最有效途径。基于此,在优化家长参与的过程中,幼儿园可以重点在这一方面进行突破,通过创造更多的亲子沟通机会来帮助家长学会与幼儿沟通、爱上与幼儿沟通。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听听幼儿说什么”的活动,将幼儿想对家长说的话录制成视频,然后组织家长集中观看,从这种不直接见面的沟通开始,让家长了解更多的幼儿心声。随后,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的相关培训,再借助现场练习,让家长迅速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倾听与沟通,从而使家长能够在沟通中更有效地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引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小学化”倾向的症结在于幼儿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因此,幼儿园需要努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并使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幼小衔接教育中,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小衔接的“小学化”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书慧.家长对幼儿超前教育现状认识的调查研究报告[J].东方藏品,2018(7):11.

  [2]王梦景,胡慧婷,王晓卫从幼小衔接的“小学化”现象看家长的“学前焦虑”[J]纳税, 2017(14):169,171.

  [3]梁丽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及策略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 2016:8.

  [4]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8.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第一幼儿园
原文出处:王丽伏.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下家长端参与现状及其优化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08):106-107+11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