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20 共602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爱弥儿》家庭教育观念探析
  【绪论】 《爱弥儿》家庭教育理念内涵研究绪论
  【第一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3.1  3.2】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3.3】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3.4】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第四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观评价
  【第五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参考文献
  
  第五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中许多具体详实的家庭教育思想已被我们所重视。卢梭主张培养幸福人的教育目的,“爱”的教育理念,进行挫折教育的教育方法等教育思想,在 21 世纪的今天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以培养幸福人为目的,克服“唯智化”倾向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孩子生活,让他们认识到如何生活得有意义。这一目的更注重孩子的内心感受,让他们的内心感到富足快乐,在卢梭看来,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卢梭培养幸福人的教育目的相比,传统教育片面地追求儿童智力的发展,“唯智化”现象明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首先关注的是孩子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发展。但对于孩子内心的感受关注不够,孩子的快乐与否也不重要。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身心受到伤害,不能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要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智力发展在儿童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但是教育更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协调发展,儿童的发展应该是身与心,体力与智力的相互协调、相互增进,片面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儿童的自身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应该杜绝功利主义和考试主义,应以追求儿童的自身价值,寻求儿童的健康快乐为教育目标,将提高儿童的自身素质作为根本宗旨。因此,家长应该转变重智育,轻视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念,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儿童的身心协调发展。
  
  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协调发展,提升儿童的幸福感,父母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践行。卢梭为培养幸福人,主张让孩子多关注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手和脚去感受自然和生活,在自然的磨砺下,培养坚毅的性格。他还主张要给孩子有节制的自由,这样可以使孩子不会因为达不到超过他们能力的欲望而痛苦,使孩子始终处于快乐满足的状态。在生活中,父母要立足于儿童、立足于现在,不逼迫他们做所谓的有益于他们将来的事,同时给予儿童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卢梭以“培养幸福人”为目的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塑造孩子的内心,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二、提倡“爱”的教育,杜绝出现“爱无能”
  
  卢梭认为家庭教育首先要培养“自爱之心”,由“自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他爱之心”.这里的“自爱之心”就是爱自己,学会保存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成长。学会爱自己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爱他人才是教育的本质。把对自己的爱扩展到爱他人,在给予他人爱的同时,自己获得更多的爱。因此,卢梭主张父母应该关爱孩子,让孩子学会自爱,把自爱之心扩展到爱他人。然而,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爱,普遍表现为过分放纵、迁就和娇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不断加重。在这种溺爱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漠不关心等问题。他们做事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把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懂得感恩,而且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诚然,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的,但是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和方式。溺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自爱,也不能把自爱之心扩展到对他人的爱。相反,会使孩子内心脆弱,对父母过度的依赖,独立性较差,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还有一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片面的理解为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和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是机械的爱。真正的爱需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孩子从父母的爱和关心中学会去爱自己,去爱父母,进而学会去爱身边的人,这才是爱的真谛。
  
  进行“爱”的教育,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教给孩子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让孩子能够单独的处理一些危险紧急情况;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需要关心的人,为孩子做好榜样;父母还要组织孩子参加一些爱心活动,让孩子学会把自爱之心扩展到爱他人,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三、尊重儿童的天性,告别揠苗助长
  
  卢梭认为教育要始终遵循自然原则,要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必须做到的。
  
  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我国形成的是以成人为本位的传统文化,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轻视,儿童从属于成年人,是成年人的附属品。父母总是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所有物,随意的惩罚训斥孩子,没有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一直以来,父母把培养听话懂事的孩子作为成功教育的标志,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代表教育的成功。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心意培养孩子,没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天性,没有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为了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要求孩子掌握大量的知识,加快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父母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够达到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远远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孩子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只能努力地学习满足父母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导致孩子心情压抑、天性得不到解放、自身得不到发展,只能按照家长和学校的要求来发展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来完善和提高自己。
  
  尊重儿童天性,首先要做到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独立的人来看,而不能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的所有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尊重儿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每个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实际生活中将其切实的实行。父母应该多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总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逼迫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要求孩子达到他们达不到的要求。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莫过于让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在快乐中学会生存和生活。
  
  四、进行磨难教育,避免娇纵溺爱
  
  卢梭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受痛苦,忍受痛苦是他们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们最需要知道的事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经受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磨练他们的意志,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在带来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父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呵护备至,把孩子当成“小公主”、“小皇帝”.孩子在家里不用做任何事,父母把所有的事都帮孩子处理好。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把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必然会使他们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对父母过度依赖,无法自理、自立,没有学会担当和负责。
  
  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让儿童在婴儿期就顺应自然,接受自然的考验,让他们忍受痛苦、经历病痛,从小养成吃苦的性格。让孩子在小时候适当的受苦,经历一些挫折对他们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这就要求父母在生活中应该少给孩子一些怜悯和照顾,多给与他们磨练的机会,让他们经过生活的打磨变得更加坚强。坚强的意志力是孩子未来美好生活和成功事业的保证,而意志力的锻炼只能通过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艰难困苦是孩子们不断成长的条件。父母让孩子从小吃一些苦,可以使他们将来在生活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坦然从容的面对并积极的解决。所以说,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多吃苦,多经历一些挫折,不要仅仅是口头提倡“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要在实际的生活中设置一些障碍,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他们坚韧不拔的个性。
  
  五、发掘兴趣爱好,注重全面发展
  
  卢梭强调在知识学习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知识学习并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是要培养他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他认为儿童的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儿童掌握大量的死知识,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真理产生热爱。在热爱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追寻真理和知识。只有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儿童才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把分数当作评价孩子优劣的标准,孩子文化课成绩好代表将来发展优秀。相反,成绩差则被认为没有出息。这种唯分是从,功利主义不但不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热爱。相反,会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学习除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他们把孩子学习的重点都放在科学文化知识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部分,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父母不能片面的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未来才能取得成功。现在社会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片面追求知识只能导致孩子被社会所淘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保证孩子成绩不落后的前提下,在学习的空余时间,为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毋庸置疑,为孩子安排的各种各样的兴趣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需要指出,很多学习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也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他们做的只是在迎合家长的需要。家长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更明确地说是被逼迫参加,在这种非孩子主观愿望下的学习必然会导致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并没有取得他们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为了真正做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父母就必须给予孩子真正的自由,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兴趣班。让孩子选择兴趣班,并不是完全由孩子来决定。父母应该充当引导者,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兴趣,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兴趣班或学习班。另外,父母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独立自主的个体,促进孩子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奋斗。
  
  六、重视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道德是卢梭家庭教育的重点,卢梭主张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他要求父母做孩子的道德典范,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帮助和善待他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卢梭还主张父母在生活中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帮助他人,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他人。然而,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在的教育偏向知识学习,知识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老师和父母把教育的中心多放在智力的开发和发展上,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对道德的培养仅限于对道德知识的传授,没有把道德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老师和家长很少要求儿童在生活中真正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儿童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道德的真正含义及其重要性。诚然,道德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对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在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培养儿童良好道德习惯,真正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
  
  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父母道德素养对于孩子的影响,要求父母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不良社会风气对孩子身心的损害。儿童道德的培养,父母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行为,应该采取合适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尽量避免体罚。父母应该把道德教育贯彻到生活中,从日常小事出发,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教育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家庭和学校只有协调一致,共同合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才能对儿童产生更大的影响,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让他们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七、给予有节制的自由,发展自主创新精神
  
  卢梭认为自由是一个自然人的权利。由于人生下来就是善的,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所做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是符合自然的。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自由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这种具有自主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然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成人为本位传统文化,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重视,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依附于成人。在家庭中,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要求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中,失去了自由活动的能力。
  
  现代家庭教育应还儿童自由的权利。儿童只有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给予儿童自由,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果,从而实现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时,自由是有节制的,卢梭认为有节制的自由更能让儿童感到快乐幸福。这里的“有节制”自由是受制于自然,并不是要屈从于他人的权威。给予儿童有节制的自由,可以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既可以提高儿童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可以使他们充满兴趣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事物,享受自己快乐的人生。相反,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使儿童像脱缰的野马,没有了方向。父母的作用就是在儿童的成长中充当他们的引路者,让他们在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快乐生活的同时,能够始终坚持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为了给予儿童有限的自由,卢梭强调不要对孩子进行任何形式的口头训练,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深刻。在家庭教育中,为实现还儿童自由、促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父母首先要做到为孩子创造自由开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由快乐,从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约束。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通过采取合适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再次,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的解决问题,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此外,父母要适时的引导孩子,规范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