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提升3-6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质量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3 共801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部分 提升 3-6 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质量的对策

  一、以良好心态与态度对待视障儿童。

  (一)理智面对。

  家长应该理智地面对孩子失明的现实,不过分自责、自卑,不过度溺爱,正确地爱自己的孩子。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生活中给予视障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要蹲下身子多接近他们,多鼓励尊重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参与到生活中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树立融入社会的信心。通过身边盲人成功的事例转变家长对视障儿童的看法,如:盲人钢琴家金元辉出色的演奏回荡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奥运冠军吴春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让 2008 残奥会熠熠生辉;盲人优秀按摩师张丰麒的娴熟技艺征服病患朋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足以燃起视障儿童父母的自信心。当家长能理智面对孩子时,会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求医时间,更能积极主动地关注视障儿童的成长,也愿意与老师、他人交流,会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更利于视障儿童主动性的发展。

  (二)持之以恒。

  养育视障儿童需要家长付出更多,对于这一点,家长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训练和教育视障儿童。为让先天不足的孩子取得进步,家长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材料,设计适合孩子的亲子互动活动。活动中要多多鼓励视障儿童进行自由探索,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自我选择,让孩子真正成为亲子互动的主体。

  尽管孩子的进步可能比较慢,作为家长还是应多一些耐心等待视障儿童慢慢学习,有的时候个人的耐力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更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到与视障儿童的互动中,家长、老师、朋友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坚持下去,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会换来视障儿童各方面的进步。初见小旭时,他是一个 5 岁全盲的男孩,由于患有轻度脑瘫,导致运动协调性不良,外加足外翻,处于蹲不下起不来的一种状态。家长坚持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一年下来,他能独立上下楼梯,且每次可以做 50 个深蹲起。孩子的进步是可喜的,这与家长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三)舍得放手。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视障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千万不要因他们动作缓慢或经常出错,家长便越俎代庖给其喂饭、穿衣、盥洗,剥夺了他们宝贵的学习、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对孩子的爱不等于代劳,对孩子的保护不等于隔离。家长要多引导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在此过程中让孩子明白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甚至哪些是有危险的,加深视障儿童的认识。家长还可以定期到盲校进行参观,看看在校就读的孩子是怎样成长的。其实,每个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慢慢的家长就会发现视障儿童除了不能看,生活上有些不便外,能做大多数明眼人能做的事情。小茗是一个文静、胆小的 6 岁全盲女孩。在与她互动时,我问:"小茗你可以试试吗?"她总是说"我看不见,我不敢,会受伤",虽然在我的鼓励下她会参与训练,而且总会做的不错,但每次的开始,她总是有很多的顾虑,很不自信。后来, 与小茗家长交谈时发现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妈妈身上。

  她的妈妈特别担心孩子磕着碰着,孩子想动手尝试一些事情时,妈妈总是提醒她"你看不见,不敢哦".多主体互动中,家长会发现视障儿童在与老师或同伴的互动中能表现出更多的自信,也更能大胆尝试。由此可见,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舍得放手",要相信孩子一定能行。

  (四)懂得尊重。

  在亲子互动中,家长应该在态度上尊重视障儿童,把视障儿童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同时允许视障儿童在互动中自己做出选择。如:自己选择玩具、自己选择方法等。家长多用正面的话语引导孩子,有助于帮助视障儿童改善不良的姿态,学会讲文明懂礼貌。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家长要充分尊重视障儿童的主体性。

  (五)鼓励全程参与。

  在亲子互动中要引导视障儿童经历事物的全过程。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但视障儿童不能直接运用视觉进行模仿。通常我们认为很正常的、一看就明白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会存在障碍。比如:视障儿童口渴了,你直接给她一杯水,孩子就会产生疑问"水是从哪里来的呀?"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语言提示。如"我给你从暖水瓶中倒一杯水。水要用杯子盛,杯子就在橱子的第一层"等等,或者家长直接带领视障儿童从头经历取杯子、找暖水瓶的位置、倒水、喝水的全过程。视障儿童通过全程体验,有利于认知完整性、全面性的发展。

  二、努力提升家长的自身素质。

  (一)了解视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话在与视障儿童的互动中也是极为灵验的。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全面、科学地了解自己孩子的视障情况,全方位地去认知视觉障碍会对视障儿童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全面深入地弄清这类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殊的需要。对孩子了解越深入、越全面,孩子的家庭教育就越能取得好的成果。

  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学相关的书籍、和学校的专业老师沟通等方式学习一些关于视障儿童心理学、视功能训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运用多感官刺激视障儿童,与其进行互动,选择适合 3-6 岁视障儿童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得到锻炼。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越了解,越能用平和的心态等待孩子的成长,横加干涉的行为也会减少,随之,视障儿童的自主性也不断加强。

  (二)善于从日常互动中总结经验。

  家长用心记录日常生活中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家长与孩子相处的点滴,总结发现孩子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尽量补偿视障儿童的缺陷。家长要从不利因素中寻求有利因素,发挥其兴趣、潜能、特长,使孩子将来不但可以谋生,还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家长可以用同视障儿童一起制作经历书的办法来记录孩子的点滴。如:制作一本叫《春游》

  的经历书。家长可以在活动中和视障儿童一起收集材料,回家共同制作。书的第一页可以是一辆公共汽车的图片(图片可以用硬纸壳剪出轮廓),代表家长和视障儿童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春游。第二页可以粘上一条柳枝,代表认识了柳树,春天的柳树发芽了。第三页可以粘上迎春花,代表春天迎春花开了……等等。经历书可记录视障儿童的成长,做成的经历书上加上盲文和汉文,也可以为视障儿童营造文字氛围,为其独立阅读提供素材。

  (三)与他人互助,共同分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家长应走出家庭多与其他视障儿童的家长沟通,多参与学校以及各社会机构组织的有关视障儿童的讲座与活动,获取家长们在视障儿童教育与康复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听取专家意见,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快捷通讯方式如微信群和 QQ 群等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择其善"而"改不善"让孩子进步更快的目的。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育子先育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身的素养也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如家长诚信待人、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正直的性格特点都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视障儿童的家长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对视障儿童的影响,多与视障儿童进行言语的互动,尽量减少言语方面的陋习对视障儿童的影响。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对视障儿童进行亲子教育时不能忽视家庭氛围这一大环境、大前提,长期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良好家庭氛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有人把孩子比作花朵,那么能让这朵花儿开得艳丽芬芳的是阳光雨露和养分,而这养分的提供就离不了肥沃的土壤,家庭就是能够提供养分的土壤,家庭氛围恰恰就是阳光雨露。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家庭氛围在孩子,特别是视障儿童一类有缺陷孩子的成长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开放、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双方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互动中去,面对分歧,也会共同探讨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靠打压、责骂来进行。在这样的家庭中,亲子互动表现较好;反之,在充满"火药味"的强制型家庭环境中,双方遇到问题时,怨气冲天,互不理睬,对问题的解决采取消极甚至对抗的方式。这种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可想而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这种对抗会与日俱增,问题就会滚雪球般越积越大,严重影响亲子沟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责无旁贷。

  (一)创设安全有序的环境。

  家庭中要创设保障视障儿童安全的有序环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自主性会更强。对视障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环境的可控性会大大增加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孩子的安全,家中的物品摆放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样孩子磕碰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此外,孩子也可以自由地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其自主性就会提高。

  1.物品摆放有规律。

  物品摆放在什么位置要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以便视障儿童有需求的时候能快速地找到,同时也能够让孩子在活动时提前避让,以免身体受到伤害。

  2.物品做好标识。

  对许多在外形特征上相似的物品,家长可以为视障儿童在物品上做上标识,这样视障儿童才能更准确地找到所需物品。标识可以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如纸张、布料、金属物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识。视障儿童在触摸到不同材质的标识后,能较好地将物体加以区分,在积累概念的同时,也丰富了其触觉体验,为以后盲文的摸读打下基础。对低视力孩子讲,应注意颜色的对比度,如在他的桌子上放一个色彩鲜艳的纸垫,可以让他更好地看清物品的边缘,有利于其更好地应用残余视力;在桌子底下放置一块比桌子大的垫子等。

  3.分类摆放。

  从繁杂的一堆物品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物品对于视障儿童而言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将物品分类摆放后就能很好地避免这一麻烦。分类摆放也可培养视障儿童分类取用,归纳自己物品的好习惯。

  (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维护离不开父母的协调。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向于平等对话。所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就由先前的长幼关系注入了朋友的因素。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除了要承担对子女关爱照顾的义务外,还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一种朋友间的平等关系。尤其是作为长辈的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要特别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双方的夫妻关系更要处理得和睦,面对有缺陷的孩子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之间要尽量避免争吵,遇事尽量控制情绪,尽量避免冲动、易怒、粗暴等不良情绪,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不相互抱怨。父母要心存爱心,多些耐心,让爱的阳光沐浴孩子,有这样的孩子要学会接受现实,不自卑更不要有罪恶感。父母的态度端正了,家庭氛围就和谐了,孩子们就会生活在阳光下,自由茁壮的成长。

  (三)成员间的教育态度一致更利于视障儿童的成长。

  家庭成员之间对于视障儿童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如祖父母要和父母的态度一致,父母间的态度也要一致。如果态度不一致,不仅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会削弱或抵消教育效果,而且容易养成孩子两面性的性格特点。家长们应坐在一起讨论一下怎样对待视障儿童,期望孩子将来做什么,与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未来规划蓝图。

  (四)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交流。

  家庭成员之间要多交流,首先是长辈们之间的交流,互相发表对孩子的教育感悟,或者指出对方的教育失误,这样有利于达成共识,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另一个方面更要多和孩子交流,要多让孩子说话,尽量不让孩子觉得孤单,如让其平等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一起做家务、聊天、看电视,既能培养大人和孩子的感情,又能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也可以是肢体上的交流,给视障儿童多一些拥抱和爱抚,让其充分感受到被关爱,将增强安全感。

  四、整合多种资源进行亲子互动。

  (一)人力资源的整合。

  家长与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可以整合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也可以和其他视障儿童及其家长一起互动,实现多主体参与的亲子互动,大家可以借助 QQ 群、微信群加强联系。一般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其他视障儿童及家长参与及上述人员共同参与三种情形。这种互动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活动,有点类似亲子园中的互动,但又不同。首先,互动的地点不受限制,可以是参与成员的家庭也可以是户外某一场所。其次,互动内容不单纯以学会多少知识为目的。教师不是指导者,完全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探讨视障儿童的特点以及互动的方法。我和 3 个视障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在近一年的时间不断联系,经常相聚一起,彼此分享了一些育儿的经验。例如从小泽家长那里我了解到小泽喜欢和哥哥一起玩"大马和小马"的游戏。游戏中当扮演大马的哥哥躺倒在地上时,小泽会很紧张地问"哥哥你怎么了?"哥哥用微弱的声音说:"大马累了、渴了,要喝水。"小泽出乎意料地竟能摸索到放水的地方,并寻求妈妈的帮助。当他把水端给哥哥喝完后会再把杯子放回桌子上。接下来,他像哥哥一样躺倒说:"小马累了、渴了,要喝水。"模仿着哥哥继续进行游戏。由此,我了解到视障儿童也喜欢游戏,也喜欢模仿,从家长那里我有了一定的收获。同时,为更好地让视障儿童进行阅读,我也与家长分享了图书改制的办法……(二)多种感官的整合。

  家长与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中多加入一些视觉以外感官参与的活动。因为视力缺失,视障儿童很难感知明暗、光线等,但上帝在为其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又会为其打开一扇窗。作为一种缺陷补偿,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更多地专注于听,他们的听觉变得更敏锐,他们也常"以手代目",用触觉来感知世界。家长就应扬长避短,充分调动视障儿童的听觉、触觉、嗅觉、动觉等进行互动。图为采用多主体互动后,家长改制的图书。

  (三)社会资源的整合。

  家长与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可以更多地借助一些社会资源,如邮局、银行、市场、超市、医院等。家长带视障儿童一起去邮局邮寄信件、去银行办理业务、去市场(超市)购物等,孩子在这些环境中学习了如何分辨声音,学习了如何与人打交道,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都能让孩子有不同的收获,将来会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自然资源的整合。

  让视障儿童从穿脱衣服中学习,从嗅东西中学习,从吃饭中学习,从聆听中学习,从触摸中学习……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是视障儿童更需要的,也更能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节假日,不要把孩子闭锁在室内,带上孩子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虽然看不清楚,但是孩子的听力是优秀的,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倾听鸟儿的欢唱,小溪流的吟诵;还可以用小手零距离触摸大树的肢体,山石的巍峨;还能够让自己的双脚踏上崎岖的山路,用心感受自然的色彩斑斓。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经历风雨、感受阳光的温暖,丰富感受、增进知识,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家庭中视障儿童的家长可以贴近生活对孩子进行教育,它不需要特殊场地,也不必受时间限制,这种近距离的接触,更容易拉近家长和视障儿童之间的距离,视障儿童会更加信任自己的家长,会更多一些安全感。

  五、丰富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内容。

  (一)定向行走能力的训练。

  视觉障碍使得视障儿童的顺利行走能力受到限制。家长在与视障儿童的互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入定向行走方面的内容,在互动中训练视障儿童初步辨别方位,沿着墙壁行走,能够顺利通过开着的门,能找到座位坐下等等。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互动中融入与视障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吃、喝、拉、撒等相关的内容,让视障儿童学习自我服务的技巧。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视障儿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其来说,树立独立生活的观念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样重要,作为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其积极参加家庭生活、生产劳动,改变他们依赖性的心理状况。

  (三)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

  通过角色扮演的亲子互动,提高视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视障儿童社会交往技能,使他们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要注重对视障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家长可带孩子一起参加亲戚朋友间的各种聚会和活动,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了解一些交往的规则、交往的仪表仪态、交往过程中正确的沟通方式等。例如:家长要求视障儿童给自己帮忙时,可以这样说:"你能和妈妈一起把洗好的衣服叠起来吗?"当孩子叠好衣服以后,妈妈说:"你真能干,谢谢你!"这时,应教会孩子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类似的语言互动,类似的情境,会帮助孩子学会沟通。

  六、运用适合视障儿童的方法互动。

  (一)兴趣入手。

  视障儿童多数对声音敏感,他们喜欢听不同声音的人讲话,喜欢音乐,并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听故事或儿歌,按动按钮或摇动把柄就能发出声音的玩具,以及带有小芯片,可以发出音乐响声的玩具都是他们所喜欢的。带有声响的玩具可以是自制的玩具,比如用废弃的果奶瓶装上沙子或其他的东西,晃动即可发出声音。家长要能够敏感地发现视障儿童的兴趣点,为视障儿童提供不同声音、质地、形状的玩具,让视障儿童可以通过听觉、触觉感知这些玩具,并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设计亲子互动活动。

  (二)实物运用。

  家长在与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中应该善于运用各种实物。虽然现在的孩子玩具很多,但许多玩具不能通过颜色鲜艳等外表来吸引视障儿童,所以即使具备了一定的玩具材料,视障儿童也经常会缺少互动的动机。对于视障儿童来说,真实的人和事物更有利于激发其与家长互动的动机,视障儿童喜欢在真实的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游戏。家长可以提供给视障儿童一些能帮助他们学习形状、大小和数目的物品,这些物品既可以作为孩子的玩具,也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的工具,让视障儿童在玩中学。比如:各种各样的豆子、各式各样的瓶子、电话、沙子、水、厨房用具等。家长可以用豆子和视障儿童一起进行点数训练,家长坐到孩子身后,先语言提示"我们要数数小盒子里的豆子",然后将手放到孩子手的下方,"跟我一起来",让孩子感知家长手的运动,从一个盒子中取豆子,放到另外一个盒子里,并对应点数"1、2、3……".最后,由视障儿童独立完成一一对应地点数。

  (三)亲子共读。

  视障儿童由于视觉上的缺陷,可供他们阅读的故事书非常少。家长可以与视障儿童一起制作故事盒或制作、改制故事书,借助此共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互动。故事盒就是将与故事有关的,能增加故事趣味性及概念的物品收集到不同的盒子中,以便在视障儿童听故事的时候,能随时取出与故事对应的物品。将适合视障儿童阅读的故事书加以改造,使其具有形象生动的图片、可触摸材料的故事书,也可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如《三只小猪》

  故事中,讲到老大用稻草盖了一间房子的时候,可以在书上真的粘上一点稻草;老二用木头盖了一间房子的时候,可以在书上粘一块木头……用类似的办法改制书中其他的内容。

  这样视障儿童在看不见又不会盲文的情形下,也可以独立进行阅读。

  (四)循序渐进。

  任何人的成功与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是有着视力障碍的视障儿童。家长在与视障儿童的互动中,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能够反复地多次进行一种互动,耐心地等待孩子的进步,将步子放慢些,将任务切割为便于孩子完成的一个个小任务,循序渐进慢慢来,这样既能够让孩子有成就感,也能让家长充满信心。例如:要想孩子学会拉上衣服拉链,可以按照拉开拉链→拉上部分拉链→对准拉链头→完整拉上拉链的顺序分解开来进行,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现代的家庭教育,一改以往的"父为子纲"式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提倡"友情"式的民主型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对家长和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方除了辈分的关系更多地是朋友式的友情,互动中和孩子要缩短距离,态度要随和,遇事要商量;不要随意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更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话语权,让他们遇事能自己动脑自己想办法想对策,在处理问题中得到更好的锻炼。父母不应该成为"放手"家长,认为给孩子自由了,也就解放了自己。父母应让自己在放手的同时更多一些机会去研究孩子的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样更有利于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发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这类缺陷孩子的教育也会日趋科学化、合理化。目前,家庭教育已经逐步进入了"快车道",这种教育也越发引起了家长与教育专家的重视和青睐,与之相关的前沿观念也不断见诸报端杂志。作为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的亲子互动,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