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洛克《教育漫话》及其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4 共31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洛克《教育漫话》及其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洛克《教育漫话》简介。

  (一)洛克其人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 17 世纪英国的著名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r)附近灵顿(Wrington)的一个商人家庭,其父亲是清教徒,曾任乡村律师,洛克 14 岁前在家中由父亲教育。1646 年至 1652 年洛克就学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1652 年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教会学院学习,1658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洛克留校任教。1667 年,他结识了施丹汉(T.Sydenham),他是当时很有名的医生,在与他交往过程中,洛克对医学产生了兴趣,1670 年取得医学学士学位。

  1666 年,洛克与当时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家艾希利勋爵(Lord Ashley)结交。艾希利即后来的辉格党领袖沙夫茨伯里伯爵(Frist Earl of Shaftesbur,1621-1683 年)。沙夫茨伯里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政治代表,洛克与他因为在政见上相同,所以关系密切。1660 年封建王朝复辟,沙夫茨伯里逃亡国外。1683 年被复辟王朝迫害的洛克,被迫逃亡荷兰避难。逃亡期间,他一边参与推翻复辟王朝的密谋活动,一边理论著作。1689 年回国,当时,已经推翻了复辟封建王朝的政权。洛克作为重要的辉格党理论家,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名声大噪。1695年至 1700 年,洛克在政变后的新政府中担任贸易与垦殖专员,1704 年 10 月 28 日去世,享年 72 岁。

  洛克的代表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漫话》,此书在 1693 年正式出版,在 18 世纪风行整个欧洲。洛克的这些作品大多是在 1688年政变后发表的。因此,洛克不但是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以教育思想家而闻名于人类思想史。

  (二)《教育漫话》简介。

  洛克在教育上的著作主要是《教育漫话》。这本书的前身是洛克与友人爱德华·克拉克(Edward Clarke)的书信。克拉克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很头疼,他在与洛克的书信来往过程中谈到了儿子的教育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洛克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关于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们开始了彼此长期的书信来往。克拉克认为洛克在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很有真知灼见,自己从中深受教导,所以希望洛克能将这些信札加以整理然后出版,从而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从中获益。于是洛克接受了他的建议,将他们之间十年来的书信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在 1693 年以《教育漫话》为名出版发行,此书在 1695 年出增订第三版,并风行整个欧洲。

  傅任敢教授是最早对洛克《教育漫话》进行系统翻译的,第一本《教育漫话》的中译本是由商务印书馆 1937 年出版发行。为使这本译著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受益,1980 年傅任敢教授经过反复修改推敲,最终完成,在 1999 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继傅任敢教授之后,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教育漫话》进行了翻译。有徐诚、杨汉麟翻译的《教育漫话》在 1998 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徐大建翻译的《教育漫话》在 2014 年由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而本文的文本分析,是以傅任敢教授翻译,1999 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漫话》为依据。

  《教育漫话》这本书共有 217 节,没有章节标题。从整体结构看,第 1 至 3节主要介绍的是教育的作用,第 4 至 30 节介绍身体健康教育,第 31 至 146 节叙述道德教育(全书一半),第 147 至 216 节论述文化、知识教育,第 217 节为结论。

  此外,在内容上还涉及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方面。

  二、 洛克道德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观与哲学观基础。

  (一)洛克道德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观基础

  洛克生活于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与当时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联盟在一起,一起反对封建贵族、教会及其封建势力的总头目封建王朝,这是当时这场革命的主要特点。虽然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因为共同利益而结盟在一起,但是新贵族与封建贵族之间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注定这场革命充满了不彻底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在一起,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了当时的旧封建王朝,但是登上宝座后,他们并没有为人民谋利益,反而变本加厉地压迫人民。1660 年,封建王朝复辟,导致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受到威胁,这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敢再依靠人民群众发动革命,转而与一部分封建贵族相勾结,于 1688 年发动宫廷政变,英国资产阶级历史家称之为"光荣革命".政变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府,最后,这场革命以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妥协而终结。

  洛克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他无论是哲学上还是政治学上的观点都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在《政府论》一书中批判"君权神授论",继承并发展了霍布斯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自然权利观念,他认为当封建君主做出迫害人民的行为时,人民要勇于反抗,推翻封建君主。[7]

  洛克还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契约"理论,认为社会制度的建立是大多数人的意志相结合,并指出君主立宪制是社会契约所能产生的最好制度,并以此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洛克这一民主性的做法也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洛克倡导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总发号施令、独断专行,要多听取孩子的意见,为孩子做好榜样示范。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尽量用说理的教育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灌输给孩子。洛克还强调,家长要尊重孩子,与他们平等互信的交往,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抉择中,多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从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洛克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观基础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培根到霍布斯再到洛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线路。他们反对天赋观念思想认为人的知识和经验源于感觉,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培根明确地提出:"全部对自然的解释由感觉开始,由感官的知觉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8]

  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等人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思想。他说:"各种观念,尤其属于原则的那些观念,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如果仔细考察新生的婴儿,则我们便会看到自己没有什么理由来相信,儿童在生来就带有许多观念。"[9]

  在批判的同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进一步强调,人们对于现实事实的感觉、经验才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他说,人在没有从客观世界获得观念之前,心就如同"白板",没有一切标记和观念。[10]

  后来"白板论"成为洛克论述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

  他认为,儿童出生时心灵就犹如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痕迹和记号,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涂写和塑造,但是,这种随心所欲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洛克强调,儿童在成年后所表现出的善良、丑恶、真诚、虚伪等种种品行,都源于他早期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可以从其家庭教育中找到答案。

  但是,洛克在之后论述知识的来源问题时又强调,知识不仅来源于感觉,而且还有其他的来源,是通过反省。他说,"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当心理活动为灵魂反省和审查时,便供给理性以另一套观念",这种观念是"不能从外面取得的","和外物毫无关系".[11]

  这就无异于肯定了人的脑中还存在着某种可以当作认识源泉的东西,他的这一观点与自己的白板说相冲突。显然,这是由于洛克没有理解人的思维、理智等理性认识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什么可以脱离对事物感觉的"内部经验".人的认识过程的两个内在联系的阶段被洛克看成为并列的,从而在思想上陷入"二重经验论".这给他极大批判的天赋观念论找到了活路。

  洛克在唯物主义观上的不彻底性还反映在他的宗教观上。他一边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倡导信仰自由,又一边承认上帝的存在,谴责无神论。但是,洛克作为英国经验论的杰出代表,他在教育上提倡的家长要重视儿童身体、道德、智慧方面的训练,要加强说理教育,在教儿童知识时要先从简单的入手,不能急于求成等等这些思想都与他的社会政治观、哲学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道德论文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