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中家庭的重要性研究

来源:兰州学刊 作者:徐东
发布于:2018-04-19 共4531字
  摘要:教育实际上就是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的习惯对于其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生活习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习惯。幼儿时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场所,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的。家长要从小培养, 从小事抓起, 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反复强化, 通过家园配合等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家庭教育; 生活习惯; 家庭环境; 家园配合;
  
  一、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
  
  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时改变不了的行为和倾向。其心理学基础是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由于经常受到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刺激物的作用, 而形成某种与之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 当再接触相同的刺激物时, 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习惯的本质特征是“自觉自动”, 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习惯有优劣之分, 习惯是否良好一般以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来衡定。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 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 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 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习惯。”洛克认为:“事实上,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好习惯, 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为自己的习惯。”
  
  幼儿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时期, 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 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 喜欢模仿, 极易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 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而且幼儿已有的不良行为极少, 很容易形成新的良好习惯。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 也是人生诸方面奠基的时期。正因为幼儿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成人必须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 鉴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关键要从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入手。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早期启蒙教育的具体化。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做好启蒙教育,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 启蒙教育的具体化并真正落实到位, 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 一切都要学习, 可塑性很强, 自控能力较差, 既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年龄, 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 养成不良习惯以后将积习难改, 会给以后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可形成幼儿自觉遵守纪律和自制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孩子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 性格也随之形成和发展。例如:按时就餐睡眠, 看似平常小事, 在幼儿幼小的心灵则会留下守时, 自制的优良品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让幼儿较早地学会独立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使他们尽早的形成独立的自主和坚韧, 自尊自信的性格。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保证幼儿营养全面, 少得疾病, 身体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使幼儿起居, 饮食, 游戏按着固定的时间、顺序进行, 会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有节奏有规律的轮换进行、交替进行, 不易疲劳, 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 使神经细胞在最低消耗的基础上得到理想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生活习惯易引起幼儿情绪的不安, 形成对大脑皮层的特殊刺激, 造成神经过度兴奋, 易疲劳;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幼儿注意力集中, 保持时间相对持久, 在劳动和游戏时精力充沛, 活泼愉快, 使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容易发生, 并且在较好水平上进行。
  
  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
  
  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其中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幼儿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 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饮食习惯、衣着习惯、睡眠习惯三个方面。饮食习惯是指幼儿在吃饭、喝水等方面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良好的吃饭习惯、良好的饮水习惯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具体来讲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指每餐定时定点定量, 荤素干稀搭配, 不挑食不偏食不费食, 不抢食不暴食, 饭前便后洗手, 早晚洗漱, 饭后漱口;衣着习惯是指幼儿在衣着打扮方面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衣着习惯是指:衣着整洁, 穿脱自理;睡眠习惯是指幼儿在睡眠休息过程中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指:时间合理, 按时起床, 睡姿正确, 右侧卧, 不蒙头睡。
  
  三、家庭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家庭, 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场所, 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前苏联着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 在家庭里面, 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 也充分地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优秀人物过程中的作用。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幼儿是父母的影子,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一些习惯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幼儿。这种影响潜移默化, 深刻而持久。英国着名教育家洛克曾说:“父母在幼儿纯洁的心灵撒下邪恶的种子, 就像在孩子生命之水的源头撒下了毒药, 会使孩子终身喝够苦水。”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 也是美好人生的奠基场所, 对幼儿产生终身的教育作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则是这个课堂教授的主要内容, 研究表明, 3至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求知学习技能的欲望强烈, 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父母应当抓住这个关键期, 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如果等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来纠正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许多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倍至, 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放在一边不顾, 对孩子听之信之, 帮他们包干了一切, 孩子成为家中“小皇帝”、“掌上明珠”, 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虫行为。有人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只要让他们多学点东西其它无所谓。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育的效果。也间接折射到幼儿的心灵中变成了孩子的观念。其实, 家庭有责任配合幼儿园从点滴小事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优秀家长必备的素质, 也是培养高素质幼儿的起点, 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家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措施
  
  (一) 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要从小培养, 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错过这个关键期, 特别是18岁以后, 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 有旧习惯抗扰, 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 要从小事抓起。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 而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 常常听之任之, 认为“树大自然直”, 这是错误的看法。在教育方法上要严爱有度, 严爱结合, 科学的爱孩子,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有些家长本意很想教育好孩子,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由于方法的问题往往事与愿违。如:有的家长很注意孩子的诚实品质, 对孩子偶尔撒一次谎非打既骂, 结果孩子为了逃避打骂, 即使做错了事也瞒着父母, 反而使孩子越来越学会了撒谎。
  
  (二) 制定家庭生活常规制度表
  
  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制定家庭生活常规制度表, 规定每餐时间, 入睡起床时间, 对生活中的各个小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 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并把它贴在家中显眼的地方, 让幼儿明白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开始时要求父母时刻提醒幼儿按制度表生活, 长期反复强化后习惯成自然, 这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当然在制度中父母和幼儿制定有关惩罚与奖励的具体内容, 有了这样完善的协议, 幼儿就更明了怎样去做才能得到奖赏, 同时也让他感到协议对他有益, 他就会坚定地执行。
  
  (三)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首先, 父母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 互相尊重的氛围, 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心情愉快, 情绪稳定, 自觉按每日生活常规生活。如果家庭冲突不断气氛紧张, 孩子就会感到心神不安, 造成心理创伤, 变成胆小孤僻, 对人冷漠和性格暴躁等性格, 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样父母就没有能力来规范他们一日的生活, 更不用说指望他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了。其次, 创造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整洁爱美爱物品, 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生活习惯。
  
  (四) 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在要求幼儿持之以恒的同时, 家长也要做到坚持到底, 为了培养好习惯,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即使父母在教育方法上有冲突也不能当着幼儿的面表现出来, 应当私下调理。养成好习惯难, 养成坏习惯则容易得多。在好习惯没有建立的时候不能允许孩子有例外的情况。一次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
  
  (五) 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父母的饮食习惯、交往习惯、消费习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马卡连柯曾一再告诫父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吩咐幼儿的时侯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 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幼儿。你们怎样穿衣服, 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 怎样谈论他人, 你们怎样表示欢心和不快, 怎样笑, 怎样读报, 怎样穿衣服, 怎样跟别人说话, 怎样谈论他人, 怎样对待他人--所有这些都对儿童有很大的意义。”如果家长有很大的缺点, 那么任何方法都是没有用的。可见父母在要求幼儿的同时要先要求好自己, 让自己成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典范。除此, 故事、儿歌、歌曲、影视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量和感染力, 幼儿也很喜欢模仿。这些榜样对幼儿具有最直接, 最具体, 最形象的影响。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方法。
  
  (六) 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化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 而回到了家里似乎什么都“忘”了。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 主要还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 有良好的激励机制, 而家庭中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 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 规定往往难以执行, 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 便会前功尽弃, 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 父母还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 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
  
  (七) 家园配合协同努力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注重家庭单方面的作用还不够, 还要求父母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面形成合力。家长要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 把幼儿园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带回家, 父母监督幼儿坚持下来。在家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也要求幼儿带到幼儿园, 父母请幼儿园老师帮助监督, 这样的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成效更明显。
原文出处:徐东.家庭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8(04):199-200+2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