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迪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8 共4467字

  一、教育理念上应注重道德教育和启蒙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但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精神空虚、道德衰退的现象。现代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仅要求其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相比学校教育,家长应更多地承担起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

  ( 一) 道德教育

  传统家庭教育中,古人普遍认为,为人立世,品行为先,要求子女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许多家庭把 “明人伦”作为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历史上有关家庭与道德论着及各种家规家训中,无不把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姐妹,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李清照的父亲曾教导女儿: “气节和学问乃人世间至贵之物”,不管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养成自立自强的性格,面对生活学会独立和自强,在国家存亡攸关时,要坚守住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底线。这些是在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与行为表达时应有的价值表现。誉满中外的宋代科学家苏颂在 《议贡举法》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说得十分明白:“国家取士,行实为先。”“行实为先”就是说政治品德是最重要的。

  在 “行实为先”的前提下,再要求其 “行完学富”,苏颂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他的人才观是一致的,即 “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如今,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日益旺盛,是见义忘利,还是舍利取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抉择的前提。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教育,尤其是孝悌和友爱的伦理道德教育,这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懂得并掌握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让孩子践行基本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会礼仪,通过日积月累的 “微善”行动,让孩子们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践行者和弘扬者,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 启蒙教育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力和道德的启蒙者,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古人特别强调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宋代理学思想家就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张载从性、气、习的角度探讨早教问题,发展了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 “蒙以养正”的观点,认为早期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非常重要,否则,“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①.明清时期的孙奇逢也非常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吸收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幼儿具有爱亲敬长的天性,早期教育就在于巩固其天性中的善性,使之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性,认为 “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抵御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从小就要用格言警语对他们进行教育。早期教育是孩子智力开发和知识才能、行为品格形成的真正的基础教育。

  在教育效果上,童年时期的价值观念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尤其重要。颜之推就提倡应重视儿童早期教育,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不然,逮及子弟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为什么要早教呢? 颜之推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认为小时不抓紧,至坏习已成,才来管教,徒使 “父子相夷夷”,而终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育内容上应注重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将培养完美人格和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代家庭教育应借鉴吸收这一优良传统。

  ( 一) 注重人格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强调品学兼修,但是把人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求学目的,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培养完美人格,除了品德教育,还要加强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尤其是当代家庭中,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孝敬之心,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 “情”轻 “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曾说过: 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 一个不具备独处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亦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当代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作为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目标,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 习惯养成教育

  古人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外,还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礼记·内则》中就提出了按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思想: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②.后人继承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现在家庭教育更要坚持这一要求。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寓于家庭生活过程中。对儿童施教,又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其实就是在行为举止、礼貌用语等方面加强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品行教育。古人重视早期家庭教育,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小就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家长指导孩子亲自参与家庭的日常劳动、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比单纯说服教育的方法好得多。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正如荀子说: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智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③.因此,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 “礼”的规范之中。

  “养成教育”的概念是由北京市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等提出的,它是指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张首先从生活秩序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如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做事、睡觉等等,并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形成一切意志品质的必备条件,家长应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注意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锻炼不断加以强化,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习惯的养成要靠制度来保证,在孩子还不能达到自律的阶段,家长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并严格要求孩子去实施; 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使孩子从小便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长大后才能对他人以及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三、教育方法上应注重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生命与性情教育,主张知行合一。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仅重视言传身教,而且重视环境熏陶。

  ( 一) 言传身教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④.孔子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教诲,他终身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是身教的最好例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一切影响儿童成长的人当中,身教作用最大的是父母,因此对父母的言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陈鹤琴先生认为,在家庭教育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家长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长的榜样作用是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天然的示范价值决定的。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教育效果好; 而且家长处处以身作则,还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望,可以把握住教育、管理子女的主动权。

  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处于 “言教”与 “身教”的矛盾中,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年幼的孩子处于极为矛盾的道德境地中,对其今后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 “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陈鹤琴先生就十分重视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他认为: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影响; 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⑤习总书记曾强调: “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⑥.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

  ( 二) 环境熏陶

  家环境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我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家庭传统和家风的培养,所谓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注重家庭整体环境建设的表现。家风是一种重要的家庭环境,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会对自己家庭成员甚至其他家族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会受到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遵循和践行美好的道,用现代教育学的观念理解,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家风熏陶。我国古代教育家便非常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墨子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⑦.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 黑色染物) ,与之俱黑。”因此,荀子主张: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⑧再如 “孟母三迁”,孟母为给儿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惜 “三易其家”,为世人传为佳话。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子女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许多事实表明,家长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家长的精神情趣。有的家庭,平日的生活既严肃又活泼,人人讲究文明礼貌,精神生活丰富、充实、高雅。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孩子,肯定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缪建东。 家庭教育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夏家善。 家训粹语。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1982 年版。
  [4] 李小龙。 中华经典藏书: 墨子。 中华书局,2007 年版。
  [5] 张觉。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 荀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
  [6] 杨天宇。 礼记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7]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岳麓出版社,1999 年版。
  [8] 颜氏家训·序致,中国儿童启蒙名着通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年版。
  [9] 马镛。 中国家庭教育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10] 陈鹤琴。 教育文集·上卷。 北京出版社,1983 年版。
  [11] ***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学论文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