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

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帕罗西汀加奥氮平治疗的疗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2-20 共1646字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有自杀倾向并伴随着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

  发病特点是发病时期长 , 不分年龄段 , 部分抑郁症患者通过一定时间的药物作用以及长时间的情绪疏导能够医治。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各种因素的混合 , 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多 , 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都造成一定的困扰。医学研究表明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显着效果 , 且副作用小。本研究针对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对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究分析 ,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6 月 ~2013 年 9 月在本院收治的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 ,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45 例。观察组中男 22 例 , 女 23 例 , 年龄53~82岁, 平均年龄(66.00±6.75)岁, 平均病程(14.03±5.17)个月 ;对照组中男 20 例 , 女 25 例 , 年龄 55~78 岁 , 平均年龄(64.00±6.12) 岁 , 平均病程 (12.98±6.01) 个月 ;两组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首发抑郁症状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①有精神病史、癫痫史或使用过抗精神病的药物 ;②脑部发展不健全或者受过重创无法恢复 ;③有严重自杀倾向或对药物过敏。

  1.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的帕罗西汀干预治疗的方法。帕罗西汀 20 mg/d, 可适当根据患者病情酌量增加 , 维持在 40 mg/d 以内。观察组采用在帕罗西汀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奥氮平的治疗方法。帕罗西汀20 mg/d, 奥氮平1.25~5.00 mg/d.两组患者均治疗 6 周。

  1. 3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2]分别对两组患者的 HAMD 评分和认知功能进行检测 , 检测内容主要包括 HAMD 评分、错误数、正确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 HAMD 评分、错误数、正确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后 HAMD 评分、错误数、正确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有明显的改善 ,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认知功能总体上要显着高于对照组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 首发老年抑郁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 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且由于老年人体弱多病 , 易与多种病症结合 , 使得老年人抑郁症的治疗更加困难。帕罗西汀具有提高神经突出间隙 5-HT 浓度、抗抑郁的功能 , 同时由于没有镇静作用 , 故而不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但是帕罗西汀起效较慢 , 需要患者及其家属有极大的耐心 , 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奥氮平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 , 能够有效的抑制患者体内的 5-HT 2受体 , 并激活患者体内的 5-HT1A 受体 , 从而起到抗抑郁抗焦虑的作用。此外 , 奥氮平对患者的大脑中枢边缘系统也能够起到刺激兴奋的效果 , 促进患者体内多巴胺的释放。经临床有关研究证明[3]帕罗西汀和奥氮平的药物作用对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具有很好地疗效作用 ,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 , 并能够较为快速的发挥帕罗西汀和奥氮平的药物作用 , 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病情。

  综上所述 , 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的方式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 适合在首发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俞锴 , 郑亚丽 . 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在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 实用药物与临床 , 2013, 16(11):1032-1034.
  [2] 林树冲 . 帕罗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3, 11(4):498-499.
  [3] 陈景清 , 张丽 , 付凤珍 , 等 . 帕罗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对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 精神医学杂志 , 2011, 24(4):263-26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精神病学论文